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戲曲演員吳嘉琳、蔡錦浩帶潮劇首次亮相春晚——和“南國鮮花”一起盛開似火
在排練廳裏日複一日地磨煉本領,時刻準備著在下一個(ge) 舞台上傳(chuan) 承潮劇風華,是潮劇演員、中國戲曲學院學生吳嘉琳和蔡錦浩不變的日常。
“蝴蝶年年花間舞,願撲蝶人兒(er) 永成雙”……不久前,兩(liang) 位同學將潮劇經典劇目《蘇六娘·花園訂約》片段帶上央視春晚,讓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看到有著“南國鮮花”之稱的潮劇。
所謂“南國鮮花”,說的是潮劇悠揚婉轉的旋律,更是潮劇中一段段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央視春晚的舞台上,演繹蘇六娘的吳嘉琳和演繹郭繼春的蔡錦浩對唱,道出了人們(men) 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
潮劇首登春晚,深感“責任重大”
蔡錦浩清晰地記得,今年大年初一,劇團領導、家人和朋友到廣東(dong) 揭陽機場迎接他時說的那句“我們(men) 為(wei) 你而自豪”。而這次春晚彩排和表演的經曆,也讓蔡錦浩“因為(wei) 潮劇而自豪”。他注意到,春晚正式演出前,同一個(ge) 節目的其他劇種演員中,好多人都會(hui) 哼唱《花園訂約》的片段,“潮劇的魅力超乎我的想象”。
雖然潮劇是以潮汕地區方言演唱的劇種,但這個(ge) 細節讓蔡錦浩意識到,潮劇繼續走向全國值得期待。“未來有更多人關(guan) 注潮劇、欣賞潮劇、傳(chuan) 播潮劇是完全可能的。”蔡錦浩說。
登上春晚舞台,就是吳嘉琳和蔡錦浩為(wei) 傳(chuan) 播潮劇走出的一大步。
首次參加央視春晚演出,他們(men) 剛到北京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出了機場,放下行李,即便導演說可以先在酒店休息,但二人還是立刻去了彩排現場,“隻有親(qin) 眼看見、感受到彩排的氛圍,心裏才更有底”。
作為(wei) 新生代的戲曲演員,一直到演出前,吳嘉琳內(nei) 心的壓力都是巨大的。“經過反複排練,我們(men) 最終決(jue) 定在傳(chuan) 統的、程式化的表演上增加年輕人容易接受的時尚元素和歌舞元素,使整個(ge) 劇目既能賡續傳(chuan) 統的戲劇根脈,又能呈現現代舞台的色彩斑斕之美和青春的活力。”吳嘉琳說。
吳嘉琳工閨門旦、青衣,此前她已多次登上中央電視台的舞台。早在2006年,她就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hui) 的錄製;2022年,她以潮劇《陳三五娘》中的“五娘”一角,登上了中央電視台2022春節戲曲晚會(hui) ;次年,在CCTV-11戲曲頻道《青春戲苑》之“我的家鄉(xiang) 戲”節目中,她再次將潮劇帶入大眾(zhong) 視野。
“每次登上不同的舞台演繹潮劇,我內(nei) 心都是很興(xing) 奮的。”吳嘉琳表示,潮劇數百年的積澱與(yu) 傳(chuan) 承,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老藝術家的辛苦付出,“能接過前輩們(men) 的接力棒,把我們(men) 的家鄉(xiang) 戲傳(chuan) 播給更多的觀眾(zhong) ,讓更多的人知道潮劇這個(ge) 劇種,我覺得排練再苦都很值得”。
學藝十餘(yu) 年,“我們(men) 和潮劇共同成長”
小時候,坐在老板凳上和奶奶看潮劇是蔡錦浩的一大樂(le) 趣。戲班散了戲,他就跑回家學著台上的演員翻跟鬥、甩頭發、舞袖子。直到小學畢業(ye) 後,對潮劇的專(zhuan) 業(ye) 了解幾乎是一張白紙的蔡錦浩來到汕頭文化藝術學校學習(xi) 潮劇。
入了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的門,潮劇就不再是簡單好玩的模仿。褪去嘻嘻哈哈的玩鬧,“練功吃苦是每個(ge) 演員成長的必經之路。那時壓著腿睡著是常有的事。”由於(yu) 蔡錦浩當時個(ge) 頭較小,要想在上課匯報時有好的呈現,必須給自己加練,才能趕上大家的節奏。
