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丹妮·普拉科薩:印尼巴迪克為何“繡”龍鳳?
中新社雅加達4月1日電 題:印尼巴迪克為(wei) 何“繡”龍鳳?
——專(zhuan) 訪印度尼西亞(ya) 遺產(chan) 協會(hui) 紡織品研究小組顧問、巴迪克研究者丹妮·普拉科薩
作者 李誌全 陳詩夢
在印度尼西亞(ya) ,上至總統,下至百姓,每逢重要場合都會(hui) 穿著巴迪克(Batik)。這種色彩豐(feng) 富、圖案繁多的服裝,被印尼人視為(wei) 國服,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2023年10月正式開通運營的雅萬(wan) 高鐵,在車站內(nei) 部設計、車廂座椅方麵,就采用了巴迪克傳(chuan) 統蠟染風格。
印尼是“千島之國”,不同地域有不同特色的巴迪克,其中就出現了以龍、鳳、祥雲(yun) 、蓮花等動植物或中式紋樣為(wei) 主要圖案的設計風格。印尼巴迪克為(wei) 何使用中國元素?印尼巴迪克與(yu) 中國有著怎樣的淵源?印度尼西亞(ya) 遺產(chan) 協會(hui) 紡織品研究小組顧問、對巴迪克有著近20年研究的丹妮·普拉科薩(Danie Prakosa)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就這些話題進行探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請介紹一下印尼巴迪克,它經曆了怎樣的發展曆程?
丹妮·普拉科薩:巴迪克是印尼的古法蠟染技藝,也泛指由這種工藝染成的花布或由其製成的服飾,深入印尼人生活的方方麵麵,故而被視為(wei) 印度尼西亞(ya) 民族身份的象征。
在早期爪哇王朝(1293年—1527年)時期,巴迪克是國王和政府官員穿的官方服飾。雖然王宮外的普通人也想穿巴迪克,但王室使用的巴迪克圖案在王宮外是明令禁止的。這些特定的王室圖案在爪哇語中被稱為(wei) “Larangan”,也是“禁止”的意思。平民對巴迪克日益增長的需求創造了很多商機,除“Larangan”圖案以外的更多樣式被設計出來。
印尼傳(chuan) 統巴迪克,或在王宮內(nei) 創作,或在平民中發展,無論哪一種圖案都有一個(ge) 美好的寓意。爪哇人從(cong) 在母胎中孕育開始到出生,到經曆童年、青少年、婚姻,再到死亡,日常生活與(yu) 傳(chuan) 統儀(yi) 式都會(hui) 使用巴迪克。可以說,巴迪克是爪哇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爪哇社會(hui) 的傳(chuan) 統,特別是涉及巴迪克的傳(chuan) 統,至今尚存。在爪哇家庭與(yu) 社會(hui) 中,每個(ge) 蠟染圖案所蘊含的哲學意義(yi) 被一一傳(chuan) 至下一代。
2009年10月2日,巴迪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這個(ge) 日子隨後被印尼政府定為(wei) “巴迪克日”。巴迪克曆史悠久,在當代仍蓬勃發展,這是它能成為(wei)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主要因素。如今,巴迪克不僅(jin) 是印尼的民族之寶,也是世界的瑰寶。
中新社記者:巴迪克是如何走向國際舞台的?
丹妮·普拉科薩:印尼政府非常重視推動巴迪克產(chan) 業(ye) 的發展,專(zhuan) 門為(wei) 其頒布了兩(liang) 項規定,除了將每年10月2日定為(wei) “巴迪克日”,還要求政府官員每周至少穿一次巴迪克。此外,印尼許多學校要求學生穿著巴迪克,要進入一些辦公場所也必須身穿巴迪克。實際上,時尚行業(ye) 的所有細分市場,如男裝、女裝、老年服飾、兒(er) 童服裝都廣泛接納、使用巴迪克布料,無論是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可以穿著。
在巴迪克成為(wei)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後,它成為(wei) 印尼聞名世界的文化標誌,變得更加時尚、新潮,受到外國消費者的青睞,逐漸走向世界舞台。在印尼的國家慶典、大型國事活動中,包括印尼政府承辦國際會(hui) 議時,常為(wei) 與(yu) 會(hui) 的領導人量身製作巴迪克。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喜歡穿巴迪克,他曾把巴迪克穿到印尼以外的地方。印尼總統佐科在一些重大國事活動中也常穿巴迪克,他的家鄉(xiang) 梭羅就是巴迪克之城。
如今,在印尼工作、學習(xi) 的外國人士都會(hui) 購置幾件巴迪克,用於(yu) 出席正式活動時穿著,他們(men) 認為(wei) 這是時髦的打扮,還能拉近與(yu) 當地人的距離。
中新社記者:除了印尼本土元素,巴迪克的蠟染圖案還使用了龍、鳳、祥雲(yun) 等中國元素,這些圖案有何意義(yi) ?
