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國風正在完成沉澱和篩選
孫佳山
觀點提要
國風“出圈”,已悄然成為(wei) 一種文化事實。在經曆從(cong) 綜藝到晚會(hui) 等舞台藝術的傳(chuan) 遞之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經開始深入到文旅融合這一領域的相關(guan) 命題。
中華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並不是“照著講”,而是“接著講”,是以當代中國精神、中國經驗為(wei) 指引,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chuan) 達中國理念,並創造性地轉化出新的當代文化內(nei) 涵,不斷地在更高維度完成創新性發展。
在虎年的正月裏,國風主題、元素在不經意間已成為(wei) 各類晚會(hui) 的標配。從(cong) 傳(chuan) 統的除夕央視春晚到央視元宵晚會(hui) 、B站元宵晚會(hui) 《上元千燈會(hui) 》,《憶江南》《隻此青綠》《鼇山小絕》《正月十五鬧花燈》等不同風格類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類節目接連全網刷屏,並被廣大青少年追捧。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特別是如何和大眾(zhong) 文化相結合,一直是擺在我國文化領域的一道當代曆史命題。從(cong) 2016年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伊始,到2017年、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hui) 》《國家寶藏》等傳(chuan) 統文化類綜藝既實現了收視率和口碑雙豐(feng) 收,也形成了圍繞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眾(zhong) 多全國性話題並延續至今。不同於(yu) 以往那些從(cong) 國外引進、投入巨大,由流量明星壓陣且片麵強調視覺效果、戲劇衝(chong) 突、氣氛緊張的一般綜藝樣貌,文化類綜藝被一致褒獎為(wei) 我國綜藝模式的“清流”,我國的綜藝模式也在經曆了歐洲模式、韓國模式之後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模式創新。
可以看到,近年來,傳(chuan) 統文化類節目形態已經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模式和特色。無論是以央視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廣電體(ti) 係,還是以B站為(wei) 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xing) 媒介,都通過晚會(hui) 、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生動呈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既贏得了收視率、點擊率,在口碑、商業(ye) 上叫好又叫座,也成為(wei) 了凝結不同地域、圈層的廣大青少年的最大文化公約數。央視春晚的《憶江南》《隻此青綠》打破了過去公眾(zhong) 層麵對傳(chuan) 統文化類舞台藝術過於(yu) 陽春白雪、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此前,《隻此青綠》就已在B站跨年晚會(hui) 播出,並引發廣大青少年對於(yu) 美輪美奐的傳(chuan) 統舞蹈的熱烈討論。這些節目以音舞詩畫為(wei) 抓手,追求還原藝術性本身,不再強調流量和戲劇性,而是借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xing) 媒介的技術紅利,大膽調用XR技術、全息掃描、CG技術等新興(xing) 媒介形態的前沿科技,紮紮實實地深入到音舞詩畫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肌理,一板一眼地複刻了千年風韻。
即便是相對傳(chuan) 統形態的央視元宵晚會(hui) ,也將過去看似枯燥且隻屬於(yu) 中老年群體(ti) 的傳(chuan) 統戲曲進行了極具開創性的嚐試,而B站元宵晚會(hui) 《上元千燈會(hui) 》,更是以影視化的手法重現了《將相和》《春秋筆》《定軍(jun) 山》《鎖麟囊》《打龍袍》等經典國粹,平衡了戲腔和硬核戲曲的比例,與(yu) 當代青少年文化進行了多重意義(yi) 上的有效跨界融合。包括比如由13位小朋友共同演唱《鼇山小絕》,由知名京劇演員王珮瑜和歌手阿蘭(lan) 演唱《燕歸巢》,以及將昆曲與(yu) 花樣滑冰相融合的《小小》等節目,都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容與(yu) 國潮、航天、冬奧、女足、流行歌曲等各式新潮流行文化元素有機地跨界融合。
