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耕耘助力突破 同心追求卓越 “中國冰雪”致敬冬奧幕後英雄

發布時間:2022-04-18 11:22: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耕耘助力突破 同心追求卓越 “中國冰雪”致敬冬奧幕後英雄

  曆史最好成績背後的堅守

  本報記者 瞿芃 左翰嫡 陳昊

  首都體(ti) 育館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中國體(ti) 育代表團的“福地”,中國隊在本屆冬奧會(hui) 的第一、第二和第九枚金牌均誕生於(yu) 此。

  4月16日晚,“中國冰雪之夜”活動在首都體(ti) 育館舉(ju) 行。“突破”“耕耘”“友誼”“拚搏”“同心”“卓越”……活動揭曉中國冰雪榮耀榜單,為(wei) 運動員訓練比賽提供強有力支撐的教練員、科研技術人員、醫務工作者、服務保障人員,以及為(wei) 中國冰雪運動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國際友人、媒體(ti) 、高校等都得到致敬。

  相聚福地,致敬英雄。回望來路,心向未來。

  “沒有他們(men) ,就沒有現在的我”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能在這樣值得紀念的一年裏獲得這份殊榮,意義(yi) 非常重大,我感到無比榮幸。”

  溫暖動聽的《成都》旋律從(cong) 現場樂(le) 手指尖流淌而出,穿越2000多公裏的距離,傳(chuan) 入剛剛被授予中國冰雪“友誼”榮譽的日本教練佐藤康弘耳中。在日本家中與(yu) 活動現場視頻連線的佐藤康弘看到,吉他手放下樂(le) 器,摘下口罩,露出無比熟悉的麵孔——中國單板滑雪運動員蘇翊鳴。

  這是蘇翊鳴送給恩師的一個(ge) 驚喜。此前受疫情影響,二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無法見麵,隻能通過網絡進行視頻教學。成都,是他們(men) 時隔一年半後第一次見麵的地方,助力蘇翊鳴摘金奪銀的很多動作,都是在這裏訓練完成的。

  “從(cong) 我們(men) 第一次一起訓練的那一天,到我贏得冬奧金牌的那一天,我想說,謝謝你改變了我的人生。”麵對佐藤教練,蘇翊鳴情真意切。

  北京冬奧會(hui) 備戰期間,多名外籍教練與(yu) 國內(nei) 團隊通力合作,給隊伍帶來了更加國際化的訓練模式,展示了“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新格言,也傳(chuan) 遞出自信開放的北京冬奧精神。作為(wei) 其中一員,佐藤康弘對蘇翊鳴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我之前對單板滑雪這項運動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表麵上,跟他一起訓練之後,他給我講述單板滑雪的曆史沿襲和發展曆程,讓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天地。”蘇翊鳴說,“每天最開心的就是聽他跟我講一些技術上的要領和存在的問題。”

  教學時,佐藤康弘以鐵腕著稱,要求蘇翊鳴在做動作時無論是手指還是臉的位置都要精確到每一度,訓練強度大的時候,一周就要練壞四塊板子。而在生活中,他是蘇翊鳴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一起坐纜車上山訓練、一起拖著行李箱趕飛機、一起吃臭豆腐、一起打乒乓球……大屏幕上,蘇翊鳴熬夜剪輯的視頻記錄了他和佐藤教練相處的點點滴滴。

  北京冬奧會(hui) 落下帷幕,這段珍貴的師徒情仍在延續。佐藤康弘透露,二人將繼續攜手征戰2026年意大利米蘭(lan) 冬奧會(hui) 。他告訴蘇翊鳴:“無論何時何地,我會(hui) 永遠在你身後。”

  不止蘇翊鳴,每一位冰雪健兒(er) 身後,都站著許多默默付出的教練員、領隊、工作人員;每一塊獎牌裏,都凝結著整個(ge) 團隊的心血與(yu) 汗水。活動現場,一座座金色雪花造型的獎杯“飄”向這些幕後英雄,將他們(men) 引到台前,接受現場觀眾(zhong) 和網友的致敬。

