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創新氛圍——廣東構建全過程創新鏈打造未來產業

發布時間:2024-03-20 15:20:00來源: 新華社

  人形機器人行走在工廠車間、人工智能讓藥物研發時間縮短、基因遞送技術釋放巨大潛力……在廣東(dong) ,一批富有科幻場景的未來產(chan) 業(ye) 正在科技進步、人才集聚和科技金融支持下,迸發出新質生產(chan) 力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廣東(dong) 瞄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結合日益緊密,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產(chan) 業(ye) 鏈:科技強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促科技

  寬敞潔白的汽車工廠車間內(nei) ,通體(ti) 銀色的機器人穩步走向流水線,探身掃描車體(ti) 後,伸出機械手臂輕拉安全帶,完成了檢查環節。日前,深圳市優(you) 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形機器人經過不斷調試後,在蔚來第二先進製造基地總裝車間“實習(xi) ”,協助原來需要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智能製造將成為(wei) 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領域,機器人的應用將有望把人從(cong) 重複性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優(you) 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說。

  人形機器人是近期廣東(dong) 布局未來智能裝備產(chan) 業(ye) 的典型領域之一。2月29日,廣東(dong) 省工信廳聯合廣東(dong) 省科技廳等部門舉(ju) 行五大未來產(chan) 業(ye) 新聞發布會(hui) ,廣東(dong) 省工信廳副廳長吳東(dong) 文表示,到2030年,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五大產(chan) 業(ye) 集群將成為(wei) 廣東(dong) 新的經濟增長點。

  深港之間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內(nei) ,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廠裏,機器人工作站排成整齊的方陣。在玻璃圍成的工作台上,機械臂熟練地操作試劑和粉末的稱量、取樣,準確地完成一步步化學合成反應,實現了端到端的智能化自動化。

  晶泰科技首席執行官馬健說,通過將人工智能、計算機輔助藥物研發方法與(yu) 雲(yun) 計算有效結合完成藥物設計,用自動化機器人替代傳(chuan) 統人工進行實驗操作,可讓人工智能輔助藥物研發方法的效率、精確度和適用性更上一層樓。

  近年來,廣東(dong) 堅持實體(ti) 經濟為(wei) 本、製造業(ye) 當家,聚焦新基建、新平台、新產(chan) 業(ye) 、新環境全麵發力,推動科技和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廣東(dong) 省充分發揮豐(feng) 富應用場景優(you) 勢,推動重點領域創新開放場景,為(wei) 技術找場景。同時麵向公眾(zhong) 推介應用場景機會(hui) ,為(wei) 場景找技術,推動一批新技術進行實驗驗證、實現商業(ye) 落地。”廣東(dong)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郭躍華說。

  資金鏈:引金融活水 助科創企業(ye)

  最近,深圳天使母基金總經理李新建的日程表排得很滿。奔波於(yu) 各大會(hui) 場、企業(ye) ,忙著會(hui) 見政府、企業(ye) 代表。他和團隊正積極尋找下一個(ge) “獨角獸(shou) ”企業(ye) ,為(wei) 有潛力的企業(ye) 提供資金支持。

  深圳天使母基金於(yu) 2018年由深圳市政府投資發起設立,規模達100億(yi) 元,專(zhuan) 注於(yu) 投資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為(wei) 初創企業(ye) 提供資金支持和全方位增值服務。

  “投早投小是深圳天使母基金的特點。目前母基金已經接洽國內(nei) 外超600家投資機構,有效決(jue) 策子基金84隻。子基金交割項目中估值超1億(yi) 美元的項目161個(ge) ,估值超10億(yi) 美元的‘獨角獸(shou) ’企業(ye) 6個(ge) ,覆蓋深圳全部20個(g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和8個(ge) 未來產(chan) 業(ye) 。”李新建說。

  金融是科技創新的活水。近兩(liang) 年來,廣東(dong) 強化科技金融工作頂層設計,全麵完善製度體(ti) 係建設,科技金融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e) 協會(hui) 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廣東(dong) 省私募股權、創業(ye) 投資基金管理人數量2600餘(yu) 家、管理基金數約1.2萬(wan) 隻,居全國第一。

