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春雨潤清明 長憶英雄魂

發布時間:2022-04-02 14:18:00來源: 解放軍報

  春雨潤清明 長憶英雄魂

  編者按

  有一種感情穿越時空,有一種思念曆久彌深,有一種精神生生不息。清明節來臨(lin) 之際,在祖國的青山綠水間,人們(men) 以不同的方式向英烈致敬。

  致敬英烈,是緬懷,更是喚醒。翻開厚重的紅色曆史,每一座烈士墓碑背後,都是一個(ge) 鮮活的生命,都有一個(ge) 動人的故事。穿越時空,英烈們(men) 立起一個(ge) 個(ge) 精神路標,為(wei) 我們(men) 指引前行的方向。

  在全國各地,人們(men) 緬懷英烈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人奔走在為(wei) 烈士尋親(qin) 的路上,有人默默守護在烈士墓旁,有人把散落星光聚成精神火炬,有人把暖流注入烈屬心房……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尊崇英烈的生動注腳,都是銘記曆史的清晰回聲。

  最深的悼念是銘記,最好的紀念是傳(chuan) 承。氣清景明,慎終追遠,讓我們(men) 把對烈士的思念融入春雨,灑向大地,化為(wei) 生長的力量。

  關(guan) 鍵詞

  尋親(qin)

  “為(wei) 烈士尋親(qin) ,也是為(wei) 自己尋根”

  ■嚴(yan) 明亮

  江蘇省揚州市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矗立著一塊“解放三江營烈士紀念碑”。這座高僅(jin) 1.6米、寬不足0.8米的紀念碑上,鐫刻著1949年在三江營戰鬥中犧牲的67位烈士的姓名。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20軍(jun) 60師179團為(wei) 紀念犧牲的戰友,立下這塊石碑,但沒有留下有關(guan) 烈士籍貫、生平的記錄。

  59歲的揚州市退役軍(jun) 人顧建春從(cong) 小聽著解放三江營的英雄故事長大。對他來說,這塊紀念碑重千鈞。

  “站在紀念碑前,我心中常常有自責。”顧建春說,“這些英雄為(wei) 解放我的家鄉(xiang) 犧牲,我們(men) 如果不能幫他們(men) 找到親(qin) 人,會(hui) 覺得對不起他們(men) 。”

  時光荏苒,人海茫茫,烈士親(qin) 人何處尋?為(wei) 更廣泛收集線索,2021年3月,身為(wei) 揚州市江都區融媒體(ti) 中心記者的顧建春聯合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發起“為(wei) 三江營烈士尋親(qin) ”活動,得到社會(hui) 各界積極響應。當年參加三江營戰鬥的179團1營3連指導員吳非遠,在烈士名單中認出了黃章水的名字,“他是連隊衛生員,浙江諸暨人,在搶救傷(shang) 員時中彈犧牲。”

  順著這條線索,揚州和諸暨兩(liang) 地退役軍(jun) 人事務部門、社會(hui) 愛心人士接力“尋親(qin) ”,很快就找到了黃章水烈士的親(qin) 人。

  來到浙江諸暨,站在黃章水烈士家人所立的衣冠塚(zhong) 前,顧建春敬了一個(ge) 軍(jun) 禮。凝望墓碑上“軀捐戰地 魂歸故鄉(xiang) ”8個(ge) 大字,他感慨萬(wan) 千:“烈士親(qin) 人望眼欲穿,我必須快馬加鞭。”

  “‘三加營’寫(xie) 錯了,應該是‘三江營’……”在67位烈士名單中,家住安徽郎溪的王義(yi) 平發現了叔叔王忠榮的名字。他恍然大悟,家中珍藏的烈士證明書(shu) 上,叔叔的犧牲地點很可能有誤。當時已是深夜,王義(yi) 平仍然撥通了顧建春的電話。

  次日清晨,顧建春登上長途汽車,途中兩(liang) 次換乘,風塵仆仆趕往郎溪走訪核實。在郎溪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和濤城鎮政府,顧建春仔細核對資料、走訪專(zhuan) 家,終於(yu) 找到準確答案:“烈士證明書(shu) 上的‘三加營’是根據王忠榮的老戰友鄭荒年口述記錄的,鄭荒年不識字,加之郎溪方言‘加’與(yu) ‘江’發音相近,讓烈士尋親(qin) 耽擱了72年。”

  與(yu) 顧建春共同前往王家墓地時,62歲的王義(yi) 平聲淚俱下:“郎溪有正月十五給亡故親(qin) 人送燈的習(xi) 俗,我找不到叔叔的犧牲地,每年隻能將給叔叔的紅燈籠送到爺爺奶奶和父母的墓前。感謝你幫我們(men) 找到家人。從(cong) 此,我能給叔叔送燈了!”

