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站上30萬億元!長三角引領示範再突破

發布時間:2024-04-02 16:02:00來源: 新華社

  【開欄的話】東(dong) 南形勝,今更勝昔。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有一片通江達海的熱土,這就是滬蘇浙皖合抱而成的長三角。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2018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ti) 化發展並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五年多來,從(cong) 硬件聯通到機製協同,從(cong) 科技創新到產(chan) 業(ye) 創新,從(cong) 生態環保到經濟發展,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長三角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

  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即日起,新華社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長三角篇”行進式報道,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全景展示三省一市在這篇大文章中寫(xie) 下的新篇章。

  站上30萬(wan) 億(yi) 元!2023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以不到4%的國土麵積,創造了中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擁有9座GDP萬(wan) 億(yi) 城市,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高鐵裏程突破7000公裏,陸域所有地級市都有動車通達;集聚全國約30%的高新技術企業(ye)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建立……

  作為(wei) 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看長三角,也是看發展全局。

  “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牢記黨(dang) 中央囑托,35.8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處處“新”潮澎湃,奏響“春之曲”。

  實力更“強”:不到4%麵積創造全國24%GDP

  “萬(wan) 億(yi) 之上,奔赴山海”。今年2月下旬,“常州—上海經貿交流和創新合作活動周”正式啟動。現場簽約新能源、集成電路等領域25個(ge) 重大項目,總投資超280億(yi) 元,讓人們(men) 見識到江蘇常州這座新晉“萬(wan) 億(yi) 之城”的拚勁。

  合成生物島、細胞科技港、東(dong) 方碳穀……走進常州,新產(chan) 業(ye) 、新地標令人目不暇接。常州市市長盛蕾表示,從(cong) 國家大戰略中找準“小切口”“挖深井”,常州將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高地。

  踏上新征程,必須全力以赴打好高質量發展這場硬仗。包括常州在內(nei) ,長三角三省一市一步一個(ge) 腳印、一年一級台階,不斷向上突圍、向新蝶變。

  ——看總量。2023年,上海GDP達4.72萬(wan) 億(yi) 元,江蘇GDP達12.82萬(wan) 億(yi) 元,浙江GDP達8.26萬(wan) 億(yi) 元,安徽GDP達4.71萬(wan) 億(yi) 元,區域經濟總量突破30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

  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yu) 區域科學學院院長張學良分析認為(wei) ,2023年長三角經濟總量已與(yu) 德國、日本相當,人均GDP超過1.8萬(wan) 美元,世界級城市群地位進一步提升。

  ——看結構。最近五年來,長三角的經濟結構不斷優(you) 化,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產(chan) 業(ye) 規模分別占全國的3/5、1/3和1/3。

  位於(yu) 上海西郊的青浦區華新鎮,過去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鎮,有人形容這裏“飄著有機肥味”。搭乘長三角一體(ti) 化的東(dong) 風,近年來華新鎮“長出”了包括“三通一達”在內(nei) 的7家上市公司,快遞物流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千億(yi) 元級別。

  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隻有進行時。依托青浦區的“長三角數字幹線”,華新鎮加快建設虹橋數字物流裝備港。從(cong) 自動分揀設備到冷鏈運輸技術,推動“汗水快遞”不斷走向“智慧物流”。

  ——看速度。圍繞今年經濟工作,長三角多地提出“奮力一跳”的新目標,高質量發展力爭(zheng) 走在前列。

  “忙不過來!”開年以來,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峻帶隊參加了多場國際物流展會(hui) ,展示氫能和鋰電叉車等新產(chan) 品。今年1至2月份,公司外貿額同比增長逾40%。

  合力股份所在的合肥是安徽首個(ge) GDP突破萬(wan) 億(yi) 元的城市。2024年,合肥提出,地區生產(chan) 總值增長6%左右。圍繞這個(ge) 目標,很多工作都有明確要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突破萬(wan) 戶、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突破120萬(wan) 輛……加速奔跑成為(wei) 長三角多個(ge) 城市的共同“姿勢”。

  動力更“新”:加快建設長三角科創共同體(ti)

  長方形的黑色小盒子,隻有一本書(shu) 大小,卻是衛星的智能“大腦”——今年2月,位於(yu) 浙江杭州的之江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極光1000-慧眼”星載智能計算機跟隨衛星進入太空。

  與(yu) 傳(chuan) 統遙感衛星拍攝圖片要傳(chuan) 到地麵處理不同,搭載“極光1000-慧眼”後,衛星在天上就能直接進行“雲(yun) 判”、壓縮以及目標識別。“我們(men) 將不斷激發智能計算對產(chan) 業(ye) 變革的跨越式推動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說。

  “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jin) 要提供優(you) 質產(chan) 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跨區域協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指引著長三角做實科技創新共同體(ti) ,持續培育壯大新質生產(chan) 力。

  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you) 勢。最近幾天,位於(yu) 江蘇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正馬不停蹄地籌備即將召開的2024全球6G技術大會(hui) 。從(cong) 追趕到並跑,再到如今5G、6G力爭(zheng) 引領創新,中國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史,也是一部創新史。

  “現在研發6G,就是為(wei) 未來的智能化信息社會(hui) 提供超強連接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尤肖虎表示。

