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春祝福蔚為現象 台北書院山長說對兩岸未來不灰心

發布時間:2022-02-13 17:0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題:新春祝福蔚為(wei) 現象 台北書(shu) 院山長說對兩(liang) 岸未來不灰心

  中新網記者 劉舒淩

  壬寅虎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不少中華兒(er) 女團聚的腳步,也是兩(liang) 岸間許多親(qin) 人朋友隔海相望的又一年。

  不同於(yu) 往年,兩(liang) 岸新聞學耆宿方漢奇與(yu) 李瞻、台灣老兵高秉涵與(yu) 定居廈門的弟弟高秉濤、文學名家白先勇與(yu) 昆曲演員俞玖林、泉州市與(yu) 基隆市同名的大岞村宗親(qin) 等,今年新春一段段祝福對話、拜年視頻不脛而走,在社交媒體(ti) 引起關(guan) 注、效法,單一平台的一個(ge) 話題標簽即累積逾1.7億(yi) 次閱讀。無疑,這溫暖了分居兩(liang) 岸城鄉(xiang) 的無數親(qin) 友。

  台北書(shu) 院山長、文化學人林穀芳近日在台北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訪問時談到,這樣的問候其實一直存在。我覺得,社群媒體(ti) (即社交媒體(ti) )把這些問候變成一個(ge) 被討論或被觀照的現象,是很可喜的。隻要有機會(hui) ,就把問候大聲說出來,你會(hui) 發現共鳴者是如此之多。“我對兩(liang) 岸的未來不會(hui) 灰心,原因就在這裏。”

  中新網記者:2020年初以來,兩(liang) 岸民間互動受到疫情等因素進一步阻隔。今年,很多友人透過互聯網跨海拜年,互致問候的對話、視頻在社交媒體(ti) 熱傳(chuan) 。您如何觀察這一文化現象?

  林穀芳:我過年時使用微信等社交媒體(ti) ,基本上十分之九是回複兩(liang) 岸朋友的新春恭喜。這樣的問候其實一直存在,隻是過去沒有被張揚出來。

  今年春節拜年頻率之高、互動之熱絡,人們(men) 把它貼上社群媒體(ti) ,也讓大家在台灣當局“去中國化”過程中,重新、如實地看到中華文化在台灣人生活中的角色。

  所以,我覺得社群媒體(ti) 把這些問候變成一個(ge) 被討論或被觀照的現象,是很可喜的。隻要有機會(hui) ,就把問候大聲說出來,你會(hui) 發現共鳴者如此之多。

  我對兩(liang) 岸的未來不會(hui) 灰心,原因就在這裏。舉(ju) 個(ge) 例子,台灣有些政客沒事就從(cong) 負麵角度談中華文化,但遇到事情,第一個(ge) 就是去拜媽祖,這個(ge) 根是滲透的。在台灣,也有很極端的觀點,說要把春節改叫華人節,但就沒人理會(hui) 嘛。

  中新網記者:您1月初從(cong) 大陸回到台灣,想來與(yu) 春節團聚有關(guan) 。春節、端午、中秋這傳(chuan) 統三節,在台灣社會(hui) 的情感世界裏,其意義(yi) 是什麽(me) ?您怎麽(me) 度過傳(chuan) 統節日?

  林穀芳:我已年過七十,成長年代裏,過節時的傳(chuan) 統文化氛圍很濃。

  我學人類學,有一句話講得好,“儀(yi) 式的崩解就是社會(hui) 的崩解”。儀(yi) 式能夠讓一個(ge) 社會(hui) 有深刻的連結。我自己也比較重視節日。

  傳(chuan) 統三節對兩(liang) 岸中國人都特別重要,因為(wei) 其中所映現的意義(yi) 可以穿越古今。譬如說,過端午,過去是出於(yu) 健康的需要,必須除掉一些對我們(men) 身體(ti) 不好的“煞氣”;中秋則代表一種情感的連接。端午偏於(yu) 照顧“身”,而中秋比較偏於(yu) “心”。春節,是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的實踐,家人大團圓。

  農(nong) 業(ye) 時代的家族、宗族非常重要,這樣一個(ge) 群體(ti) 力量能讓個(ge) 人的生命更好。到現在,春節仍是台灣一年中最大的節日,這時要盡可能麵對麵接觸親(qin) 人或好友。

  所以,我也在節前回到台灣,這是發自生命、內(nei) 心本然的需求。你看,疫情下多少人還是得這樣跑一趟。即便網絡時代,形式有所改變,但相聚的意義(yi) 並不稍減。

  對我來講,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休息日子,可以放鬆放膽地休息。回到最簡單狀態,跟親(qin) 人、好友沒有任何目的地接觸。一起坐一下、喝喝茶,一年再怎樣地勞累,也就恢複了嘛。

  千萬(wan) 不要把平常日子裏的的慣性帶到節日裏來。節日的意義(yi) ,第一個(ge) 是讓你休息,把前段的東(dong) 西做一個(ge) 了結,以便啟動後一段的新生。

  中新網記者:疫情發生前,您曾說往返兩(liang) 岸已超過600次。去年9月您再訪大陸,在很多人仍卻步於(yu) 跨境旅行的情況下,為(wei) 何安排這一行?

