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看待理財產品破淨值
“破淨”之所以受到關(guan) 注,源於(yu) 同之前安全無風險的固有形象相悖,但就市場整體(ti) 來講,“破淨”比重並不高。在打破剛性兌(dui) 付模式後,理財產(chan) 品的風險確實有所提升,也存在虧(kui) 損的可能性。因此,不應將理財產(chan) 品的過往表現視為(wei) 未來業(ye) 績。從(cong) 理財公司角度而言,應充分做好投資者理財知識教育和相關(guan) 服務。
日前,受相關(guan) 因素影響,一向穩健的銀行理財產(chan) 品出現跌破淨值(低於(yu) 1)現象,引起一些投資者的疑惑。為(wei) 何會(hui) 出現這種狀況?可從(cong) 市場、投資者、理財公司三個(ge) 角度來觀察。
從(cong) 市場角度而言,銀行理財產(chan) 品“破淨”屬於(yu) 正常現象。按照傳(chuan) 統模式,理財產(chan) 品主要通過資金池運作、攤餘(yu) 成本法估值、預期收益率剛性兌(dui) 付等方式,表現出低風險、高收益的特征,但同時也提升了無風險收益率,令係統性風險聚集於(yu) 銀行體(ti) 係。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成為(wei) 必答題。淨值化可以實現理財產(chan) 品與(yu) 投資標的一一對應,進一步防止係統性風險聚集,同時也更直觀地折射出市場走勢。
與(yu) 此同時,麵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yi) 和單邊主義(yi) 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麵,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國內(nei)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麵臨(lin) 的不確定性明顯上升,難免會(hui) 影響到理財產(chan) 品,導致淨值回撤甚至“破淨”。
從(cong) 投資者角度而言,銀行理財產(chan) 品仍然是相對穩健的投資選擇。“破淨”之所以受到關(guan) 注,源於(yu) 同之前安全無風險的固有形象相悖,但就市場整體(ti) 來講,“破淨”比重並不高。根據銀行業(ye) 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統計,今年3月份“破淨”產(chan) 品數量達到2000隻,約占全部存續產(chan) 品數量的5%,規模占2.4%。目前,理財產(chan) 品回撤幅度總體(ti) 相對穩定,與(yu) 資本市場的跌幅相比,表現仍趨穩健。
進一步來說,“破淨”並非意味理財產(chan) 品存在虧(kui) 損。由於(yu) 理財產(chan) 品期限相對較長,在產(chan) 品到期之前,淨值變化隻具備參考意義(yi) ,並不表明實際虧(kui) 損。未來,倘若市場好轉,部分理財產(chan) 品仍有望到期之後實現正收益。不過,在打破剛性兌(dui) 付模式後,理財產(chan) 品的風險確實有所提升,也存在虧(kui) 損的可能性。因此,不應將理財產(chan) 品的過往表現視為(wei) 未來業(ye) 績。
從(cong) 理財公司角度而言,應充分做好投資者理財知識教育和相關(guan) 服務。一方麵,理財客戶大都從(cong) 銀行存款客戶轉化而來,風險偏好低、接受能力相對較弱,而且對理財產(chan) 品存在穩賺不賠、低風險高收益等固有認知。在短時間內(nei) ,此類客戶的風險偏好較難改變,但應正確合理有效引導,逐步調整其對風險收益的相關(guan) 認知偏差。同時,要基於(yu) 客戶風險偏好,設計收益與(yu) 風險相匹配的產(chan) 品,並在加強風險測評的基礎上,為(wei) 不同投資者提供相應風險等級和期限的理財產(chan) 品,以體(ti) 現“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特別是對風險偏好相對保守的投資者,要在銷售過程中明確告知,使其明白產(chan) 品風險可能會(hui) 超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進而就產(chan) 品類型選擇給出適度的合理化建議。
(作者係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