  長三角科創共同體(ti) 建設辦公室的數據顯示,包括上海光源等在內(nei) ,長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28個(ge) 。每萬(wan) 人擁有研發人員76.20人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2倍。

  用製度創新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今年一季度,上海複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攜手華東(dong) 理工大學、江蘇百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聯合攻關(guan) 計劃“抗體(ti) 藥物的國產(chan) 製造關(guan) 鍵技術開發和產(chan) 業(ye) 化”項目。這項合作,源自長三角的“揭榜掛帥”機製。

  根據科技部與(yu) 三省一市聯合印發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聯合攻關(guan) 合作機製》,複宏漢霖在“長三角一體(ti) 化科創雲(yun) 平台”上發布了技術需求。經過多輪對接論證,由華東(dong) 理工大學和江蘇百林科共同揭榜。

  如今,三省一市累計發布“企業(ye) 出題”的48項重點揭榜任務,全國揭榜單位數量超過380家,研發投入超過10億(yi) 元。2021年揭牌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通過探索“項目經理製”“團隊參股”“撥投結合”等創新舉(ju) 措,構建起一套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跨區域協同。經過300餘(yu) 項開發及適航驗證試驗,安徽的蕪湖鑽石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通用航空發動機,2023年完成首飛並獲頒型號合格證。

  “在突破關(guan) 鍵技術的過程中,我們(men) 和江蘇、上海等地的高校、院所以及企業(ye) 共同研發創新。目前已基本實現量產(chan) ,今年簽了近500台發動機訂單。”企業(ye) 負責人鄭君說。植根於(yu) 長三角的航空產(chan) 業(ye) 鏈,“大飛機看上海、小飛機看蕪湖”的格局日益成型。

  類似的故事,在長三角俯拾皆是。作為(wei) 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ge) 綜合性大科學裝置,借助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最快2分30秒就可以看清一個(ge) 蛋白質結構。如今,該設施已為(wei) 近450家科研單位和企業(ye) 的1985個(ge) 課題組提供服務,其中長三角用戶占比64.2%。

  統計顯示,2023年長三角有28個(ge) 科技創新聯合攻關(guan) 項目加快實施,成為(wei) 跨區域協同創新的有力抓手。

  磁力更“足”:從(cong) 中國的長三角到世界的長三角

  內(nei) 暢外聯、通江達海。生機勃勃的長三角,不僅(jin) 是經濟發展的熱土,也是改革開放的高地。

  從(cong) 上海“五個(ge) 中心”建設,到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從(cong) 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到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國推動高水平開放的進程中,留下了深深的長三角印記。

  安全有序的數據跨境流動,是製度型開放的重要內(nei) 容。按照“從(cong) 企業(ye) 到行業(ye) 、從(cong) 案例到清單、從(cong) 正麵到負麵”的原則,上海自貿區臨(lin) 港新片區加快編製涉及跨境的一般數據清單和重要數據目錄。目前,已基本編製完成智能網聯汽車車輛遠程診斷、跨國公司集團管理等20個(ge) 場景的數據跨境流動分級分類清單目錄,完成論證後將對外發布。

  “依托數據跨境流動的製度優(you) 勢,我們(men) 還在建設國際數據經濟產(chan) 業(ye) 園,希望打造成國家對外合作開放的新平台。”上海臨(lin) 港集團董事長、臨(lin) 港新片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袁國華說。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伴隨著響亮的汽笛,兩(liang) 列從(cong) 重慶團結村站始發的海鐵聯運班列,近日先後抵達寧波舟山港鐵路北侖(lun) 港站。隨後,班列上的165輛新能源汽車通過船舶轉運至墨西哥……隨著渝甬班列新能源汽車“雙專(zhuan) 列”成功首發,寧波舟山港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球用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既要基礎硬件暢通,也要營商環境優(you) 化。今年年初,《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製度試點方案》發布。首批“白名單”中,南京健友生化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需進口的兩(liang) 種物品在列,這讓企業(ye) 十分振奮。

  “以往,進口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一般先通過藥監局申請批件,再向海關(guan) 申請通關(guan) 單,大約需要8-10個(ge) 工作日。現在,隻需接受市場監管部門的後續監管,效率大大提升。”企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王薇說。

  在開放中謀合作、贏未來。今年2月,德國大眾(zhong) 汽車集團宣布,計劃與(yu) 小鵬汽車共同開發兩(liang) 款麵向中國市場的智能網聯車型,首批車型將於(yu) 2026年在合肥投產(chan) 。

  得益於(yu) 中國的擴大開放,短短兩(liang) 年半時間裏,大眾(zhong) 汽車集團在合肥建立了一個(ge) 新的智能網聯電動汽車中心,匯集1200名研發人員,覆蓋從(cong) 研發、生產(chan) 到銷售服務的完整價(jia) 值鏈。

  數據印證開放活力:今年1月份安徽省新設外商投資企業(ye) 42家,同比增長75%;截至今年1月底,上海集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962家,始終是外商投資首選地之一……

  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五年多以來,區域發展顯示“攥指成拳”的合力,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將不斷譜寫(xie) 新篇章。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