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Web3.0時代:你在網上創造的一切,全部歸你

發布時間:2022-04-11 14:21:00來源: 科技日報

  Web3.0時代:你在網上創造的一切,全部歸你

  Web3.0最特別的就是,用戶所創造的數字內(nei) 容,所有權和控製權都歸屬於(yu) 用戶,用戶所創造的價(jia) 值可以由用戶自主選擇與(yu) 他人簽訂協議進行分配。

  ——李克秋 天津大學智算學部教授

  ◎本報記者 陳 曦

  近日,隨著元宇宙的興(xing) 起,Web3.0又再次成為(wei) 各大廠商關(guan) 注的焦點。中國證監會(hui) 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發表文章《Web3.0是漸行漸近的新一代互聯網》,指出互聯網正處在Web2.0向Web3.0演進的重要時點,加強Web3.0前瞻研究和戰略預判,對我國未來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yi) 。

  Web3.0尊重用戶“個(ge) 體(ti) 價(jia) 值”

  Web3.0是針對Web1.0和Web2.0而言的,代表了互聯網發展的不同階段。Web1.0其實就是第一代互聯網,這時的互聯網主要為(wei) 網絡媒體(ti) ,用戶訪問網站,瀏覽數字內(nei) 容,不過隻能讀不能寫(xie) ,也沒有辦法參與(yu) 內(nei) 容創造。

  “人需要交互,需要和其他人進行交流,而Web1.0則是靜態的,因此Web2.0誕生了,即交互式互聯網,其主要應用就是社交網絡和電商。”天津大學智算學部教授李克秋介紹,這時網絡平台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個(ge) 基礎設施,絕大多數的數據內(nei) 容是由用戶創造的,比如淘寶、微信等。

  Web2.0允許人們(men) 自由地創造各種內(nei) 容。但是,人們(men) 在創造這些內(nei) 容以及對這些內(nei) 容進行操作時,必須依賴某個(ge) 平台或媒介,平台雖然隻提供了一個(ge) 渠道,但是所有交易記錄、聊天記錄等都歸平台所有,而這些內(nei) 容的實際創造者卻無法享受相關(guan) 權益。

  “此時就有人會(hui) 想,我的交易、聊天數據的所有權應該隻屬於(yu) 我,為(wei) 什麽(me) 平台也能擁有。”李克秋說,2014年,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以及波爾卡圓點的創建者加文·伍德,第一次公開提出了Web3.0的概念。“Web3.0最特別的就是,用戶所創造的數字內(nei) 容,所有權和控製權都歸屬於(yu) 用戶,用戶所創造的價(jia) 值可以由用戶自主選擇與(yu) 他人簽訂協議進行分配。”李克秋說。

  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內(nei) 容不僅(jin) 是簡單的數據,而是所屬用戶的數字資產(chan) ,就應得到資產(chan) 級別的保障。這就是Web3.0,一個(ge) 自動化、智能化的全新互聯網世界。

  李克秋認為(wei) ,Web3.0必將替代Web2.0。互聯網本就是以用戶為(wei) 中心,隨著技術以及互聯網環境的發展,下一代互聯網也勢必會(hui) 打破互聯網巨頭企業(ye) “綁架”用戶的局麵。

  新技術助力Web3.0開放、去中心化

  雖然早在2014年,Web3.0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但因為(wei) 缺乏一個(ge) 足夠具體(ti) 且大眾(zhong) 熟知的應用場景,Web3.0一直都處於(yu) 一個(ge) 不溫不火的狀態。

  2022年,隨著數字貨幣、非同質化代幣、元宇宙等新技術、新業(ye) 態的全麵爆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yu) 到去中心化、虛擬身份、加密貨幣的討論之中,也順勢點燃了科技界和投資界對於(yu) Web3.0的熱情。當然,Web3.0的火熱也離不開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一係列技術的發展完善對大眾(zhong) 生活帶來的顛覆性改變;同時元宇宙的誕生促進了多種技術的融合,Web3.0或是元宇宙實現其開放、去中心化特性的重要支撐。

  “有人說,‘元宇宙+Web3.0’就是未來。Facebook改名為(wei) Meta、騰訊提出全真互聯網……這些互聯網巨頭針對元宇宙的布局也讓有關(guan) Web3.0的討論熱度隨之上升。”李克秋說。

  將數據的所有權歸還給用戶、允許用戶自主控製數據,並且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互操作性是Web3.0的核心理念。因此當談論Web3.0架構時,通常指的是它代表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DApps)。