  隨著尋親(qin) 活動的深入開展,全國各地的許多烈屬向顧建春發來尋親(qin) 請求。不論是否為(wei) 三江營烈士,顧建春都積極查閱相關(guan) 材料,幫助尋找。“每一次為(wei) 烈士尋親(qin) 的背後,都飽含著一個(ge) 家族幾代人的企盼。隻要我努力幫助尋找,對烈屬來說就是一種安慰。”顧建春說。

  1年來,顧建春先後輾轉浙江、安徽、山東(dong) 等地,除了為(wei) 8位三江營烈士找到親(qin) 人外,還為(wei) 其他4位烈士找到親(qin) 人。3月27日,顧建春再次來到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帶來“已找到劉洪喜烈士侄子”的好消息。

  明年,顧建春即將退休。本想好好休息的他,如今有了新打算:把為(wei) 烈士尋親(qin) 這件事堅持下去。

  “我穿過綠軍(jun) 裝,戴過紅領章,烈士就是我的先輩。”麵對采訪,這名已退役35年的老兵動情地說,“為(wei) 烈士尋親(qin) ,也是為(wei) 自己尋根。把這件事做好,才對得起英雄的流血犧牲,才不愧為(wei) 一名合格的老兵。”

  關(guan) 鍵詞

  遷葬

  “把散落星光,集聚成精神火炬”

  ■呂高排

  緩步走進官阪烈士陵園,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副局長邱曉明心緒起伏。清明時節的烈士陵園中,白色菊花伴著蒙蒙煙雨,寄托著人們(men) 對英烈的哀思。

  “連江是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僅(jin) 在冊(ce) 革命烈士就有848名。”邱曉明介紹,“到2021年初,連江仍有80餘(yu) 座零散烈士墓未集中管理,部分墓地存在碑文難以辨認、周邊雜草叢(cong) 生等問題,亟待解決(jue) 。”

  2021年4月,福建省退役軍(jun) 人事務廳啟動烈士紀念設施整改提升專(zhuan) 項行動。連江縣成立由縣、鄉(xiang) 、村退役軍(jun) 人服務中心(站)工作人員組成的工作專(zhuan) 班,全麵摸排散葬烈士情況。

  “遷葬後,外人能像我們(men) 保護得這麽(me) 好嗎?”2021年8月,連江縣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了解到3戶烈屬有動遷烈士墓地的想法,但心中有所顧慮,便聯合縣人民檢察院一同前往烈屬家中做工作。

  “根據英雄烈士保護法,我們(men) 一定竭盡所能,維護烈士尊嚴(yan) ……”經過反複溝通,烈屬疑慮漸消。如今,看到整潔肅穆的陵園,烈屬們(men) 心中很欣慰。

  官阪烈士陵園中,81歲的陳振夥(huo) 正在祭奠他的父親(qin) ——烈士陳依妹。1933年11月,陳依妹在攻打羅源縣的一場戰鬥中犧牲。多年來,陳振夥(huo) 一直尋找父親(qin) 的墓地,始終沒有結果。

  前幾年,連江縣有關(guan) 部門通過片區負責、逐一排查的方式,在一片不起眼的山坳裏找到了陳依妹的遺骸,安葬在官阪烈士陵園。隨著零散烈士墓遷葬工作的持續開展,2021年,陸續又有35名烈士遷葬到這裏,陵園規模越來越大。

  2021年以來,連江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按照福建省退役軍(jun) 人事務廳的相關(guan) 規定,在官阪烈士陵園落實了“一個(ge) 醒目標示、一份事跡簡介、一座規範墓碑、一個(ge) 保護邊界、一份管理製度、一條通行道路”的“六個(ge) 一”管護標準。“我們(men) 剛剛種下了杜鵑花。以後,烈士們(men) 可以在青山綠水間伴著鮮花入眠。”陵園管理員林仕燕說。

  “剛開始負責這項工作時,覺得很光榮。現在更多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責任。”邱曉明感慨,許多零散烈士墓分布在山坳裏、密林間,工作人員常常需要爬坡過坎,十分辛苦。“把散落星光,集聚成精神火炬,是我們(men) 的職責所在。再苦再累,也必須抓緊去做。”邱曉明說。

  關(guan) 鍵詞

  守護

  “父親(qin) 讓我接班,我也讓兒(er) 子接班”

  ■薛洪剛 田桂慶 龐士宏

  “同學們(men) ,最好的紀念是傳(chuan) 承,要讓烈士在人們(men) 心中永遠活下去……”3月28日,山東(dong) 省聊城市高唐縣琉璃寺烈士陵園,守陵人張曰平為(wei) 前來掃墓的小學生們(men) 上了一堂愛國主義(yi) 教育課。

  2012年,張曰平接替父親(qin) 張洪珠,成為(wei) 琉璃寺烈士陵園第二代守陵人。他守護的,是安葬在這裏的48位抗日烈士。

  1939年3月5日,中共魯西區委機關(guan) 隨八路軍(jun) 129師先遣縱隊轉移途中,在高唐縣琉璃寺鎮與(yu) 日軍(jun) 遭遇,48名官兵為(wei) 國捐軀。戰鬥結束後,這些烈士被分別葬在附近的許樓、徐廟、琉璃寺、吳營、大呂莊、大桑莊等處,1946年集中遷葬至位於(yu) 琉璃寺鎮徐廟村的烈士陵園。由於(yu) 缺乏專(zhuan) 人管理,陵園內(nei) 的紀念設施一度破損嚴(yan) 重。

