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楠木橋村:古樹茶香飄萬家

發布時間:2024-04-10 14: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xiang) 村看振興(xing)

  3月28日清早,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xiang) 楠木橋村,一夜春雨,古茶吐翠。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學才泡好一杯濃茶,拎著茶杯走進了茶園。

  楠木橋村深藏於(yu) 大山,加之今春氣溫明顯偏低,采摘季比往年晚了一些。馬學才每天都去查看萌芽情況,終於(yu) 等到古茶開采的第一天。

  下午,馬學才來到村委會(hui) 旁的集中收茶點,扶著眼鏡,認真檢查剛采回來的古茶樹鮮葉,一點點指出采摘鮮芽的技術要領:芽頭要在1.5厘米左右,手上不能帶汗,采時不能太用力,更不能用塑料袋裝嫩芽,會(hui) 讓鮮芽不能呼吸,影響原料品質。

  古茶采摘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馬學才不敢有絲(si) 毫馬虎。他說:“這是我們(men)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要保證品質,必須下一番繡花功夫。”談及這不可多得的古茶樹資源,馬學才倍加珍視。

  楠木橋村有700多年曆史,因舊時貫村而過的中溪河上有楠木搭建的小橋而得名。160多年前,本地鄉(xiang) 賢提倡修建石橋,但依舊稱為(wei) “楠木橋”,村名也得以保留下來。

  因為(wei) 茶葉貿易,曆史上的楠木橋村雖深處大山,卻並不閉塞。早在19世紀中葉,這裏的宜紅茶就走過楠木橋賣到了歐洲,成為(wei) 宜紅萬(wan) 裏古茶道上的一個(ge) 重要節點。如今,這座石橋仍是本村及周邊村民進出的重要通道。

  20世紀至21世紀初,五峰縣推廣茶葉新品種和進行技術革新,新品種茶樹發芽早且產(chan) 量高,茶農(nong) 紛紛對低海拔、交通便利區域的老茶園進行改良,而楠木橋村隻能守著老樹“望茶興(xing) 歎”,茶產(chan) 業(ye) 一度進入低迷期。

  原因何在?楠木橋村1400多畝(mu) 古茶園、古茶樹零散分布,產(chan) 量低、效益差,村民不願投入管理,許多茶園荒蕪、茶樹萎蔫,且村子交通不便,這些都是製約產(chan) 業(ye) 發展的因素。

  2016年,為(wei) 助力萬(wan) 裏茶道(五峰段)申遺,國內(nei) 知名專(zhuan) 家來到五峰縣,踏訪宜紅古茶道及傳(chuan) 統古村落,在楠木橋村意外發現,全村現存成片的老茶樹古茶園達500畝(mu) ,樹齡多在200年以上。“專(zhuan) 家認定,最老的一棵茶樹超過250歲。”馬學才介紹。

  摸清“家底”之後,村委會(hui) 專(zhuan) 門向專(zhuan) 家請教老茶樹古茶園的發展前景,並在網上搜集了各地的案例。他們(men) 越看越興(xing) 奮,頓覺過去是守著搖錢樹討飯吃。

  為(wei) 此,村裏製定詳細保護措施,對古茶樹隻允許簡單的修剪,禁止私自施肥打藥和破壞古茶樹的行為(wei) 。

  2021年,馬學才帶著古樹芽茶找到縣裏的采花茶業(ye) 公司,嚐試合作開發古樹茶產(chan) 品。經過不斷摸索,由楠木橋村提供原料,采花茶業(ye) 打造了“經典五星”“采花碧璽”“采花香印”三款產(chan) 品,上市3年,銷售額突破500萬(wan) 元。

  楠木橋村三組的茶農(nong) 汪長銀,就是這三款產(chan) 品的受益者。一季春茶,老汪夫婦采摘老茶樹單芽鮮葉,就能獲得5000元收入,這在幾年前想都不敢想,“以前從(cong) 這老茶樹上獲得的收入也就千元左右,有時甚至更少”。

  “為(wei) 什麽(me) 收益低的老茶樹還要保護起來,不讓修剪?”起初汪長銀很不理解,“現在,全村是一萬(wan) 個(ge) 讚成,生怕茶樹受到破壞。”采花茶業(ye) 推出的三款高端茶葉新品,原料全部來自村裏的老茶樹古茶園,收購價(jia) 最高達180元/斤。“之前隻賣幾十元,突然就值錢了起來。”汪長銀感歎,“開采後隻要不下雨,我和老伴兒(er) 就待在茶園裏采摘老茶樹單芽鮮葉。”

  今年古茶樹開始采摘前,馬學才已準備好了新的村民賣茶賬本。翻開2023年他記錄的一本賬:春茶季古樹鮮芽的均價(jia) 一直保持在每斤150元以上,收入超萬(wan) 元的茶農(nong) 有十幾戶,全村茶農(nong) 累計賣茶收入50多萬(wan) 元。

  一度沒落的老茶園,成了“寶貝疙瘩”。馬學才正在謀劃,進一步清理村內(nei) 山林中還荒蕪著的老茶園,建設高標準茶葉基地;接手村委會(hui) 旁的老茶站,打造非遺手工加工坊;再以此為(wei) 依托引進茶企進村,由支部領辦合作社,深度開發古茶資源。

  “古村古道古樹茶,百年茶香飄萬(wan) 家。”這是馬學才對於(yu) 楠木橋村更長遠的目標定位,也映射出五峰這個(ge) 古老茶鄉(xiang) 古茶樹保護與(yu) 利用的方向和前景。麵對全縣已探明的7220畝(mu) 連片古茶園、1000多蔸人工種植的百年以上古茶樹,五峰縣正進一步完善傳(chuan) 統建築、文化資源、種質資源數據庫,製定保護措施,納入村規民約,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機製。同時,引導鼓勵茶企、合作社以入股、租賃、合作等多樣化發展方式,探索老茶園保護利用新業(ye) 態,讓老茶樹煥發更多新活力。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0日 0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