  林穀芳:自從(cong) 1988年第一次到大陸,我平均兩(liang) 個(ge) 月、最長不超過三個(ge) 月就要到大陸一趟。很多時候是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去讀天地這本大書(shu) ,走過大地,對文化和生命的狀態做一個(ge) 親(qin) 密觀察,其中有我作為(wei) 一個(ge) 中國人的文化情懷。

  我在《十年去來》這本書(shu) 裏提到,隻要兩(liang) 三個(ge) 月不到大陸,談起大陸情形,心裏難免發虛,因為(wei) 變化太快了。新冠疫情發生後,大概一年半沒來,而且是在這樣一個(ge) 特殊的狀況下;大陸的學生、朋友很多,他們(men) 過得怎麽(me) 樣,我覺得能來看一下更好。

  另外,有一本書(shu) 要出版,還有一些課當初驟然而停。有這些牽掛,這一趟是勢在必行。

  中新網記者:因為(wei) 疫情等種種因素,不少人認為(wei) 兩(liang) 岸交流正常化的那種狀態更加回不去了。對此,您作何觀察?

  林穀芳:我總覺得,越有信心的社會(hui) 越開放。在兩(liang) 岸交流上,不得不承認,現在台灣當政者相對是比較沒信心的;越沒信心,就越想要管製。可是有那麽(me) 多的台商在大陸,有那麽(me) 多的台灣青年來讀書(shu) ,你想把它封閉是不可能的。

  為(wei) 了短暫目的而掀起極致化的對抗行動,我不認為(wei) 它能長久。即便在台灣取得所謂“政治勝利”的人,也會(hui) 問“唉,林教授,你對大陸比較熟,兩(liang) 岸到底會(hui) 不會(hui) 打?”平時,“勝利者”在媒體(ti) 上講起話來那真是神勇,但問我話的時候隻有4個(ge) 字,叫憂心忡忡。

  台灣長久如何轉身,或者往哪一方麵變,當然需要時間,但我沒有像許多人想象的那麽(me) 悲觀。

  對兩(liang) 岸,要把時間拉長,從(cong) 曆史長河來看,許多逆流就隻是浮漚泡沫,在當下,我們(men) 要為(wei) 所當為(wei) ,這是我一直強調的。

  中新網記者:近年,兩(liang) 岸青年在網絡世界的接觸產(chan) 生不少齟齬乃至敵意,相關(guan) 問題引發觀察家的注意、擔憂。您怎麽(me) 看待這一問題?

  林穀芳:虛擬網絡的一個(ge) 特征是所謂“去知識化、去中心化、去價(jia) 值化”,固然有一個(ge) 原因是“鍵盤俠(xia) ”隱藏身份、綁架社會(hui) 認知;但會(hui) 如此,也因為(wei) 一些人(尤其是知識階層、文化精英)的退縮與(yu) 棄守。

  為(wei) 了眼前能活得更好一點,在台灣不少像我這個(ge) 年紀的人,沒事情也對年輕人示好。這裏邊,精英的自失立場是台灣社會(hui) 沒能“中和”互聯網這種極端化傾(qing) 向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有朋友問我,為(wei) 何你現在這樣處處講中華文化,聲量比以前還更大?因為(wei) 以前不需要啊,那時台灣的中華文化氛圍多濃厚。現在,我故意多講,就是要帶動一些人,不要讓中華文化被隱沒了、遮掩了。

  雖然有這幾年的變化,但中華文化早已在台灣生根。就像我們(men) 剛才談春節一樣,哪裏是政治力量在短時間內(nei) 可以把它抹掉的?我有這樣一個(ge) 信心。

  有許多人私底下來跟我致意,說“我實在太佩服你了。你講出了我們(men) 想講的話。”但做這些,我一點壓力都沒有。為(wei) 什麽(me) 沒壓力?因為(wei) 他罵不罵你,不是你能決(jue) 定的,是看你想不想擁抱他?假如我想要被這些年輕人歡迎,要一直很流俗地去迎合他們(men) ,你當然會(hui) 擔心該說什麽(me) 話。

  所以我才說,隻要有人肯勇敢地出來說,說久了、說多了就會(hui) 成為(wei) 氣候。除了網民這個(ge) 世界外,我們(men) 還有另一個(ge) 世界,也應該被看到。現在的問題,是我們(men) 讓這個(ge) 世界隱沒了。

  中新網記者:您近期會(hui) 否再到大陸講學訪友?可有下一步規劃?

  林穀芳:去年這一趟大陸行,若加上隔離,前後達4個(ge) 月,是我曆來在大陸停留最久的一次。如果時間成本還那麽(me) 高,就沒辦法常來。希望能夠盡早恢複正常來往,我會(hui) 像過去那樣頻繁地往來兩(liang) 岸。

  當下,我在寧波建構一個(ge) 禪文化空間,做禪文化的弘揚。希望大陸朋友或外國人在了解禪文化時,不隻是跑日本、讓日本作了禪的完全的傳(chuan) 承者、代言人。另外,也希望在這一空間做兩(liang) 岸交流,穿透表像,讓一些人跟事能夠被彼此看到、聽到。

  我想,這是我該做的重點工作。(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