  “父親(qin) 生前常說,烈士為(wei) 國捐軀,不能沒有人守護。”張曰平說。張洪珠曾有8年的軍(jun) 旅經曆,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出生入死,讓他對烈士充滿敬意。“轉業(ye) 回鄉(xiang) 後看到烈士陵園沒有專(zhuan) 人守護,父親(qin) 放棄柴油機廠的工作,來這裏為(wei) 烈士守陵,一守就是55年。”

  在張曰平的記憶裏,張洪珠總是在陵園裏忙個(ge) 不停,除草、修路、搭建圍牆、種樹苗……每月幾十元的工資基本都搭在了陵園修整上,他自己則常年棲身在陵園內(nei) 僅(jin) 有的一間小屋裏。1990年12月,當地政府對陵園進行修整,張洪珠的生活條件才有所改善。

  “父親(qin) 臨(lin) 終前囑咐我,要接好班,為(wei) 烈士守好墓。”張曰平說,父親(qin) 去世後不久,他便和妻子住進陵園,日夜守護。每年除夕,按當地風俗,夫妻倆(lia) 都將烈士“請回家”過年,在陵園紀念堂內(nei) 擺滿一桌飯菜,把出鍋的第一碗熱騰騰的水餃敬上。平時,有參觀者來訪,張曰平還擔任義(yi) 務講解員,把英烈事跡講給更多人聽。

  如今,年逾古稀的張曰平最大的心願,就是子孫後代能一直把烈士陵園守護好。“父親(qin) 讓我接班,我也讓兒(er) 子接班。”凝視陵園內(nei) 一座座墓碑,張曰平的目光十分堅定。

  關(guan) 鍵詞

  關(guan) 愛

  “一聲‘爹娘’,也是最好的尊崇”

  ■賈 芳 劉 琳 本報特約記者 郭冬明

  清明節前夕,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92歲的烈士母親(qin) 李車菊迎來了她的“孩子們(men) ”——靖安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和退役軍(jun) 人誌願者們(men) 。

  “娘,我們(men) 來看您了……”一進門,大家放下手中的慰問品,圍坐到李車菊身邊。誌願者何躍文一邊陪李車菊拉家常,一邊替她蓋好腿上的小被子。

  “一轉眼,洪春離開我43年了,感謝黨(dang) 和政府一直記著我,現在又多了你們(men) 這群好孩子。”說這話時,李車菊眼圈泛紅。

  李車菊的兒(er) 子熊洪春,生前為(wei) 駐廣西某部戰士,20歲時在邊境作戰中犧牲。這些年,政府工作人員和社會(hui) 團體(ti) 經常上門看望李車菊。靖安縣退役軍(jun) 人誌願者們(men) 每次來,都親(qin) 切地喚一聲“娘”,讓老人倍感暖心。

  宜春是一片紅色沃土,全市共有34000餘(yu) 名烈士,其中烈士父母健在的有76名。自2019年起,宜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在江西省率先開展“替烈士回家看爹娘”活動,安排誌願者“一對一”關(guan) 懷烈士父母,每逢春節、清明節、烈士紀念日,還組織大規模的慰問活動。

  前不久,宜春市宜豐(feng) 縣退役軍(jun) 人服務中心主任張婷一行,來到宜豐(feng) 縣金福小區,看望羅賢早烈士的父母。1979年,羅賢早在邊境作戰中犧牲,時年22歲。

  “如果不是你們(men) 記掛著,我們(men) 住不上這麽(me) 好的房子。”把張婷迎入家中,羅賢早的父親(qin) 羅若來十分激動,“要是賢早還在,也會(hui) 替我們(men) 高興(xing) 。”

  在此前的一次走訪慰問中,張婷了解到羅賢早烈士父母租住的房屋年久失修,第一時間協調宜豐(feng) 縣房地產(chan) 管理局幫他們(men) 解決(jue) 住房問題。得知當時宜豐(feng) 縣沒有空餘(yu) 公租房,兩(liang) 位老人不是低保戶不能申請廉租房後,張婷心急如焚。“不能讓烈士流血,親(qin) 人流淚。”反複協調後,宜豐(feng) 縣房地產(chan) 管理局特事特辦,以公租房的申領標準,為(wei) 羅若來夫婦協調了一處廉租房,按低於(yu) 廉租房的標準收取租金。

  宜春市“替烈士回家看爹娘”活動開展3年來,越來越多的“兒(er) 女”把組織的“活動”變成自發的“行動”。3月中旬,高安市出現新冠肺炎病例,誌願者付勇軍(jun) 第一時間想到88歲的烈屬薛秋菊,“‘老娘’上了年紀,采購物品不方便,我家也在購買(mai) 防疫物資,就順便給她送來一些。”

  “其實,許多烈屬並不在乎我們(men) 送來了什麽(me) 。經常去看看他們(men) ,他們(men) 就很高興(xing) 。”宜春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局長胡曉輝表示,“一聲‘爹娘’,也是最好的尊崇。”

  製圖:扈 碩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