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是必答題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hui) 印發《關(guan) 於(yu) 銀行業(ye) 保險業(ye) 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與(yu) 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公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一起,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加強政策規範,將推動銀行業(ye) 保險業(ye)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邁向規範有序、更成體(ti) 係的新階段。
當前,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浪潮拉開序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重構全球經濟。在我國,近年來數字經濟快速增長,與(yu) 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為(wei) 38.6%,規模位居世界第二。應該說,數字經濟是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關(guan) 鍵力量,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yi) 。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到10%。可見,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既是金融業(ye) 順應全球和全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業(ye)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升自身競爭(zheng) 力的內(nei) 在需要,更是金融業(ye) 提升服務實體(ti) 經濟質效、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行為(wei) 。在這種情況下,銀保監會(hui) 印發《意見》,及時且必要。《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健全數據治理、提升科技能力,對戰略風險、創新業(ye) 務的合規性、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及外包風險等加強管理,防範模型和算法風險,強化網絡安全防護,妥善保護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有助於(yu) 數字化轉型行穩致遠。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轉型不是金融業(ye) 的選擇題,而是所有金融機構的必答題,是時代賦予的重要機遇。對銀行保險機構而言,應以《規劃》和《意見》公布為(wei) 契機,構建戰略、組織、業(ye) 務、技術、人才、生態“六位一體(ti) ”的實施體(ti) 係,加快推進、深化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數字化水平,增強與(yu) 數字經濟的適配性,提升競爭(zheng) 力。
對金融管理部門而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guan) 配套細則,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規劃》和《意見》更好地落地實施,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與(yu) 此同時,還要高度重視中小銀行保險機構技術、人才和資金等短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它們(men) 邁過“轉型鴻溝”。比如,加強雲(yun) 計算中心和公共技術平台建設,推動技術共研、資源共享,降低中小金融機構轉型成本;支持中小銀行在省會(hui) 城市等設立研發中心,更好地引入金融科技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一批具有“專(zhuan) 精特新”優(you) 勢的中小銀行。實施差異化監管,對互聯網存款、貸款等政策適時調整和優(you) 化,激勵中小銀行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發揮體(ti) 製機製靈活、貼近市場和客戶等優(you) 勢,為(wei) 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提供更多個(ge) 性化、精準性的產(chan) 品和服務。
(作者:董希淼 係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