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售後維權 找到能負責的“人”有多難
電商售後維權 找到能負責的“人”有多難
隨著年輕人的消費活動以線上為(wei) 主,消費維權也主要通過電商平台進行。但是,與(yu) 便捷的消費過程不同,網絡維權仍存在響應慢、溝通不順暢和推諉責任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深度嵌入平台的人工智能,反而阻礙了維權。
一次維修電腦顯示器的經曆,讓我深刻體(ti) 會(hui) 網絡消費維權的艱難。這台顯示器購買(mai) 不到一年就出現一道明顯的黑線,按照“三包”規定,正處於(yu) 免費保修期。因為(wei) 這台“帶魚屏”顯示器售價(jia) 數千元,盡管尚未影響使用,但出於(yu) 對其性能的擔憂,我還是決(jue) 定盡快修理。
當時,我有兩(liang) 個(ge) 選擇,一個(ge) 是直接尋求廠商處理,但前提是自己將故障機器送到維修點;另一個(ge) 則是申請平台售後,平台會(hui) 安排快遞員上門取貨,修好後原路免費送回。顯然,對於(yu) 普通消費者來說,通過平台維修是更省事的方法。
第一次申請看似順利,提交維修申請不久,平台客服致電了解情況。當時,客服先是勸導我送到廠商維修,我稍猶豫後拒絕了。客服並未堅持,隨後安排快遞員上門收貨。沒想到,這番猶豫,正是維權坎坷路的開始。
顯示器送回平台以後,客服表示需要送廠商維修。這個(ge) 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又過了一個(ge) 星期,平台表示維修完成並安排快遞送回。但是,當我滿懷期待地打開包裝並測試時,卻發現顯示器非但沒有修好,黑線更是變成了大塊黑屏。這台顯示器已完全無法正常使用。
我隨即再次提交售後申請。這次來電的客服好像並未了解實際問題,而是重新開設了一個(ge) 售後訂單。我明白過來,在平台眼裏,當顯示器送回我手中,就意味著上一次售後的結束。此時,我麵對的是不同客服,也是第二次售後。
這一次,平台售後表示顯示器存在外觀損壞,言下之意是責任歸屬存疑——按照有關(guan) 條款,如果用戶損壞顯示器外觀,就要自己承擔維修費用。我隨後表示反對,因為(wei) 第一次維修時,平台並未提及有外觀問題,而顯示器送回到我手中不過數小時,就發現它並未修好。不管是否存在外觀損壞,平台把責任歸結於(yu) 我的潛台詞,於(yu) 情於(yu) 理都讓人無法接受。
於(yu) 是,我與(yu) 平台陷入了拉鋸戰。平台單方麵安排將顯示器退回到快遞站,而我拒絕接收(一旦簽收“外觀問題”就更說不清了)。平時負責我家片區配送的快遞員,則無奈地表示,自己也很為(wei) 難。按照平台規定,維修商品存在破損,如果不是消費者的責任,損失就要由快遞員承擔。相比龐大的平台,我和快遞員都是弱勢的,現在不得不“互相傷(shang) 害”。
後來,經過業(ye) 內(nei) 人士的幫助和爭(zheng) 取,我終於(yu) 得到平台“重視”。此後,平台給了我兩(liang) 個(ge) 選擇,一個(ge) 是更換顯示器,另一個(ge) 是折價(jia) 退錢。我從(cong) 一開始的訴求就不是退款,而是需要一台功能正常的顯示器,於(yu) 是,沒有多想就接受了“換新”。可當我再次打開快遞箱,卻發現“新顯示器”依然存在部分黑屏問題。
此時,窮盡了正常維權手段和人脈關(guan) 係,我無奈接受了現實:先“湊合著用”吧。複盤維權過程,看似便捷的平台服務,埋藏著諸多隱患與(yu) 不便。經曆了疲憊而不成功的維權,我的感受是,相比於(yu) “能不能修好”,“如何找到客服”讓消費者倍感焦慮。現實中,隻有平台客服主動致電,我才能說上話,而我主動致電時,要麽(me) 是“客服忙”無人接聽,要麽(me) 就轉接到根本不了解具體(ti) 情況的客服,隻能被動地等待負責我這個(ge) 訂單的客服來電。
更何況,要想找到人工客服的入口,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很多時候,消費者不得不反複收聽“智能客服”無效的程序化信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非但沒有感受到技術的便捷,反而產(chan) 生了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找到能負責的“人”說清問題,有那麽(me) 難嗎?
南木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