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工人學習英語 台商在滬打造有溫度的工廠
中新網上海2月24日電(記者 繆璐)“I had a busy day……”伴隨著陣陣手機的信息提示音,慶益鞋業(ye) 有限公司的英語培訓群裏,正發來一段接一段的語音,工人們(men) 開始提交當天的英語口語作業(ye) 。
“我們(men) 每周四下班後,會(hui) 安排一節英語課,課後還會(hui) 布置作業(ye) ,員工們(men) 學習(xi) 的熱情很高。”吳尚翰向中新網記者介紹道。出生於(yu) 台灣新北的吳尚翰,是慶益鞋業(ye) 有限公司的“掌門人”,在他心中,自己經營的製鞋代工廠不是冷冰冰的工廠,而是一個(ge) 溫暖的家。
從(cong) 1992年5歲時第一次來上海,到2010年到上海華東(dong) 理工大學就讀碩士,吳尚翰用“震撼”來形容這個(ge) 城市18年的變化。而讓他印象最為(wei) 深刻的是上海世博會(hui) ,“你會(hui) 感覺這個(ge) 城市充滿了能量,似乎每一天都在變化。”而隨後的十年間,由於(yu) 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海,吳尚翰親(qin) 眼見證著上海的日新月異。
研究生畢業(ye) 後,吳尚翰回到家中,開始管理父輩創立的公司。作為(wei) 新一代管理者,如何讓工人們(men) 滿足有一份工作的基礎上,還能提升自我,成為(wei) 他思考的方向。在跟來自江西的太太討論後,他們(men) 決(jue) 定,利用太太英語老師的身份,每周開一節英語課,提升願意學習(xi) 的工人們(men) 的英語能力。
這一想法得到了年輕工人們(men) 的積極響應,“他們(men) 都很開心,剛開始的時候還比較害羞,不好意思在群裏發語音交口語作業(ye) ,覺得說得不好,現在大家都放開了,有幾個(ge) 員工說他們(men) 平時還會(hui) 跟孩子比,看誰學得更好。”吳尚翰說。除了開設英語課,吳尚翰還在工廠裏開辟出一間活動室,專(zhuan) 門用作員工孩子們(men) 的托班,以解決(jue) 他們(men) 的後顧之憂。
改革開放之初,吳尚翰的父親(qin) 在東(dong) 莞開設製鞋代工廠,後來考慮到原料產(chan) 地,將工廠遷至上海,工廠的很多工人也跟著他們(men) 一起搬遷。在吳尚翰眼中,在工廠工作的很多員工,在這裏付出了他們(men) 的青春,從(cong) 小姑娘變成媽媽,然後又把自己的子女也帶到這裏一起工作,他們(men) 早已成為(wei) 公司的家人。
隨著上海人力成本的不斷提升,吳尚翰也有想過把工廠遷到東(dong) 南亞(ya) 國家,但經過幾次考察後,他還是決(jue) 定繼續留在國內(nei) 發展。“我們(men) 的鞋不能完全依靠機器,很多都是精細的手工活,就效率來講,一個(ge) 國內(nei) 的員工抵得上三個(ge) 國外的員工。”吳尚翰說。
經過疫情的考驗,吳尚翰更意識到當初決(jue) 定的正確,“東(dong) 南亞(ya) 國家的工廠受疫情影響很大,反觀國內(nei) 很快就複工複產(chan) ,而且對工廠有很多照顧,口罩、疫苗支援等,還好當初沒有決(jue) 定去。”
隨著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需求的加快,可以不用遣散老員工,又能把產(chan) 能進行轉移,長三角一體(ti) 化政策讓吳尚翰的公司找到了繼續發展突破口。吳尚翰表示:“其實我們(men) 之前就有將產(chan) 能轉移到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想法,但沒想到,我們(men) 的步伐跟國家政策就這麽(me) 不謀而合,這給我們(men) 提供了稅收等方麵很大的便利,也讓我們(men) 在大陸的發展更有信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