  在這個(ge) 夜晚,一個(ge) 瞬間格外令人動容:中國首位世界速度滑冰金牌獲得者、年過八旬的羅致煥換上奪冠時的隊服,在視頻中與(yu) 中國速度滑冰運動員高亭宇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雲(yun) 接力”。在本屆冬奧會(hui) 上,高亭宇打破奧運會(hui) 紀錄摘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項目金牌,這份出色表現,源自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信念,也源自4年前的一個(ge) 承諾——“我想給獎牌換個(ge) 顏色,再送給劉廣彬教練。”

  走下平昌冬奧會(hui) 季軍(jun) 頒獎台後,高亭宇曾一度陷入職業(ye) 生涯的低穀。“傷(shang) 病是運動員最大的敵人。我無數次經曆著傷(shang) 病的折磨,最嚴(yan) 重的時候,甚至懷疑自己能不能堅持到北京冬奧會(hui) 。”高亭宇說,最艱難的時刻,是教練陪伴自己一同走過,“他在我迷茫時給我鼓勵,幫助我重拾信心,陪著我直麵低穀,在逆境中相信自己,戰勝傷(shang) 病。”

  備戰北京冬奧會(hui) 的最後一年多時間裏,高亭宇一次也沒有回過家,作為(wei) 形影不離的戰友,劉廣彬也犧牲了照顧家庭的時間。今年春節,高亭宇像往年一樣從(cong) 劉廣彬那裏收到了壓歲錢紅包,這是他們(men) 在訓練場上度過的第七個(ge) 春節。

  “不管別人,做好自己,這是我們(men) 的策略。”劉廣彬說,“尤其這個(ge) 項目,每個(ge) 人的實力非常接近,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們(men) 把能做的都提前做了。”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前,劉廣彬準備了多套預案。最終,高亭宇按照既定計劃被安排在前中段出場,避免了主場作戰且最後登場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

  “感謝我的教練和國家為(wei) 了培養(yang) 我們(men) 而配備的團隊,沒有他們(men) ,就沒有現在的我。”高亭宇的話語,道出無數冰雪健兒(er) 的心聲。

  “順利舉(ju) 辦,是我們(men) 共同心願”

  走上領獎台,從(cong) 花滑運動員韓聰、隋文靜手中接過代表“耕耘”榮譽的“金色雪花”,王向峰情不自禁地想起半年前的那個(ge) 雪天。

  2021年11月10日,150餘(yu) 名運動員、教練員及相關(guan) 工作人員乘坐越野車,陸續離開位於(yu) 河北承德的塞罕壩訓練基地,赴新疆等地參加積分賽和訓練。作為(wei) 圍場縣交警大隊大隊長,王向峰和同事們(men) 擔負了從(cong) 基地到高速路口長達128公裏的安保任務。

  這段路程不僅(jin) 距離遠、海拔高、彎路和陡坡多,一連數日的強降雪更增添了行駛難度。

  “我們(men) 提前5個(ge) 小時到崗,鏟冰除雪、清理路麵,分流車輛。即便這樣,還是出現了‘風吹雪’的情況。”王向峰回憶,在縣裏統一指揮下,60輛越野車編成12組,每組第一輛車為(wei) 領隊車,選派駕駛經驗豐(feng) 富、路況熟悉的民警隨車,以20多邁的速度走完了最難走的路段。

  那一天是農(nong) 曆十月初六,王向峰48歲生日。順利完成轉運任務,不出任何紕漏,是王向峰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冬奧備戰期間,大大小小的轉運,王向峰都不曾缺席。唯一令他感到遺憾的是,沒能跟高亭宇說上話。“轉運時需要核對名單,他和我同學同名,我對他印象很深,希望以後能有機會(hui) 合個(ge) 影。”

  與(yu) 王向峰相比,李鵬幾乎天天同運動員“打交道”。

  這位來自北京友誼醫院的消化內(nei) 科專(zhuan) 家,作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備戰衝(chong) 刺階段的首席醫務官,每天都要和在國外訓練的運動員、教練員保持緊密聯係,跟蹤了解健康狀態。2個(ge) 多月裏,每天都是淩晨2點後睡覺,白天照常工作。

