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身心健康問題引關注:別讓他們陷入“疲勞戰消耗戰”
別讓科研人員陷入“疲勞戰消耗戰”
【光明時評】
有媒體(ti) 報道稱,3月中下旬,多位正值事業(ye) 巔峰的中青年科研人員因過度操勞相繼離世,既給相關(guan) 領域的科研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也令社會(hui) 扼腕歎息。
事實上,伴隨著20世紀70年代“科學的春天”的到來,科研人員因過勞而英年早逝的問題就已得到全社會(hui) 的普遍關(guan) 注,特別是《人到中年》《蔣築英》等一批文藝作品的湧現,關(guan) 注科研人員身心健康問題成為(wei) 當時社會(hui) 輿論的焦點和公共政策的重點。然而,時移世易,當前作為(wei) “卡脖子”難題攻關(guan) 的生力軍(jun) ,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的身心健康問題依舊迫切需要得到關(guan) 注。
近年來,科研人員因工作時間長、競爭(zheng) 壓力大而導致身心健康問題頻發,尤其是抑鬱水平和焦慮程度呈現出明顯升高的態勢。《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約1/4的受訪科研人員反映自身有抑鬱傾(qing) 向甚至抑鬱高風險,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員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表現,40歲以下和中級職稱科研人員的中重度焦慮更為(wei) 顯著。對於(yu) 青年科研人員而言,這一問題尤為(wei) 突出,其主要原因在於(yu) 競爭(zheng) 者增多、資助率降低、指標式管理、事務性工作4個(ge) 方麵。
2011年,我國理工農(nong) 醫類博士畢業(ye) 生人數為(wei) 3.7萬(wan) 人,而202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5.2萬(wan) 人,增長了40.8%,隨之也導致科研人員從(cong) 業(ye) 隊伍規模的擴大。“僧多粥少”局麵和“長江後浪推前浪”態勢使得科研人員群體(ti) 競爭(zheng) 日趨激烈,有的不得不通過“無限增加時間”的方式來提高科研產(chan) 出,采用“疲勞戰”“消耗戰”方式以換取成功的機會(hui) 和發展的空間。
當前,理工農(nong) 醫類博士畢業(ye) 生人數的增長率大幅超過科研項目資助量的增速,致使科研項目和經費進入“總量豐(feng) 富”與(yu) “結構性短缺”並存的矛盾狀態。在當前的財政性科研經費資助體(ti) 係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青年科學基金是以支持培養(yang) 青年科研人員為(wei) 宗旨的項目,然而近10年來,成功獲得該基金資助的難度也顯著提升。相較於(yu) 2011年,2020年項目申請量增加5.9萬(wan) 項,而項目的資助數量僅(jin) 增加0.5萬(wan) 項。青年科研人員缺經費、缺項目的現象普遍存在。
與(yu) 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校為(wei) 激勵科研人員,采用了“非升即走”的預聘製管理模式,但是部分單位將這一新體(ti) 製片麵地理解為(wei) 成果產(chan) 出數量和時限上的“指標式管理”,而本應與(yu) 預聘製相配套的“年薪製收入+科研經費穩定支持”等激勵措施卻未能得到保障,收入回報方式仍舊是執行事業(ye) 單位傳(chuan) 統的固定工資,而且“人才帽子”、出國經曆等硬性指標尚未與(yu) 評價(jia) 體(ti) 係完全解除綁定,仍然與(yu) 薪酬、待遇、晉升相掛鉤,迫使青年科研人員“著書(shu) 都為(wei) 稻粱謀”,以此提升社會(hui) 地位、改善生活條件。
除了常規的科研工作之外,很多事務性工作也讓青年科研人員疲於(yu) 應付。由於(yu) 缺乏團隊支持以及對科研管理流程缺乏了解,青年科研人員需要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立項、評估、總結、匯報、財務等行政事務工作上,而上述事項需要與(yu) 行政部門的工作時間保持一致,因此自身的科研工作不得不“靠邊站”,安排在8小時之外。中國科協的相關(guan)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科研人員表示自己需要利用周末時間加班完成科研工作,其中52.1%的科研人員反映“5加2”“白加黑”已成為(wei) 常態。
當前,迫切需要健全有利於(yu) 青年科研人員身心健康,有利於(yu) 其中長期學術積累的培育、評價(jia) 、激勵、服務、保障機製。一是要進一步優(you) 化評價(jia) 激勵體(ti) 係。“破四唯”意為(wei) “不唯四”,即對現有的評價(jia) 指標進行豐(feng) 富完善,形成“4+X”的多元化評價(jia) 體(ti) 係。二是針對職業(ye) 生涯規劃起步階段的青年科研人員,亟須整合社會(hui) 資源,建立小額度、廣覆蓋、長周期、重過程的科研經費資助體(ti) 係,注重人才培養(yang) ,淡化成果量化考核。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服務體(ti) 係和科研支撐保障體(ti) 係,為(wei) 其提供常態化的心理疏導以及科研工作的支撐服務。
(作者:董 陽,係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