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80後”小夥回鄉創業養水蛭 走出別樣“蛭”富路
(新春走基層)鹽城“80後”小夥(huo) 回鄉(xiang) 創業(ye) 養(yang) 水蛭 走出別樣“蛭”富路
中新網鹽城2月13日電 題:鹽城“80後”小夥(huo) 回鄉(xiang) 創業(ye) 養(yang) 水蛭 走出別樣“蛭”富路
作者 於(yu) 從(cong) 文 穀華 顧名篩
“水蛭現在處於(yu) 冬眠期,不吃不喝。”2月13日,在江蘇鹽城大豐(feng) 區白駒鎮窯港村的養(yang) 殖大棚內(nei) ,39歲的楊傑從(cong) 養(yang) 殖水箱裏撈出幾隻水蛭展示給記者看,講述他的“蛭”富經。
“在外麵打拚多年,就是想回老家做點事情,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增收致富。”楊傑說。
楊傑是土生土長的江蘇鹽城大豐(feng) 人,2007年,他從(cong) 南京工業(ye) 大學畢業(ye) ,走上了自主創業(ye) 的道路,分別在蘇州昆山、南通海安等地從(cong) 事餐飲和房地產(chan) 行業(ye) ,生意小有成就。
2017年,他偶然在一次政府的招商推介上接觸到水蛭養(yang) 殖專(zhuan) 家,得知水蛭的養(yang) 殖技術要求雖高,但利潤可觀。楊傑意識到這個(ge) 行業(ye) 很有前景,便決(jue) 定在連雲(yun) 港先做養(yang) 殖試驗,當年就成功了。
2019年,他了解到家鄉(xiang) 支持返鄉(xiang) 創業(ye) 的一係列政策,毅然回到家鄉(xiang) ,創辦江蘇中傑仁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立誌開辟出一條與(yu) 眾(zhong) 不同的“蛭”富路。他在大豐(feng) 白駒鎮窯港村流轉土地250畝(mu) ,投資5000萬(wan) 元新建連棟大棚及箱體(ti) ,用於(yu) 水蛭生態高效養(yang) 殖。
“水蛭就是我們(men) 農(nong) 村人常說的螞蟥,大家常見的螞蟥是吸血水蛭,也叫醫蛭。我養(yang) 殖的是寬體(ti) 金線蛭,它不吸血,但藥用價(jia) 值一樣很高。”楊傑說,曬幹的水蛭作為(wei) 中藥藥材,對治療腦血栓、心髒病等疾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近年來,水蛭也成為(wei) 高級護膚品生產(chan) 的重要原料。
走進水蛭養(yang) 殖基地內(nei) ,一排排連棟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nei) 擺放著一列列塑料水箱,一條一條金黃色的水蛭蜷縮在水中冬眠。楊傑介紹,每年5月至10月是水蛭從(cong) 幼苗到成熟的完整發育期,水蛭在成長期會(hui) 不斷蛻皮,它還怕光,白天躲在水箱裏的草叢(cong) 中,夜裏出來活動。
水蛭發育成熟後,需要把它曬幹才能出售,這時就需要大量人工。“基地吸納了村裏50名村民在這裏務工,村民一年正常能有3萬(wan) 多元的收入。”窯港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楊金豔介紹,基地不但吸納了當地村民務工,每年還給村集體(ti) 增加不少收入。
寬體(ti) 金線蛭的主要食物是螺螄,在水蛭的成長期,養(yang) 殖基地需要大量的螺螄供應,這讓周邊的群眾(zhong) “錢袋子”鼓了起來。“我們(men) 這裏水網密布盛產(chan) 螺螄,夏季我每天都能撈100多斤螺螄,按照一元一斤的價(jia) 格賣給養(yang) 殖基地,一個(ge) 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62歲的窯港村村民李大爺說。
曬幹後的水蛭,便能成為(wei) 一味中藥,同時也是治療腦血管病、心髒病藥的原料,目前每公斤價(jia) 格在1800元左右,依然供不應求。“2021年銷售額約2000萬(wan) 元。”楊傑說,基地擁有水蛭養(yang) 殖、培育和幹品加工技術,養(yang) 殖的水蛭銷往全國各地,都是大型藥廠上門采購,自己不愁銷路。
水蛭養(yang) 殖看似簡單,實則裏麵有很多技術難題和風險。“最怕水蛭發生水腫病和腸炎,而且無藥可治,隻能提前預防。”楊傑說,目前基地和南京林業(ye) 大學、上海海洋大學都建立了合作,經常邀請專(zhuan) 家前來指導。同時,養(yang) 殖基地還和江蘇省農(nong) 科院合作,試驗“稻蛭共養(yang) ”新模式。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楊傑計劃繼續擴大養(yang) 殖麵積,流轉土地1500畝(mu) 左右,以水蛭養(yang) 殖為(wei) 抓手,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在穩固以水蛭和水蛭素應用領域的市場前提下,建成國家級中藥材基地及一體(ti) 化醫藥生物科技企業(ye) 。
楊傑還成立了水蛭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準備采用“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把自己的“蛭”富經向周邊村民推廣,通過統一供苗、統一養(yang) 殖技術培訓、統一提供餌料、統一水體(ti) 維護指導、統一疫病防控指導、統一回收加工“六個(ge) 統一”確保養(yang) 殖戶養(yang) 得成功、不愁銷路,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走“蛭”富路。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我希望通過合作社的發展,帶動更多鄉(xiang) 親(qin) 共同發家致富。”楊傑說,基地全部投產(chan) 達效後,可用勞動力80人至100人,預計年銷售額3000萬(wan) 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