  2021年11月初,一名在瑞士訓練、參賽的運動員出現運動損傷(shang) ,按常規流程需要做核磁、打封閉,由於(yu) 訓練地點偏遠,方圓300公裏內(nei) 沒有合適的診所,回國診療則會(hui) 耽誤打比賽、拿積分。李鵬了解情況後,請來北醫三院的運動醫學專(zhuan) 家,以視頻連線的形式連夜開展遠程診療。

  “在隊醫協助下,經過近2個(ge) 小時的連線,專(zhuan) 家判斷交叉韌帶沒有太大問題,可以在簡單治療後繼續訓練。”李鵬介紹,從(cong) 那時起,這位運動員每天訓練的視頻都會(hui) 傳(chuan) 回國內(nei) ,供專(zhuan) 家研判恢複情況,這位運動員不僅(jin) 如期恢複,還順利拿到冬奧參賽資格。

  早在2008年北京夏奧會(hui) 時,李鵬就以普通醫生的身份為(wei) 涉奧人員提供醫療服務,此次以首席醫務官的身份服務冬奧,壓力也更大了。

  “2008年主要在一線服務,這次更多是從(cong) 全局著眼,發揮溝通協調作用,建立健全包括29支國家隊隊醫、8家訓練基地醫療站、超過200位的中西醫專(zhuan) 家、25家定點醫院在內(nei) 的四級醫療服務保障體(ti) 係。”李鵬說,在參加冬奧醫療保障工作之初,他們(men) 團隊就確定了發揮舉(ju) 國體(ti) 製和東(dong) 道主優(you) 勢,發動各界力量,打造高效醫療服務保障團隊的指導思想。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舉(ju) 辦冬奧會(hui) 絕非易事。廣大醫療防疫人員築起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守護了參賽各方健康。

  “為(wei) 保障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順利舉(ju) 辦,省市區三級衛生健康工作人員混合編組進駐崇禮一線辦公,形成了省市區聯合、扁平高效的指揮調度體(ti) 係。”張家口市衛健委醫政醫管科科長單曉飛介紹,進駐人員還成立了醫療防疫組前線指揮部臨(lin) 時黨(dang) 委,更好地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保壘作用。

  “火眼”實驗室位於(yu) 崇禮核心區,主體(ti) 部分由5個(ge) 氣膜艙組成,承擔著核心區內(nei) 全部樣本的核酸檢測任務。實驗室工作人員均抽調自張家口各大醫院,以50人一個(ge) 班次、每天4個(ge) 班次維持24小時運轉。

  “‘火眼’實驗室日檢測能力達到7萬(wan) 管,一批次最大檢測能力6000管。我們(men) 還新建了膠囊實驗室,啟動4輛移動核酸檢測車,確保準確、及時地反饋檢測結果。”單曉飛說,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的順利舉(ju) 辦,是廣大醫療防疫人員的共同心願。

  “攻堅克難,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本次活動的“致敬耕耘”環節,北京服裝學院服裝科技研究院院長劉莉同11名“耕耘者”代表一起,在台上領取了榮譽雪花。

  北京冬奧會(hui) 上,中國軍(jun) 團取得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突破,不僅(jin) 在賽場上爭(zheng) 金奪銀、書(shu) 寫(xie) 曆史,在比賽服裝裝備上同樣亮點紛呈。作為(wei) 項目主持人,自2019年起,劉莉負責帶領團隊開始冬奧國家隊訓練與(yu) 比賽服裝研發。由於(yu) 我國的冬季運動起步晚,相當一段時間內(nei) 普及度很低,國內(nei) 麵向冬季運動的裝備研發比較零散、不成體(ti) 係。在短短三年時間裏,要彌補與(yu) 冬季運動強國在裝備上的差距,壓力很大。

