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泥河灣盆地110萬年前古人類石器技術研究獲新進展

發布時間:2024-03-05 15:01: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hui) 曆史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nei) 外科研單位,對泥河灣盆地岑家灣遺址的石器技術特征開展了係統研究,揭示了歐亞(ya) 大陸最早的“準備石核技術”(Prepared core technology)。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泥河灣盆地位於(yu) 黃土高原東(dong) 北部、內(nei) 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東(dong) 部的岑家灣台地發現大量百萬(wan) 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圖1),被譽為(wei) “東(dong) 方人類的故鄉(xiang) ”。岑家灣遺址位於(yu) 該台地古人類活動的密集區,古地磁年代距今約110萬(wan) 年。遺址於(yu) 1984年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謝飛發現,上世紀謝飛主持4次發掘,2019年裴樹文等對遺址進行補充發掘,共出土2000餘(yu) 件石製品和豐(feng) 富的動物化石,是泥河灣盆地出土遺物最豐(feng) 富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之一。除了石核、石片和修理工具等石製品外,還出土了152個(ge) 石器拚合組,拚合率高達30%,是世界上拚合率最高的早更新世遺址之一,為(wei) 揭示古人類技術與(yu) 行為(wei) 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

  通過對岑家灣拚合組的石器技術分析和高精度3D掃描,研究團隊係統重建了遺址古人類的剝片技術和工具修理策略。結果表明,岑家灣遺址存在“準備石核技術”(Prepared core technology),其表現形式為(wei) 生產(chan) 具有一定標準的最終產(chan) 品。為(wei) 生產(chan) 背麵相對平坦的薄石片(圖2),岑家灣遺址古人類已有能力進行一係列的準備步驟,包括對原料的選擇、石核台麵和剝片麵的預製等。在工具修理技術方麵,古人類對薄石片進行有意截斷,然後利用其中的一半進一步製作成修尖工具(圖3)。除了拚合組所展現出來的進步的石器技術,研究團隊還在遺址中發現了準備石核技術各個(ge) 剝片階段的產(chan) 品,在修理工具中也發現了具有相似修理模式的尖狀器和鑽器等單個(ge) 修理工具,為(wei) 證實岑家灣遺址存在準備石核技術和工具修理模型提供了更加堅實的證據,有力地支持了岑家灣古人類層級化、標準化和模式化的石器技術。同時,石器技術特征所展現出來的古人類原料管理能力、長序列剝片能力等,均表明岑家灣遺址古人類已經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認知能力。

  岑家灣遺址是歐亞(ya) 大陸最早具有準備石核技術的遺址,表明具有與(yu) 阿舍利技術相似技術能力的古人類在110萬(wan) 年前就生活在中國北方地區,並發展出了一套與(yu) 舊大陸西部不同的生存策略和與(yu) 之適應的技術表現形式。新結果對中國北方早期廣泛存在的小尺寸石製品的研究理念,舊石器時代早期技術的演化與(yu) 革新,以及東(dong) 亞(ya) 地區阿舍利技術的起源與(yu) 擴散問題等將產(chan) 生重要影響。同時,該技術在泥河灣盆地的發現也對目前東(dong) 亞(ya) 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相關(guan) 技術的爭(zheng) 論提供了新的思考。上述研究表明,作為(wei) 非洲之外研究人類演化與(yu) 技術發展的關(guan) 鍵區域,泥河灣盆地在構建東(dong) 亞(ya) 百萬(wan) 年人類演化和行為(wei) 發展模式研究領域具有巨大潛力,對盆地內(nei) 古人類信息的係統研究和豐(feng) 富“東(dong) 方人類的故鄉(xiang) ”科學與(yu) 文化內(nei) 涵,實證我國“百萬(wan) 年人類史”這一宏偉(wei) 畫卷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現實意義(yi) 。

  (總台央視記者 帥俊全 褚爾嘉)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