  廣東(dong) 還通過多措並舉(ju) 推動科技型企業(ye) 與(yu) 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指導地市開展上市後備科技型企業(ye) 梯度培育工作。以廣州市為(wei) 例,廣州構建了硬科技企業(ye) 、“獨角獸(shou) ”企業(ye) 、擬上市企業(ye) 梯次榜單和人工智能榜單。

  入選廣州市硬科技企業(ye) 榜單的雲(yun) 舟生物科技(廣州)股份有限公司瞄準生物化學與(yu) 分子生物學過程中的基因遞送環節,創新性地推出基因載體(ti) 智能設計和智慧生產(chan) 載體(ti) 平台,實現從(cong) 設計到生產(chan) 的基因遞送全產(chan) 業(ye) 鏈覆蓋。

  “我們(men) 把大數據、智慧糾錯算法和智慧工業(ye) 結合起來,為(wei) 全球科研機構和各大藥企提供高效、精準、高性價(jia) 比的研發素材和研發生產(chan) 外包服務。”雲(yun) 舟生物董事、執行總裁黃銳說。

  科技金融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培育提供了良好支撐,科技型企業(ye) 直接融資渠道進一步暢通,2023年,廣東(dong) 全省科技信貸餘(yu) 額超過2.3萬(wan) 億(yi) 元,規模居全國首位。

  人才鏈:搭好築夢台 逐夢人自來

  2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發布了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人工智能大模型為(wei) 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由華為(wei) 技術有限公司完成,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畢業(ye) 生、華為(wei) 雲(yun) 業(ye) 務主任工程師畢愷峰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學時,通過清華“錢班”與(yu) 華為(wei) 公司的合作,畢愷峰進入華為(wei) 實習(xi) 。他的老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泉水破格支持他延長畢業(ye) 設計時間,攻關(guan) 重大科研問題。大學畢業(ye) 後畢愷峰進入華為(wei) ,主動挑戰人工智能在天氣預報中的重大應用,25歲時即獲得了公認的重大成果。

  “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需要好的環境,就像土壤之於(yu) 種子,種子的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需要適宜它生長的土壤。”鄭泉水說。

  為(wei) 提供更多有利於(yu) 個(ge) 性化人才成長的“土壤”,鄭泉水3年前來到深圳,在深圳市支持下,創辦了深圳零一學院。學院依托清華“錢班”14年的成功探索經驗,麵向14至40歲人群,意在開展創新人才發掘和培養(yang) ,讓更多年輕人的創新天賦得到綻放。

  近年來,廣東(dong) 堅持把人才作為(wei) 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依托,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人才引領發展的製度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科技的創新優(you) 勢、粵港澳人才協作的開放優(you) 勢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ye) 的環境優(you) 勢不斷深化拓展。

  今年1月20日,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首台國產(chan) 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在廣州發布,這背後,是科研人員堅持不懈地攻關(guan) 。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副主任徐濤聯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飛在2016年啟動研究,並於(yu) 2020年在廣州組建起一支體(ti) 係完整的團隊。

  “我們(men) 立足自身定位,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以及急需緊缺方向,主動覓才、以才引才、以賽引才、以項目引才,以鍾南山院士等領銜,組建了多學科交叉、青年學術骨幹擔綱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徐濤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dong) 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979萬(wan)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萬(wan) 人,居全國前列;全省研發人員達135萬(wan) 人,居全國首位;博士後人才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為(wei)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廣東(dong) 提出要著眼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構築支撐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人才底座。廣東(dong) 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jun) 表示,廣東(dong) 多途徑遴選“高精尖缺”科技人才,開啟全球高層次創新人才自由流動的通道,匯聚掌握先進技術的國際高層次人才,為(wei) 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文字記者:肖文峰、馬曉澄、洪澤華

  視頻記者:洪澤華、肖文峰、馬曉澄

  海報設計:孫瑤

  編輯:徐曼、宋為(wei) 偉(wei) 、陳海通、薑子煒、鄔金夫

  統籌:方思賢、周詠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