  “我們(men) 深知0.01秒可能就會(hui) 決(jue) 定一塊獎牌的歸屬。”在隨後的1000多個(ge) 日夜裏,劉莉帶領團隊放棄節假日休息,攻克“快、護、暖、美”四個(ge) 關(guan) 鍵技術,實現競速類項目服裝、防護材料及裝備、耐低溫保障材料與(yu) 服裝、技巧類項目服裝四類產(chan) 品創新,實現戰衣的個(ge) 性化和科學化定製,助力提升我國冬季項目國家隊參賽水平。

  “經過北京冬奧會(hui) 的曆練,我們(men) 的冬季運動裝備就像冰雪健兒(er) 一樣,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劉莉說。

  活動現場,看著奧運健兒(er) 身著“戰袍”講述賽場點滴,坐在台下的安踏集團奧運事業(ye) 部總經理謝春龍尤為(wei) 激動。備戰期間,謝春龍帶領團隊為(wei) 中國健兒(er) 們(men) 量身打造比賽裝備,確保運動員們(men) 在賽場上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麵。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men) 為(wei) 鋼架雪車隊研發比賽釘鞋的過程。”謝春龍告訴記者,過去該項目的比賽用鞋完全是國外個(ge) 別品牌壟斷,他和團隊通過攻克技術難題,完全自主地完成了設計、開發和製造,大幅提升了抓地和回彈性能。正是穿著這雙鞋,閆文港以4分01秒77的成績獲得一枚銅牌,這也是中國隊在該項目上獲得的第一枚冬奧獎牌。

  在北京冬奧會(hui) 上,信息通信業(ye) 集全行業(ye) 之力,發揮技術優(you) 勢,在網絡建設維護、應急通信保障、5G應用體(ti) 驗等方麵提前規劃、排兵布陣,高質量完成了冬奧會(hui) 通信保障任務,為(wei) 實現“零事故”通信保障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有幸能參與(yu) 到本次冬奧會(hui) 保障,對我來說是一個(ge) 彌足珍貴的經曆。”作為(wei) 一名參與(yu) 過北京2008年奧運會(hui) 保障的老通信人,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網絡部通信保障室副主任熊煒回憶,當時主要以2G網絡為(wei) 主,3G網絡剛開始普及,而在北京冬奧會(hui) 上,借助5G技術,北京移動建成了一張覆蓋場館、高速公路、機場、鐵路等核心賽事區域和主要交通樞紐的5G保障網絡。

  在眾(zhong) 多場景的網絡保障中,令熊煒記憶最為(wei) 深刻的非“鳥巢”莫屬。為(wei) 保障開閉幕式現場數萬(wan) 人高密度的數據傳(chuan) 輸穩定通暢,熊煒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成功讓北京移動成為(wei) 首家在“鳥巢”實現基於(yu) AI的自動化無線優(you) 化調整技術的運營商,最大化利用網絡資源。

  位於(yu) 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又名“雪如意”。在這裏,我國跳台滑雪、北歐兩(liang) 項實現了多項突破,北歐兩(liang) 項運動員更是首次登上冬奧賽場。

  而在200公裏外的群山之間,坐落著三大國家級冰雪運動訓練基地之一的淶源國家跳台滑雪訓練科研基地。其中,因為(wei) HS140、HS106大跳台的長度、坡度、寬度按照“雪如意”1∶1打造,該基地被大家親(qin) 切地稱為(wei) “雪吉祥”。

  “雪吉祥”和“雪如意”看似區別不大,但對建設者而言,兩(liang) 者卻大為(wei) 不同。特別是“雪吉祥”采用土方填築方式,硬度相對較差,易受地震、水土流失等外力因素影響。“我們(men) 接到命令,要求在2020年的雪季投入使用。”中鐵十六局項目負責人張擁法說,項目時間緊、難度大,加之疫情、雨季等因素,一個(ge) 個(ge) 困難擺在他和團隊麵前。

  “我們(men) 發揚老鐵道兵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人員、設備全部采取兩(liang) 倍的配置,進行24小時‘白加黑’建設。”張擁法告訴記者,他和團隊日夜連續奮戰、攻克一道道難關(guan) ,“過程雖然艱辛,但能早日為(wei) 備戰冬奧提供場地保障,再苦再累也值得!”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