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遺產旅遊能帶來什麽?

發布時間:2022-03-08 10:0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隨著世界遺產(chan) 資源在社會(hui) 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遍布全球的遺產(chan) 地愈發受到關(guan) 注,遺產(chan) 與(yu) 旅遊的關(guan) 係日益緊密,“遺產(chan) 旅遊”進入人們(men) 的視野。

  近日,本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從(cong) 保護世界遺產(chan) 、闡釋遺產(chan) 價(jia) 值、提升社會(hui) 文化水平、傳(chuan) 播國家形象等視角,采訪了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張朝枝。

  記者:人們(men) 為(wei) 什麽(me) 更喜歡去世界遺產(chan) 地旅遊?

  張朝枝:遺產(chan) 地往往與(yu) 人們(men) 有著先天的文化與(yu) 情感聯係,也就是身份認同感。比如大家都會(hui) 想著“保平安”而去登泰山,想著“做好漢”而上長城……一個(ge) 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有著深厚認同和自豪感的人,都會(hui) 很自然地激發去看看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產(chan) 旅遊的願望。

  世界遺產(chan) 地大都具有罕見的自然美或者文化藝術價(jia) 值。現在,由於(yu) 各種傳(chuan) 播媒介的帶動,到世界遺產(chan) 地去“打卡”,往往也成了某種文化品位或消費能力的標簽。這些都促使遺產(chan) 旅遊出現了火爆的局麵。

  記者:2022年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公約》誕生50周年。在此背景下來看,中國已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遺產(chan) 大國。我們(men) 有了56處世界遺產(chan) ,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黃山等世界遺產(chan) 已經全球知名。在文旅融合的趨勢下,遺產(chan) 地肯定會(hui) 越來越熱鬧。

  張朝枝:會(hui) 的。學術界通常把前往世界遺產(chan) 地的旅遊稱為(wei) 遺產(chan) 旅遊。其實在世界遺產(chan) 誕生之初就已經出現了小眾(zhong) 化的文化旅遊。當更多的文物、古跡、曆史城區演變為(wei) 世界遺產(chan) ,“遺產(chan) 旅遊”也隨之誕生。隨著世界遺產(chan) 的概念與(yu) 範圍不斷擴大,現在遺產(chan) 旅遊也包括所有自然與(yu) 文化保護地的旅遊,不再僅(jin) 僅(jin) 限於(yu) 世界遺產(chan) 地。

  記者:許多人認為(wei) ,隻要成功申報世界遺產(chan) ,就能帶動當地旅遊發展。

  張朝枝:其實還真不一定。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與(yu) 旅遊大發展,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guan) 係。因為(wei) 世界遺產(chan) 遴選標準與(yu) 旅遊市場選擇偏好這是兩(liang) 個(ge) 相關(guan) 但不相同的事。世界遺產(chan) 評選主要根據《世界遺產(chan) 公約》及其相關(guan) 文件約定的一係列標準,強調各類文化藝術、科學、曆史、生態等價(jia) 值,具有較強的專(zhuan) 業(ye) 性;但大眾(zhong) 旅遊市場對目的地的選擇往往是基於(yu) 遊客感官體(ti) 驗來判斷的。雖然早先有一些項目僅(jin) 因符合“罕見的自然美”的標準而成為(wei) 了世界自然遺產(chan) ,但目前這條標準已不能單獨使用了,因為(wei) 專(zhuan) 家們(men) 對什麽(me) 是“美”難以形成共識。也正因為(wei) 這些原因,一些價(jia) 值很高的遺產(chan) 地,至今還很難吸引大眾(zhong) 遊客。據我的粗略估算,大約40%的世界遺產(chan) 地因不具備旅遊觀賞性而很難成為(wei) 火爆的旅遊目的地。

  當然,由於(yu) “申遺”提升了知名度,使得環境整治加快、政府配套投入增多、傳(chuan) 播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再加上如故宮、長城、泰山這樣的項目在“申遺”成功前就已是著名的旅遊地,這確實會(hui) 客觀上進一步推動遺產(chan) 地的旅遊發展。

