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 “神仙打架”背後是什麽?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 應妮)早在終評開始,就有業(ye) 內(nei) 人士用“神仙打架”來形容202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評選。
山西夏縣師村遺址出土的仰韶早期石製蠶蛹,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蠶蛹形象;浙江餘(yu) 姚施嶴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麵積最大、年代最早、文化係列最完整、證據最充分的稻作農(nong) 耕遺跡;陝西寶雞周原遺址為(wei) 確認先周國家中心提供了證據,結合文獻進一步證明周原為(wei) 古公亶父遷岐之地;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級土墩墓群極有可能是姑蔑國的王陵區,填補了姑蔑國考古研究的空白……盡管這些項目都遺憾落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但由此可見入選的十大項目實力之強、影響力之廣。
如被譽為(wei) “再醒驚天下”的四川三星堆遺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指出,該遺址進一步實證和闡釋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基本認識;備受關(guan) 注的江村大墓確定了漢文帝霸陵的準確位置,為(wei) 西漢帝陵製度形成、發展、演變提供了詳實的考古資料,在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看來,這是近十年來中國在皇陵研究方麵的一個(ge) 重大突破;四川稻城皮洛遺址發現的手斧、薄刃斧等遺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遺存,為(wei) 國際上長達半個(ge) 多世紀的“莫維斯線”論戰畫下了休止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將其視為(wei) 一座巨大的寶藏。
在2021年中國考古學百年的背景下來看這些項目,或許能感受更深。
1921年仰韶村遺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到2021年,中國國家文物局依法批複的考古挖掘項目多達1700多項。隨著中國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越來越多考古項目是在基本建設過程中從(cong) 被動發掘轉化為(wei) 主動發掘,施嶴遺址稻田考古正是這方麵範例,在整個(ge) 工作過程中始終有科技考古工作者的參與(yu) 。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也強調,“考古不是民眾(zhong) 想象中一個(ge) 钁頭就挖出寶來了,不僅(jin) 是考古人員長期工作的積累,十幾年如一日在一個(ge) 遺址進行發掘的結果,也是帶著問題和課題進行的,旨在解決(jue) 曆史和文化問題,不是單純的‘挖寶’。”
事實上,國家文物局近年來實施的考古中國、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的綜合研究等重大項目課題,統籌推進了241項主動性的考古項目,都是旨在說明“何以中國”,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yu) 發展曆程,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闡釋中華文明從(cong) 多元一體(ti) 到大一統的曆史進程。
多學科合作也成為(wei) 中國考古學發展至今的一大特色。古人類學、年代學、環境考古、人骨DNA、玉石器岩性分析、植物等各個(ge) 學科的交叉合作,碳十四測年、殘留物分析、工藝技術分析、產(chan) 地分析、地質環境研究等科技手段廣泛融入,為(wei) 考古工作者更加全麵地獲取遺址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會(hui) 的相關(guan) 情況提供了便利。
宋新潮透露,國家文物局近期還將印發實施《“十四五”考古工作專(zhuan) 項規劃》,聚焦重大曆史問題攻關(guan) ,力爭(zheng) 取得新突破;落實“先考古、後出讓”製度,保護傳(chuan) 承曆史文脈;大力發展科技考古,促進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不斷壯大專(zhuan) 業(ye) 力量;深化國際考古合作交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