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共議“雙智建設”:場景驅動、標準協同、以人為本
中新財經3月15日電 (記者 夏賓) 智能網聯汽車和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已經成為(wei)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元素。2021年,住建部和工信部將16個(ge) 城市列為(wei) “雙智”試點城市,探索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yu) 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提供了哪些思路?“雙智”的未來該走向何處?這些問題成為(wei) 當前“雙智”行業(ye) 關(guan) 注的重點。
騰訊智慧交通與(yu) 騰訊研究院近日聯合舉(ju) 辦“雙智建設專(zhuan) 家研討會(hui) “,共同探討“雙智”建設的新思路、新機遇。麵對“雙智”未來的發展,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均認為(wei) ,“雙智”應秉承“以人為(wei) 中心”的原則,並通過應用場景驅動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在政策、標準、製度層麵牽頭,科技企業(ye) 在技術方麵提供支持,多方參與(yu) ,共同創造“雙智”成果。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是“雙智”中的重要一環,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看來,“雙智”是一個(ge) 創新的探索,要從(cong) 理論、技術、工程、應用、政策、標準等多個(ge) 維度去推進。“不可能把所有基礎設施規劃好、建設好,然後再來做場景的應用,應該是基礎設施和相關(guan) 應用場景要協同發展、相互成就,現在有什麽(me) 樣的基礎設施,就可以開始研究、挖掘、構建什麽(me) 樣的配套應用場景。”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認為(wei) ,在建設當中主要注重軟件建設,同時在硬件方麵也要更好地利用既有設施,這一理念應當在規劃部署、政策標準等層麵貫徹始終,從(cong) 建設到運營要可持續。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長趙一新指出,試點城市遵循“場景驅動、設施跟進”的思路,以深圳市南山區為(wei) 例,針對高科技園區上下班潮汐的現象,重點關(guan) 注小巴士接駁線路智能化水平,包括編隊行駛、多車協同這樣一個(ge) 應用場景,這就是典型的一個(ge) 以應用為(wei) 導向,然後研發、設施跟進的案例。
解決(jue) 傳(chuan) 統交通問題,“以人為(wei) 中心”才是“雙智”內(nei) 核。王先進指出,在交通出行領域,就是要讓老百姓有幸福感、安全感,在方便性、經濟性等多方麵都滿意。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智慧交通已經大有所為(wei) ,而且將來會(hui) 更有所作為(wei) 。
郭仁忠稱,“雙智”發展應該著重於(yu) 城市交通,尤其是城市路麵交通的問題。現在很多智慧交通範疇內(nei) 的應用,雖然技術已經成熟,用戶體(ti) 感也非常好,但並不能從(cong) 根本解決(jue) 城市擁堵問題,“雙智”則給智慧交通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契機。
“從(cong) 騰訊的角度看,以人為(wei) 中心實際上是更多把人納入到交通大環境裏去,然後把騰訊在交通方向做出的改善結果,再反作用於(yu) 用戶。”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施雪鬆指出,騰訊依托多源動靜態大數據,挖掘出公眾(zhong) 精準的出行需求,結合當地公交線路的負荷度和公交車的分擔率,利用智能算法將所有涉及到的站點串聯成線,從(cong) 而實現定製公交、響應式公交的排班、調度和實際運營,解決(jue) 了城市用戶在乘坐公交、運維人員指揮過程中的種種痛點,這就是“以人為(wei) 中心”的體(ti) 現。
“雙智”建設的背後是一個(ge) 龐大的鏈條,跨越了多個(ge) 產(chan) 業(ye) ,每個(ge) 產(chan) 業(ye) 在不同的環節,分工不同,需要緊密配合。因此,明確好各個(ge) 產(chan) 業(ye) 的定位與(yu) 角色,成為(wei) 當下“雙智”發展中的重要議題。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秘書(shu) 長兼首席專(zhuan) 家張永偉(wei) 認為(wei) ,“雙智”推動了汽車革命,帶來了城市發展的重大製度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需要跨領域協同,跨產(chan) 業(ye) 融合。現在“雙智”產(chan) 業(ye) 處在發展初期,首要任務是把產(chan) 業(ye) 培育好,把蛋糕做大。不同的參與(yu) 者如何正確的定位,這對產(chan) 業(ye) 能不能可持續發展,是至關(guan) 重要的。(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