  記者:一些文物保護工作者認為(wei) ,旅遊給保護帶來了許多負麵影響,在文旅融合時,旅遊會(hui) 是遺產(chan) 保護的“麻煩製造者”。

  張朝枝:這是一個(ge) 有趣的話題。早在“世界遺產(chan) 公約”誕生前,一些專(zhuan) 家們(men) 就覺得戰爭(zheng) 、城市化、旅遊活動破壞了古跡遺址和大自然,因此呼籲對全球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進行保護。從(cong) 全球範圍來看,直到20世紀末,學者們(men) 仍將旅遊視為(wei) 遺產(chan) 保護的威脅;但隨著遺產(chan) 的數量、種類不斷增多,大家逐漸意識到遺產(chan) 保護狀態與(yu) 周邊社區以及人們(men) 生活密不可分,而生計又與(yu) 旅遊緊密關(guan) 聯。此時人們(men) 意識到:恰當地利用旅遊其實也是遺產(chan) 保護的一種方式。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球90%以上的世界遺產(chan) 地旅遊業(ye) 停擺了。這對可持續的遺產(chan) 保護造成了新的“威脅”。大家由此進一步認識到旅遊對遺產(chan) 保護原來那麽(me) 重要。

  記者:遺產(chan) 旅遊可以給旅遊業(ye) 帶來哪些變化?

  張朝枝:近年來,旅遊發展理念的轉變讓大家重新認知世界遺產(chan) 和旅遊的關(guan) 係。20世紀中期,旅遊活動的總體(ti) 規模不大,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並沒有引起人們(men) 關(guan) 注,“旅遊業(ye) 是無煙產(chan) 業(ye) ”觀念盛行,認為(wei) 旅遊業(ye) 銷售的是風景,帶來的是可觀的經濟效益,對環境沒有任何負麵影響。但很快,人們(men) 發現旅遊業(ye) 帶來巨大社會(hui) 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生態環境問題,如旅遊設施過度建設、文化景觀遭到破壞、水土流失等。這些都極大地危害著旅遊業(ye) 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這時,人們(men) 開始反思旅遊造成的環境影響,可持續旅遊的概念也隨之誕生。進入21世紀後,我國旅遊主管部門不斷加強對旅遊領域的生態環保問題監督,強製執行綠色標準、旅遊承載量等措施。近年來,又直接將生態環境保護狀態作為(wei) 旅遊等級景區評定的一票否決(jue) 條件。這些都促使旅遊發展越來越“講規矩”。

  記者:2022年初,國務院發布了《“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提出“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從(cong) 遺產(chan) 旅遊的特點來看,遺產(chan) 地旅遊應該如何發展?

  張朝枝:我們(men) 必須樹立一種觀念,經濟效益並不是世界遺產(chan) 地旅遊發展的最重要目標。世界遺產(chan) 代表了人類共同的智慧。無論是文化遺產(chan) 還是自然遺產(chan) ,其遺產(chan) 價(jia) 值闡釋又與(yu) 國家、民族自豪感緊密相關(guan) 。因此,這些世界遺產(chan) 地旅遊發展都被賦予更高的要求。

  同時,遺產(chan) 地的旅遊發展一定要適應嚴(yan) 苛的約束機製。從(cong) 過去50年的實踐來看,《世界遺產(chan) 公約》及相關(guan) 文件對世界遺產(chan) 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在遺產(chan) 申報與(yu) 管理過程中即要求遺產(chan) 地製定係統的旅遊影響監控措施。

  遺產(chan) 旅遊也融入了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山大學在雲(yun) 南元陽梯田遺產(chan) 地指導的“阿者科計劃”,成功地幫助遺產(chan) 地居民通過發展旅遊脫貧致富,在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實施“熊貓大使計劃”,深入自然遺產(chan) 地開展自然教育,這些成果很快在國內(nei) 產(chan) 生了反響。

  記者:中國是世界遺產(chan) 大國,幾十年來的世界遺產(chan) 地旅遊實踐,對全球的世界遺產(chan) 事業(ye) 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經驗?