  Web2.0架構由前端、後端、數據庫等組件組成。同樣的,Web3.0架構也可以類似地分為(wei) 前端、後端、數據庫,區別在於(yu) DApps前端架構主要專(zhuan) 注於(yu) 與(yu) 智能合約(去中心化程序)的通信,後端邏輯通過智能合約實現,然後部署到共享狀態機(也就是區塊鏈網絡),不需要集中式數據庫或Web服務器,而是可以利用區塊鏈在計算機網絡之間分發應用程序。

  除了新的架構,想要實現Web3.0的廣泛應用,還有一些現實問題需要克服。

  “在服務用戶方麵,我們(men) 可以將Web3.0比作能夠理解用戶需求的定製化人工智能助手,它需要大量的個(ge) 人數據和用戶習(xi) 慣作為(wei) 支撐。”李克秋介紹,Web3.0為(wei) 了保護用戶對數據的所有權,需要依靠數據加密與(yu) 區塊鏈交互,這勢必對瀏覽器客戶端的計算和存儲(chu) 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不過隨著計算、存儲(chu) 技術以及硬件設施的不斷升級,這一問題應該能夠得到有效解決(jue) ”。

  此外,數據監管也是一個(ge) 不容忽視的問題。

  任何信息技術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而去中心化的係統受到攻擊時的損失往往更加難以挽回,比特幣和以太坊係統都曾遭受過嚴(yan) 重攻擊,累計經濟損失數以億(yi) 計。所以,隻有當互聯網行業(ye) 越來越成熟、信息技術越來越完善的時候,才有可能保障數據的安全性。

  當每個(ge) 用戶都可以自己生產(chan) 內(nei) 容並控製內(nei) 容時,傳(chuan) 播和接收非法內(nei) 容、網絡謠言等也是我們(men) 不得不麵對的問題。然而,如果在這一點上進行過度的監管,以此來保障網絡信息的安全可靠,又與(yu) Web3.0的本質有所背離。因此,如何找到一個(ge) 合適的平衡點,考驗著相關(guan) 監管部門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

  因此李克秋認為(wei) ,目前從(cong) 實際應用方麵來看,我們(men) 還需要進一步規劃好相關(guan) 的法規條例,來應對去中心化世界可能麵對的種種問題。

  Web3.0麵臨(lin) 的不隻有技術難題

  雖然從(cong) 目前的討論熱度來看,大有一種Web3.0大勢將至的感覺,但是對於(yu) Web3.0具體(ti) 何時能夠真正落地這個(ge) 問題,依然眾(zhong) 說紛紜,有人說Web3.0時代已經到來,有人則說還需要5年或者10年。

  “我們(men) 可以看到,不論是Web2.0還是Web3.0,都是本著以用戶為(wei) 中心的理念去迭代升級的,但是受到技術發展和商業(ye) 模式的製約和影響,最終呈現出了不同的形態。”李克秋認為(wei) ,互聯網用戶和互聯網企業(ye) 之間利益衝(chong) 突日益加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為(wei) 有效解決(jue) 這種衝(chong) 突帶來了技術希望。當前,很多互聯網企業(ye) 都已經開始對Web3.0相關(guan) 技術進行探索和應用,隨著應用的不斷深入與(yu) 完善,我們(men) 可能會(hui) 不知不覺地就進入了Web3.0時代,到了那個(ge) 時候,我們(men) 通過總結Web3.0最顯著的標誌,才能真正定義(yi) Web3.0是何時實現的。

  但目前,Web3.0還麵臨(lin) 著很多難題,不隻是技術上的難題,還受到很多商業(ye) 因素的影響。

  現在區塊鏈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還處於(yu) 萌芽階段,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普及,現有的商業(ye) 模式和利益分配規則一定會(hui) 受到巨大衝(chong) 擊,互聯網巨頭企業(ye) 對用戶數據的壟斷將被打破,讓之前無法掌握這些數據的企業(ye) 和組織也能夠投身到相關(guan) 的技術創新中去,從(cong) 而推動整體(ti) 技術的發展。

  這將讓互聯網巨頭在商業(ye) 模式上的優(you) 勢逐漸被蠶食,對其自身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會(hui) 給一些當前規模較小的科技型企業(ye) 帶來很多機遇,促進“專(zhuan) 精特新”型企業(ye) 的培育和發展。

  雖然目前的Web3.0距離互聯網用戶的日常生活還有一段路要走,但Web3.0所能帶來的美好未來、給互聯網用戶帶來的安全與(yu) 便捷,確實值得憧憬。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