尤其是《上元千燈會(hui) 》在戲曲名家齊聚的同時,其“華燈錦繡”“燈宵相會(hui) ”“觀燈踏歌”“秉燈入夢”“提燈觀戲”“鼇山點燈”六個(ge) 篇章,以極具代入感的沉浸式敘事模式,將網絡劇、網絡綜藝中的成熟類型、模式經驗納入到戶外街景的晚會(hui) 空間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當代中國經驗的藝術上的形式感、節奏感。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隻有通過跨媒介、融媒界的升維式發展,並與(yu) 文旅融合事業(ye) 深度結合,才有可能觸達更為(wei) 廣泛的青少年群體(ti) 、覆蓋更為(wei) 多元的文化圈層、獲得更為(wei) 廣闊的文化空間,進而最終轉化為(wei) 實打實的文化軟實力,更好地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國晚會(hui) 、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的持續探索和創新,其背後的文化經驗即便在世界範圍來看也屈指可數。一些過往代際可能都覺得有些枯燥的文化領域,在新一代青少年當中卻依然掀起熱潮,他們(men) 不僅(jin) 輕鬆接納並且發自內(nei) 心地去關(guan) 注各式各樣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例如京劇的票友圈,正越來越低齡化,不再是過去中老年群體(ti) 的專(zhuan) 屬。2021年初,UP主“邊婧婷”就帶領上海戲劇學院的416宿舍女團,通過演繹不同京劇角色唱腔在全網走紅,最終也被邀請登上了《上元千燈會(hui) 》。無獨有偶,同樣來自上海的國產(chan) 手機遊戲《原神》,年初因發布匯聚中國戲曲元素的新遊戲角色雲(yun) 堇,而引發了國外遊戲玩家的廣泛熱議和好評。雲(yun) 堇演唱的戲曲《神女劈觀》PV視頻,在海外的播放量超過300萬(wan) ,很多外國網友“被感動到哽咽”,甚至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翻唱經典唱段的風潮。
毋庸置疑,國風“出圈”,已悄然成為(wei) 了一種文化事實。從(cong) 去年的《唐宮夜宴》《中秋奇妙遊》《花好月圓會(hui) 》到今年元宵佳節的《上元千燈會(hui) 》,一係列圍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晚會(hui) 、綜藝節目接連成為(wei) “破圈”的爆款,我國晚會(hui) 、綜藝等綜合性藝術的類型、模式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極大豐(feng) 富。這一現象顯然並非偶然,經過世紀之交影視領域20餘(yu) 年的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改革,如今我們(men) 正在進入到收獲的紅利期。晚會(hui) 、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的類型、模式的沉澱和篩選,可以通過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的方式完成去偽(wei) 存真、去粗取精,我們(men) 正逐步為(wei) 晚會(hui) 、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找到中國式原創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而且,這樣的篩選、沉澱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並不局限在晚會(hui) 、綜藝等綜合性藝術形態,對於(yu) 從(cong) 影視、音樂(le) 和美術等傳(chuan) 統藝術門類,到網絡遊戲、網絡動漫和短視頻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xing) 文藝門類都具有著積極的、正麵的示範效應,相關(guan) 題材、類型和模式等都有了可橫向參照、借鑒的進化路徑。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藉此實現跨媒介、融媒界的弘揚和傳(chuan) 播,這對於(yu) 全麵推動我國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文化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chan) 業(ye) ,包括我國的青年文化、主流文化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有機關(guan) 係的構建,無疑都將產(chan) 生長期、深遠、複雜的結構性影響。
不僅(jin) 如此,在經曆從(cong) 綜藝到晚會(hui) 等舞台藝術的傳(chuan) 遞之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經開始深入到文旅融合這一領域的相關(guan) 命題,不同地域的文旅資源都有可能在這一全新的文化邏輯上被激活和賦能。中華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走向世界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並不是“照著講”,而是“接著講”,是以當代中國精神、中國經驗為(wei) 指引,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chuan) 達中國理念,並創造性地轉化出新的當代文化內(nei) 涵,不斷地在更高維度完成創新性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men) 看到的是迪士尼、環球之外的中國本土IP主題樂(le) 園的遼闊空間和潛在文化勢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在新時代揭開了新的曆史篇章。
(作者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青年工作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