16歲,蔡錦浩首次登台演出,在《京城會(hui) 》這部戲中飾演呂蒙正,雖然隻是一個(ge) 小角色,但從(cong) 走上台到下場的5分鍾時間裏,他的背都濕透了。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選擇了一條不容易走的路。
26歲,蔡錦浩首次登上央視春晚,“10年的時間,我從(cong) 站在舞台邊上的小角色,成長為(wei) 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這背後是無數潮劇人傳(chuan) 承、創新、不斷追求藝術高度的過程”。蔡錦浩說,他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前輩老師的指點和鼓勵。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創新“流行”,也是吳嘉琳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2021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本科班的她像一塊海綿,感受、“吸收”著各個(ge) 地方劇種的亮點。
2021年,中國戲曲學院與(yu) 汕頭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辦中國戲曲學院首個(ge) 全日製潮劇本科班,在廣東(dong) 潮劇院、汕頭文化藝術學校設立汕頭教學實踐基地。按照“學校+基地”模式,采取“協同合作,協同培育”新思路,堅持“2+1+1”教學安排,搭建戲曲人才培養(yang) 、傳(chuan) 承創新、創作實踐平台。
吳嘉琳和蔡錦浩都是潮劇本科班上的同學。“雖然每天的學習(xi) 節奏都很緊張,經常沒時間吃飯睡覺,但在這裏,我們(men) 能經常去觀看不同劇種的演出,思考如何向其他劇種學習(xi) 借鑒、融會(hui) 貫通,也潛移默化地提升了我們(men) 對藝術的審美力和鑒賞力。”吳嘉琳說。
希望讓文化走出去,將流量引進來
“好魚白腹鯧,好菜芥藍秧,好戲《蘇六娘》。”這是潮汕地區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諺語。過去,蘇六娘的傳(chuan) 說隻流傳(chuan) 於(yu) 揭陽市雷浦村周邊地區,而潮劇的演繹,則將蘇六娘的故事廣為(wei) 傳(chuan) 播。
2006年,潮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如今,跨過幾百年的曆史長河,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依舊很“潮”。
過去一年,廣東(dong) 潮劇院4次赴北京演出,作為(wei) 中國戲曲學院的學生,蔡錦浩和同學也參加了多場全國性的戲曲會(hui) 演,這些都擴大了潮劇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吳嘉琳也觀察到,廣東(dong) 潮劇院在海內(nei) 外合作設立了10個(ge) 潮劇潮樂(le) 傳(chuan) 承中心,組織多個(ge) 團體(ti) 赴東(dong) 南亞(ya) 國家演出,潮劇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排練演出之餘(yu) ,蔡錦浩也在運營自己的社交媒體(ti) 賬號,分享潮劇台前幕後的故事,傳(chuan) 播潮汕地區的特色文化。“今年春節假期汕頭共接待遊客超507萬(wan) 人次,位列假期旅遊熱門目的地全國前50名,我想潮劇也可以在吸引遊客關(guan) 注、增加遊客體(ti) 驗等方麵發揮更大作用。”
“想要挑戰不同類型的角色,以拓寬自己的表演範圍、提高表演的層次感。”吳嘉琳和蔡錦浩都對自身有著更高的要求,希望未來能夠塑造更多深入人心的角色,通過受歡迎的表演展示潮劇藝術的魅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軍(jun) 利 見習(xi) 記者 羅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