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公共文化建設這十年:持續為群眾幸福生活添彩

發布時間:2022-04-08 11:13:00來源: 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wei) 大變革】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除了郊遊踏青,很多人選擇打卡博物館、文化館、圖書(shu) 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在文化“慢生活”中享受幸福時光、感受歲月靜好。

  有人說,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如今,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越來越多。對很多人而言,文化已由生活的“調味品”變成精神的“必需品”。

  麵對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部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麵向基層,重心下移,全麵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加快健全覆蓋城鄉(xiang) 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豐(feng) 富優(you) 質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可以說,現在群眾(zhong) 身邊的公共文化設施越來越多、服務越來越好,群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得到提升。

  設施建到家門口:文化空間遍布城鄉(xiang) 社區

  窗明幾淨,滿室幽香。一排排書(shu) 架整齊地立在牆邊,書(shu) 架上擺滿了文學、曆史、教育、種植技術等書(shu) 籍。原木色書(shu) 桌旁的軟椅上,幾個(ge) 學生捧著書(shu) ,沉浸在閱讀的樂(le) 趣中。隔壁是兒(er) 童遊戲室,木馬、積木等玩具應有盡有,玩耍中的孩子不時發出開心的笑聲。在棋牌室,老人們(men) 悠然自得地下象棋、打撲克。如果想唱歌,還有音響設備;想鍛煉身體(ti) ,有乒乓球台和跑步機。這裏是江西省龍南市渡江鎮新埠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這個(ge)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綜合文化活動場所,是新埠村村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全國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健全的一個(ge) 縮影。

  廣大城鄉(xiang) 基層是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末梢,既是重點領域,也有薄弱環節。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不足,公共文化服務麵臨(lin) 難以打通“最後一公裏”的問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建設。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一體(ti) 建設”。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專(zhuan) 門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把建設基層中心作為(wei) 一項重點改革任務。

  近年來,各地結合決(jue) 勝脫貧攻堅、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加快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特別是一些中西部省份,在曆史欠賬較多、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拿出真金白銀推進改革。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已建成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萬(wan) 多個(ge) ,基本實現全覆蓋。

  在實踐中,各地采取“盤活存量”“調整置換”“集中利用”等方式,促進基層文化設施科學布局、優(you) 化功能和長效管理,湧現出浙江“文化禮堂”、甘肅“鄉(xiang) 村大舞台”、湖南攸縣“門前三小”(小廣場、小書(shu) 屋、小講堂)、山東(dong) “農(nong) 村文化大院”等各具特色的基層文化空間。

  城裏有的咱也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全麵推進

  “村裏來了戲劇團,家家戶戶像過年。”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北鬥村村民楊孝剛這樣形容過去村民對文藝演出的那種“稀罕勁兒(er) ”。

  近兩(liang) 年,村民們(men) 的那種“稀罕勁兒(er) ”漸漸淡了。不是村民們(men) “口味”變刁鑽了,而是村裏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多,曾經的“文化大餐”已成為(wei) 村民們(men) 的“家常飯”。

  這可不是吹牛。2011年以來,中國交響樂(le) 團幾乎每年都要到北鬥村演出,還幫村裏組建了一支“農(nong) 民管樂(le) 隊”。這支“農(nong) 民管樂(le) 隊”不僅(jin) 經常在當地舉(ju) 辦演出活動,還把“田園交響曲”演到了國家大劇院。村民們(men) 自豪地說:“城裏有的文化活動咱也有了。”

  在重慶,像北鬥村“農(nong) 民管樂(le) 隊”這樣的文藝隊伍,已達近2000支,全市農(nong) 村實現“周周有節目、月月有演出、季季有活動”。

  扶持北鬥村這樣的村子加強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是國家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一個(ge) 縮影,而推動區域間、城鄉(xiang) 間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的更重要舉(ju) 措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建設。

  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意見》《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其中,《意見》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基本文化權益做了全麵部署。

  截至2020年12月,全國省、市、縣三級普遍製定了實施標準或服務目錄。一些地方結合當地需要,推出更加精準的實施標準,如安徽省馬鞍山市製定包含8個(ge) 方麵600多項具體(ti) 指標的實施標準;四川省成都市製定《城市社區十五分鍾生活圈公共文化設施配置標準》《農(nong) 村公共文化精準服務導則》。