丹妮·普拉科薩:印尼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群島國家,在亞(ya) 洲貿易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數百年來,來自中國、印度及歐洲、中東(dong) 的商人來到印尼,在這裏經商並定居。在早期,中國人與(yu) 印尼人在生活中交往互動,這個(ge) 過程中,中華文化開始對印尼產(chan) 生影響,包括對巴迪克蠟染圖案的影響。中華文化主要以物品(如盤子和罐子)為(wei) 載體(ti) ,漂洋過海到印尼,並與(yu) 印尼傳(chuan) 統蠟染圖案相遇相融,就此融入。
融入中國元素的巴迪克主要分布在印尼爪哇北部沿海地區,如拉塞姆、圖班、三寶壟、北加浪岸、井裏汶、加魯特、因德拉馬尤等地。蠟染在這些地區已有數百年曆史,印尼語中有個(ge) 專(zhuan) 有名詞稱之為(wei) “Pasisiran Batik”。過去,拉塞姆巴迪克上經常出現象牙白色的中國陶瓷,圖班和因德拉馬尤的巴迪克因鳳凰圖案聞名,井裏汶巴迪克的“祥雲(yun) ”圖案結合了本土的雲(yun) 朵與(yu) 南京雲(yun) 錦的配色。這些都能證明中華文化對印尼巴迪克的影響。
直到現在,印尼巴迪克還使用中國神話故事中的動物圖樣,常見的就有龍。人們(men) 認為(wei) 穿著帶有“龍”等樣式的巴迪克能帶來好運。雖然印尼的爪哇傳(chuan) 統故事中也有特定形式的龍,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龍形狀獨特,具有守護、驅邪、好運和利生育的美好寓意。
中新社記者:為(wei) 什麽(me) 說巴迪克見證了中華文化與(yu) 印尼文化的融合?
丹妮·普拉科薩:如前述,巴迪克是印尼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巴迪克起源於(yu) 爪哇王國時期,中國商人當時到印尼進行貿易,也將中華文化帶到印尼社會(hui) 。當時抵達印尼並定居的中國商人大多單身,或沒有帶家人,因此許多中國人與(yu) 印尼人結合,婚姻使兩(liang) 個(ge) 民族的文化互相影響,他們(men) 生下的後代被稱為(wei) “Peranakan”(土生華人)。為(wei) 了適應當地文化,生活在印尼的華人如女性開始穿紗籠。由於(yu) 巴迪克是印尼重要文化符號,華人為(wei) 了融入印尼人的生活,也把巴迪克當作婚服。
19世紀中期,荷蘭(lan) 殖民者在巴迪克市場大獲成功,在印尼經商的華人也看到這一商機。在巴迪克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中,印尼華人及其後裔適應市場需求創新巴迪克的圖案設計,巴迪克與(yu) 中國的淵源也主要體(ti) 現在設計巴迪克圖案時,將經典爪哇圖案與(yu) 傳(chuan) 統中國元素相結合。
除了圖案的創新,華人企業(ye) 家還向巴迪克工匠傳(chuan) 授技藝,這些工匠大多是印尼本地人,他們(men) 掌握了高超的蠟染手藝後,設計出帶有中華文化元素的圖案,生產(chan) 出精美絕倫(lun) 的巴迪克布料。華人後裔所創作的巴迪克,既有中華文化的身影,又體(ti) 現出印尼文化,不僅(jin) 深受本國人歡迎,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ya) 的華人家庭中也有特殊地位。
中新社記者:如何從(cong) 巴迪克的發展看待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和諧共處?
丹妮·普拉科薩:華人來到印尼定居,兩(liang) 個(ge) 民族的人相互學習(xi) 、交流技巧,兩(liang) 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這是一個(ge) 很自然的過程。一方麵,中國是推動印尼巴迪克工藝發展的國家之一。另一方麵,印尼人發明了一種獨特的蠟染工具“Canthing”,這種工具與(yu) 華商的技術一道創造出更加精美的巴迪克。
巴迪克蠟染是一種十分精美的藝術品,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多元文化交匯的表現。除中國元素之外,巴迪克還采用阿拉伯書(shu) 法、歐洲花束、日本櫻花等圖案,這說明印尼是一個(ge) 文化非常多元的國家。(完)
受訪者簡介:
丹妮·普拉科薩,出生於(yu) 印度尼西亞(ya) 中爪哇省三寶壟的一個(ge) 巴迪克蠟染世家。她從(cong) 小就喜歡穿著巴迪克、製作巴迪克,巴迪克已經成為(wei) 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迄今,她從(cong) 事巴迪克蠟染方麵的研究將近20年,向全世界不同國家的愛好者進行巴迪克蠟染的推廣與(yu) 介紹。
丹妮·普拉科薩是印度尼西亞(ya) 遺產(chan) 協會(hui) 紡織品研究小組顧問,現在雅加達國際婦女俱樂(le) 部擔任巴迪克蠟染圈負責人,該俱樂(le) 部成立於(yu) 1950年,成員約400人。【編輯:房家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