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畫重點丨從這裏看長江下遊地區的文化演進
獲評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
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
是長江下遊地區少有的連續時間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
該遺址的發現
為(wei) 推動長江下遊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
關(guan) 鍵區域、關(guan) 鍵時間、關(guan) 鍵內(nei) 涵
磨盤山遺址
現存區域總麵積約6萬(wan) 平方米
共發掘清理墓葬343座
坐落於(yu) 南漪湖的東(dong) 岸
北有郎川河流過
溝通著長江水係和環太湖水係
正處於(yu) 古代文化融東(dong) 貫西、連北通南的地理節點上
遺址發現了馬家浜文化
崧澤文化
良渚文化
錢山漾文化
夏、商和西周—春秋時期的連續文化堆積
遺址延續時間長,譜係完整
出土可修複遺物4000餘(yu) 件
豐(feng) 富的遺跡和器物
展現了長江下遊地區先民的生活圖景
該玉璜由兩(liang) 段半璜
通過側(ce) 麵穿孔
綁縛繩索,綴合成完整璜體(ti)
體(ti) 現了先民獨到的設計感和高超的製玉技術
出土文物中
各種仿生形陶器栩栩如生
憨態可掬的家豬
仿佛在水裏享受著陽光浴的水牛
似在南漪湖中暢遊的魚等動物形象
均體(ti) 現著先民的生活情趣和藝術造詣
專(zhuan) 家透露
遺址出土的遺物中
網墜和陶觽(xī)
所占比例很高
這意味著先民們(men) 或采取以漁業(ye) 為(wei) 主
農(nong) 業(ye) 種植、畜牧和采集經濟並存的多樣生計方式
紡輪是紡織工具裏一種原始的撚線工具
中間有圓孔
可以穿過轉杆,組成原始的紡錘
一般出土於(yu) 女性墓葬中
專(zhuan) 家介紹
遺址部分墓葬的隨葬品隻有石器或陶質織網捕魚工具
說明當時可能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hui) 分工
出土的銅斧斧身較長,上部較直
下部內(nei) 凹至刃部外展
表現出商周時期精湛的青銅器水平
該遺址
由南京大學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
202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
重點發掘項目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表示
該遺址突出特點是文化因素的多樣性
磨盤山遺址的發掘
對研究長三角區域文化早期交流形成推動作用
監製:胡國香
終審:康麗(li) 琳 楊俠(xia)
記者:劉美子
編輯:王文源 譚慧婷
設計:王宇軒 王藝霖(實習(xi) )
學術指導: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東(dong) 升
鳴謝:南京大學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郎溪縣人民政府
飛鯉鎮人民政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