  “綜觀當今世界,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標準化、清單化、法律化,為(wei) 中國獨有,鮮明地體(ti) 現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製度優(you) 勢,貢獻了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基本文化權益的中國方案。”北京大學教授、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李國新說。

  房前屋後遍地開花:總分館製打通優(you) 質文化資源下沉通道

  如果你生活在大城市,可能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到圖書(shu) 館借還書(shu) 需穿越大半個(ge) 城市,時間成本高。如果你在農(nong) 村,到城裏圖書(shu) 館借還書(shu) ,時間成本同樣也不會(hui) 小。

  可不可以讓圖書(shu) 多“跑腿”,讓讀者少“跑路”?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改革由此應運而生。浙江省溫州市的“城市書(shu) 房”是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改革的一個(ge) 樣板。以各級中心圖書(shu) 館為(wei) 依托,溫州建設大量覆蓋商圈、工廠、社區、鄉(xiang) 村的圖書(shu) 閱讀和借閱空間——“城市書(shu) 房”,圖書(shu) 可在不同“城市書(shu) 房”間通借通還。如今,市民借書(shu) 還書(shu) ,基本上步行不出15分鍾。

  文化館總分館製改革跟圖書(shu) 館類似。上海市嘉定區文化館是上海首家實施文化館“總分館製”改革的單位,從(cong) 2016年10月起,構建以嘉定區文化館為(wei) 總館、以街鎮文體(ti) 中心為(wei) 分館、以村居文化活動室為(wei) 延伸服務點的垂直體(ti) 係,並建立起上下聯通、服務優(you) 質、有效覆蓋的群眾(zhong) 文化服務模式。近年來,嘉定區文化館總館及各分館聯手舉(ju) 辦百姓大舞台、百姓大展台、百姓夢想秀等豐(feng) 富多彩、貼近民生的文化活動,並深入村、鎮、社區巡演巡展,讓優(you) 質文化資源流動起來,形成一道流動的“文化風景線”。

  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負責人介紹,從(cong) 規模看,截至2021年10月,全國約有94%的縣(市、區)建成了文化館的總分館製,分館數量3.2萬(wan) 個(ge) ,93%的縣(市、區)建成圖書(shu) 館的總分館製,分館數量4.9萬(wan) 個(ge) ;從(cong) 效果看,總分館製改革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的有效對接,並且通過因地製宜在商業(ye) 中心、社區學校、機場車站等人流密集處設立特色分館,開展“嵌入式”“數字化”服務,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實現了設施和服務“房前屋後遍地開花”。

  服務效能正在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紮實開展

  有些圖書(shu) 蒙了一層灰塵卻無人借閱,有的場館一年到頭辦不了幾場活動,有些文化活動公眾(zhong) 不願意參加……這些公共文化服務中常見的“痛點”,說明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還有待提升。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巫誌南指出,公共文化機構在長期運行中難免會(hui) 形成機構的自身利益,如得不到有效製約,機構就可能不斷放大自身利益,以致減少、淡化甚至忽視公共利益,降低服務水平。

  為(wei) 激發公共文化機構內(nei) 部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效能,2017年出台的《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提出在市(地)級以上規模較大的公共文化機構,建立以理事會(hui) 為(wei) 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機構。

  截至2020年12月,全國已有406家公共圖書(shu) 館、394家文化館、1051家博物館(含507家非國有博物館)和95家美術館進行試點探索。比如,黑龍江省圖書(shu) 館、山東(dong) 省濟南市文化館、蘇州博物館等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吸納有關(guan) 方麵代表、專(zhuan) 業(ye) 人士、各界群眾(zhong) 參與(yu) ,重點在加強黨(dang) 的領導、落實法人自主權、規範管理運行等方麵進行探索,特別是在理事會(hui) 審議“三重一大”事項時,注重聽取外部理事意見,有效促進決(jue) 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了供需對接機製,推動了服務內(nei) 容和服務方式的創新。

  (本報記者 韓業(ye) 庭)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