  張朝枝:我覺得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首先,我們(men) 探索了旅遊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特色理論與(yu) 方法。國際學術界很多人認為(wei) 世界遺產(chan) 地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小規模、深體(ti) 驗的基礎之上,但由於(yu) 中國人口眾(zhong) 多,人均遺產(chan) 資源相對較少,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願望又在快速增長,所以中國的世界遺產(chan) 地所麵臨(lin) 的壓力是外人很難想象的。加入《世界遺產(chan) 公約》30多年來,我們(men) 摸索出了一係列大規模大眾(zhong) 旅遊背景下保護世界遺產(chan) 的方法與(yu) 理論體(ti) 係。在借鑒和反思了已有的遺產(chan) 地承載量理論、遺產(chan) 旅遊體(ti) 驗理論、社區參與(yu) 理論和利益分配理論之上,也出現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遺產(chan) 保護利用優(you) 秀案例。比如長城的保護成效就在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得到了高度肯定。

  第二,我們(men) 也探索了基於(yu) 東(dong) 方文化特色的世界遺產(chan) 地社區參與(yu) 模式與(yu) 方法。這些實踐表明,為(wei) 當地社區尋找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與(yu) 合理的利益分配機製是促進世界遺產(chan) 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也是有效協調世界遺產(chan) 地人地衝(chong) 突的根本出路。2021年,我們(men) 為(wei) 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的世界遺產(chan) 青年論壇貢獻了“遺產(chan) 保護與(yu) 可持續生計”主題,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我們(men) 也成為(wei) 2021世界遺產(chan) 青年論壇的學術支持團隊。

  在中國的世界遺產(chan) 地旅遊實踐中,還較早地係統探索並建立了世界遺產(chan) 地旅遊影響監測體(ti) 係。早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監測內(nei) 容,主要關(guan) 注世界遺產(chan) 本體(ti) ,對世界遺產(chan) 地的關(guan) 注相對較少。近年來,在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推動和學校科研團隊的參與(yu) 下,我國率先在安徽黃山、湖南武陵源、河南龍門石窟建立了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對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相關(guan) 指標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持續監測,同時幫助這些遺產(chan) 地建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這些實踐成果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也為(wei) 中國專(zhuan) 家進一步參與(yu) 製訂世界範圍的負責任旅遊目的地評價(jia) 體(ti) 係打下了基礎。

  張朝枝為(wei)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chan) 地可持續旅遊教席主持人、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文化旅遊科學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委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保護地科學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委員。長期從(cong) 事旅遊發展與(yu) 遺產(chan) 保護研究。

  鏈接

  要堅持保護第一、強化係統保護,牢固樹立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責任重大的觀念,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城鄉(xiang) 建設、經濟發展、旅遊開發;統籌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手工藝保護傳(chuan) 承;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ti) 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加強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管理監測,維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線。要對博大精深的曆史文化、對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心存敬畏,正確處理曆史與(yu) 當代、保護與(yu) 利用、傳(chuan) 統與(yu) 創新、資源與(yu) 環境的關(guan) 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積極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提煉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標識,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成為(wei) 增進全民族曆史自信與(yu) 曆史認知的重要源泉。

  ——《關(guan) 於(yu)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 全麵加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通知》(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印發)

  鏈接

  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以世界遺產(chan) 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wei) 基礎,深入挖掘展示旅遊資源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內(nei) 涵,創新發展模式,完善標準指引,統籌資源利用,強化政策支持,保障要素配置,穩步推進建設,打造具有獨特性、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旅遊景區。以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及重大度假項目為(wei) 基礎,充分結合文化遺產(chan) 、主題娛樂(le) 、精品演藝、商務會(hui) 展、城市休閑、體(ti) 育運動、生態旅遊、鄉(xiang) 村旅遊、醫養(yang) 康養(yang) 等打造核心度假產(chan) 品和精品演藝項目,發展特色文創產(chan) 品和旅遊商品,豐(feng) 富夜間文化旅遊產(chan) 品,烘托整體(ti) 文化景觀和濃鬱度假氛圍,培育世界級旅遊度假區。

  —— 《“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