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創新的力量
這就是創新的力量
——基層工匠走上“代表通道”講述攻堅克難故事
代表通道
◎本報記者 符曉波
8日8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舉(ju) 行第二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來自基層一線的9位代表受邀分享他們(men) 的基層故事,其中三位來自生產(chan) 製造業(ye) 的代表動情講述他們(men) 在車間一線、核心技術等領域攻堅克難、大膽創新的故事。
他們(men) 的奮鬥經曆令人心潮澎湃,他們(men) 用實際行動向眾(zhong) 人詮釋著“科技自立自強”必定有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離不開每個(ge) 人的奮勇爭(zheng) 先。
“斷指鐵人”王尚典:小工種一樣響當當
“在我的字典裏,就隻有精益求精,一精再精。”當遼寧團代表、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公司的車工王尚典伸出殘缺的左手時,在場的人們(men) 無一不動容。這位在意外中失去右手大拇指,被評定為(wei) 四級傷(shang) 殘的工人憑借自己“獨有的手法”,自強不息,不斷突破,榮獲全國車工冠軍(jun) ,站上全國最高的領獎台。
“在2000年,我入廠後的第一次操作,感受著零件在自己手中誕生的成就感,我便深深迷上了車工技術。”王尚典講述,縱使失去了一根手指,他也毅然決(jue) 然地回到車床旁。“我通過優(you) 化工藝、刀具來彌補與(yu) 別人的差距,我嚐試著用食指掌控主導,創造出了我獨有的測量手法,從(cong) 這時候起,堅忍執著就成了我新的標簽。”
克服身體(ti) 劣勢要比其他人有更多倍的付出,王尚典沒有怨天尤人,沒有絲(si) 毫氣餒,他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奮勇爭(zheng) 先,發光發熱。其間,王尚典牽頭成立了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解決(jue) 了很多生產(chan) 難題,還包括跨企業(ye) 的難題攻關(guan) ,其中“彎環機的拓展加工”“快速調整立式車床錐度誤差”等幾十項創新成果已應用到生產(chan) 中,創效超過2000萬(wan) 元。
如今,王尚典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省部級以上榮譽30多項。“我向所有人證明,我們(men) 石油工人都長著鐵人的骨頭,小工種也一樣響當當。”接受采訪時,他眼裏透露著自信的光,“我有決(jue) 心和信心為(wei) 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產(chan) 業(ye) 安全貢獻更大的力量。”
紡織女工王曉菲:用創新和努力擦亮中國品牌
“憑借不斷增強的創新實力,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新紡織產(chan) 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德州恒豐(feng) 集團高級技師王曉菲在“代表通道”上介紹,前不久,中國體(ti) 育代表團的禮儀(yi) 服飾、奧運健兒(er) 身穿的防切割滑冰服、定製版納纖膜防護口罩等都來自自己的家鄉(xiang) 。這些產(chan) 品的問世與(yu) 無數紡織工人默默耕耘、不斷創新突破息息相關(guan) 。
王曉菲就是其中的一員,她來自山東(dong) 德州,已在細紗車間工作19個(ge) 年頭。紡織車間噪音大、環境差、三班倒,長期辛苦的車間一線工作經曆沒有磨滅王曉菲苦心鑽研、投身創新的激情,反而讓她更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工匠精神既存在於(yu) ‘高、精、尖’的產(chan) 業(ye) 和領域,也在每一個(ge) 普普通通的車間裏發光出彩。”
為(wei) 了提高企業(ye) 的生產(chan) 效率,緩解兄弟姐妹的勞動強度,2007年,王曉菲和同事一起,經過兩(liang) 個(ge) 多月的反複研究、試驗,創造出“緊密紡繞皮輥斜接頭操作法”,突破了傳(chuan) 統的正向抵管接頭法。應用之後,一個(ge) 車間43台車每班用工減少了6人,而每天的產(chan) 量增加了一噸多,同時紗線斷頭率下降了近五成。
奮鬥不息,創新不止。截至目前,由王曉菲領銜創造的5個(ge) 操作法經過在全國紡織產(chan) 業(ye) 論壇上展示,在更多工廠得到推廣。現在,王曉菲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王曉菲技能大師工作室”,她把自己掌握的所有技能,傾(qing) 囊相授年輕員工,更多的紡織工人通過她的幫助獲得了省勞模、被評為(wei) 首席技師。
“這就是創新的力量。”王曉菲說,隻要堅持創新引領,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也是朝陽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新時代的紡織女工,她堅信用創新和努力,將有更多中國紡織製造品牌閃耀世界舞台。
“裝備人”陸文俊:關(guan) 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主創新
“創新發展,關(guan) 鍵在人。”來自黑龍江團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常委陸文俊從(cong) 事機械裝備製造30多年。如今作為(wei) 一名企業(ye) 管理者,他在“代表通道”動情地分享了一代代“裝備人”攻堅克難、鍥而不舍、敢為(wei) 人先的創新故事。
在談及核電常規島百萬(wan) 千瓦整鍛低壓轉子的研發過程時,他回憶道,“為(wei) 把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我們(men) 抽調近百名骨幹技術人員進行攻關(guan) ,分析上千組性能、上萬(wan) 個(ge) 參數,曆經近10年的苦心鑽研,最終研製出了代表熱加工最高水平的核電常規島百萬(wan) 千瓦整鍛低壓轉子,擺脫了受製於(yu) 人的境地。在驗收現場,全體(ti) 參研人員熱淚盈眶……”
“我們(men) 知道,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陸文俊說,一代代“裝備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中,挺起了民族工業(ye) 的脊梁;如今,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無數80後、90後、00後技術技能人才剛踏出校園就紮根在艱苦的項目一線,鍥而不舍,不斷突破,創造出了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正是一代又一代‘裝備人’懷揣理想、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並且不斷壯大,讓我們(men) 更有信心、更有決(jue) 心發展壯大中國裝備製造業(y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