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兩岸學者對談信俗交流:承載共同價值觀

發布時間:2024-03-26 11: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25日電 (張楊彬)第十二場“兩(liang) 岸學者麵對麵”係列學術活動25日在北京舉(ju) 辦,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yu) 宗教學學院教授陳進國和台灣著名作家、詩人楊渡圍繞兩(liang) 岸民間信俗交流等話題展開對談。

  根據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數以萬(wan) 計的台灣民眾(zhong) 來湄洲島媽祖祖廟朝拜,參加黃帝、炎帝、伏羲、關(guan) 帝、開漳聖王等祭祀大典活動,兩(liang) 岸民間信俗文化交流熱情不斷升溫。

  楊渡以近期在大陸院線爆火的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舉(ju) 例,其中“擲杯笅”的情節,源於(yu) 閩南地區一種特有的占卜儀(yi) 式。“台灣民間信仰多來源於(yu) 祖居地,成為(wei) 後代與(yu) 祖先、與(yu) 故地之間的連結。”

  楊渡說,傳(chuan) 統民俗信仰中蘊含兩(liang) 岸共同的價(jia) 值觀,例如關(guan) 帝象征忠義(yi) 、媽祖代表庇佑與(yu) 保護等。他還提到,民間風俗信仰具有延續性與(yu) 恒常性,哪怕在日據時期曾被壓製和“剝離”,卻仍在台灣民眾(zhong) 間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陳進國對此表示認同。他說,無論是民間的擇日通書(shu) ,還是宮廟間的分靈與(yu) 進香,都可以看出,兩(liang) 岸民眾(zhong) 的共同信仰是雙向文化交流的紐帶。“事實上,在‘小三通’開通前,兩(liang) 岸民間就開始了信俗交流。”陳進國認為(wei) ,民間信仰是中華文明的載體(ti) 之一,是中國文化觀念的重要表達,承載著中華文明延續性、統一性的基因。

  傳(chuan) 統信俗年輕化、生活化也是兩(liang) 位學者談論的重點。陳進國認為(wei) ,從(cong) 過年期間“出圈”的福建遊神可以看出,傳(chuan) 統信俗正在不斷融入民眾(zhong) 生活,且催熱了福建文旅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楊渡說,正在台灣舉(ju) 行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中有不少年輕人的身影,也增添了更多時尚元素。

  當聽到記者說起馬英九先生將在不久後率團來訪大陸,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等活動時,楊渡連連稱好,“文化尋根會(hui) 延伸到對價(jia) 值觀的認同,在中國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念中,人與(yu) 人要互相友愛,兩(liang) 岸之間更應有一種和平、友善、互助的正向力量。”(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