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技創新匯聚更多“她力量”
【科學隨筆】
作者:魏永蓮(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協會(hui) 秘書(shu) 長)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丁,以表彰她在女性勞動力研究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戈爾丁提出,如何平衡家庭責任和職業(ye) 發展一直是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然而令人深感遺憾的是,即便在發達國家,努力在事業(ye) 與(yu) 家庭間追尋平衡的似乎總是女性。我國女性科技人才也不例外。如何更好發揮女性科技人力資源作用,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領域迸發更多活力,值得深入探討。
2021年,全國婦聯、科技部等製定了《關(guan) 於(yu) 實施科技創新巾幗行動的意見》,之後又發布了《關(guan) 於(yu)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幹措施》,全國各地也陸續出台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已有22個(ge) 省區市及多個(ge) 地級市成立了女科技工作者協會(hui) 等組織,成為(wei) 推進“科技創新巾幗行動”的重要抓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調整了申報基金項目的年齡限製。係列友好政策及相關(guan) 組織的大力支持,有效緩解了女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焦慮”。
由於(yu) 傳(chuan) 統觀念、教育背景、婚姻家庭等因素影響,女科技工作者在職場發展、生育成本和家庭責任承擔過程中,往往麵臨(lin) 困難與(yu) 挑戰,主要表現在:獲得科研項目資助的比例較低,優(you) 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難度較大;高層次人才還比較缺乏,參與(yu) 科技決(jue) 策谘詢、科技政策製定等活動的女科技工作者較少,科技企業(ye) 家和科技領軍(jun) 人才的引領和榜樣作用較為(wei) 缺失;育兒(er) 及家庭照護壓力、社會(hui) 的期待和責任分配,以及生育期和職業(ye) 發展上升期時間重合等現實問題,可能導致科研工作中斷且難以接續;社會(hui) 和文化層麵還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等。
突破女科技工作者發展瓶頸,迫切需要聚合國家、社會(hui) 和女性自身力量,加強政策扶持和創新,優(you) 化社會(hui) 環境和輿論導向。同時,要強化女科技工作者自身的信念和能力,以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
一是加強相關(guan) 政策引導,加大組織支持力度。進一步優(you) 化完善促進科技人才發揮作用的體(ti) 製環境,各級各類科技創新規劃和相關(guan) 政策製定時,要充分考慮差異性和女性特殊需求,具備條件的可以對加強女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進行專(zhuan) 門部署,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發揮更大作用。對政策落實情況及其效果、問題進行追蹤評估,如評估新的社會(hui) 和科技政策趨勢對女性科研人員的影響,生育政策、科技評價(jia) 製度的變化對女性的影響,文化、教育等宏觀、中觀、微觀環境以及社會(hui) 與(yu) 科學建製對女性成長發展的影響等,推動以事實數據為(wei) 依據的科學政策製定。從(cong) 支持女性科研人員個(ge) 體(ti) 轉向支持製度環境改變,在科研資源與(yu) 崗位等方麵的政策與(yu) 製度設計上,給予女性更充分的人文關(guan) 懷,如出台更多加強女性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舉(ju) 薦的具體(ti) 製度規定和計劃項目,為(wei) 女性從(cong) 事科研活動與(yu) 創新提供更好的條件。充分發揮女科技工作者協會(hui) 等社團作用,團結凝聚女科技工作者把科學追求融入巾幗建功、科技強國具體(ti) 行動中,為(wei) 女科技工作者施展聰明才智、勇攀科技高峰、開展科技服務、維護合法權益搭建平台、創造環境。
二是健全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構建多元激勵機製。圍繞科學建製與(yu) 科技政策以及相關(guan) 社會(hui) 體(ti) 製等環境因素,實施激勵政策,暢通女科技工作者職業(ye) 發展路徑,增加職稱晉升、項目評審、獎勵等各方麵的支持比例,以及提供更多的培訓和發展機會(hui) 等。加強對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的領導力培養(yang) ,製定激勵女性科學家承擔高層次和重大類型項目負責人的優(you) 惠政策,扶持女性科技人才創新創業(ye) ,支持和培養(yang) 更多優(you) 秀女性科技人才。加強對後備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和對少年兒(er) 童從(cong) 事科學事業(ye) 的正確引導,吸引更多女性從(cong) 事科技創新和選擇科研作為(wei) 終身職業(ye) ,如在理工類專(zhuan) 業(ye) 中專(zhuan) 門設立優(you) 秀女大學生獎學金等。
三是努力營造科學文化,優(you) 化社會(hui) 輿論導向。受傳(chuan) 統社會(hui) 觀念和文化的影響,女性往往容易低估自身的社會(hui) 價(jia) 值,抑製了科研能力的發揮。進一步鼓勵女性發揮潛力和才能,提升女科技工作者的社會(hui) 認同感,建立積極包容的工作環境,提供適當的支持和資源,如積極服務女科技工作者發展需求,設立女性培養(yang) 基金和女性科學研究基金等,幫助她們(men) 克服職業(ye) 發展挑戰;積極服務女科技工作者生活需求,在家政、照護等方麵做好接單服務和定製服務,幫助她們(men) 妥善處理好家庭和工作的關(guan) 係;積極服務女科技工作者健康需求,搭建心理健康服務平台,關(guan) 心關(guan) 愛孕期、哺乳期女科技工作者,為(wei) 她們(men) 創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環境。對於(yu) 因各種原因導致的研究中斷的女性,鼓勵科研單位設立女性科研回歸基金,為(wei) 她們(men) 提供專(zhuan) 項資助,使其能夠重返工作崗位,進行持續性科學研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積極挖掘、生動講述女性在科技創新中勇於(yu) 追夢圓夢的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為(wei) 廣大女科技工作者樹立典型榜樣,激勵更多女性堅守科學理想、勇攀科技高峰,努力為(wei) 科技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關(guan) 心關(guan) 愛女科技工作者,促進她們(men) 的職業(ye) 發展和成長,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社會(hui) 係統工程,需要政府、科學界和全社會(hui) 形成合力,既要認可和尊重女性特殊的自然屬性,又要關(guan) 注女科技工作者發展所必需的一般屬性,引導和鼓勵女性在科技研究領域實現價(jia) 值,為(wei) 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增長與(yu) 優(you) 化匯聚源源不絕的“她力量”。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7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