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鐵流東進》:雙時空敘事彰顯紅色基調
彰顯紅色基調 力求新意充盈——話劇《鐵流東(dong) 進》創演觀察
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鐵流東(dong) 進》4月13日上演以來,效果超出預期,開票即售罄。
一部革命曆史題材戲,觀眾(zhong) 有如此高的熱情,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並不驚奇:“讓主旋律好看起來,是國家話劇院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對於(yu) 國家話劇院,《鐵流東(dong) 進》意義(yi) 不同。去年12月25日,國家話劇院迎來創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的日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國家話劇院的藝術家回信。我們(men) 感動之餘(yu) ,更加堅定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的決(jue) 心。這是總書(shu) 記回信後的第一部原創劇目,是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交上的一份答卷。”
主旋律可以很好看
導演是90後。
很多人出乎意料!戲裏的年代是80年前,講的是新四軍(jun) ,沒有一定閱曆的導演,很難排出那種苦難深重,那種大義(yi) 凜然。
青年導演查文浩有充分準備。
去年,電視劇《覺醒年代》火爆熒屏,查文浩在劇中飾演革命青年鄧中夏,“他在一百年前也是90後,承擔了救亡圖存的重任。現在我們(men) 有義(yi) 務把革命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
話劇改編自小說《最後的電波》,說的是通信兵的故事。2020年8月,查文浩拿到小說,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說講了小人物李安本的成長、轉化、覺醒,故事完整,脈絡清晰;主人公充滿煙火氣,世俗、油滑、貪婪,甚至有點無賴,戲劇張力十足;年代跨度大,現實和曆史並置,符合他對多線敘事的追求。
既然要排,就要排得不一樣,排出新意。查文浩說:“我們(men) 的目標是,讓更多年輕觀眾(zhong) 走進劇場,讓他們(men) 覺得主旋律可以很好看。”
為(wei) 尋找創作靈感,查文浩帶領主創,去革命遺址采風,安徽岩寺新四軍(jun) 軍(jun) 部舊址紀念館、涇縣蜜蜂洞、雲(yun) 嶺新四軍(jun) 軍(jun) 部舊址紀念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當他看到皖南山區的層巒疊嶂,英雄形象也漸漸清晰起來:“我們(men) 要通過這個(ge) 故事,撫摸那些永恒不變的、最樸素的東(dong) 西——對和平的渴望、對人道的堅持、對情義(yi) 的守諾、對生命的讚許。”
“戰場上,每名戰士都應被尊重,都應被看見。”編劇查文白還想通過這部戲,讓觀眾(zhong) 重新認識通信兵,他們(men) 跟吹號手一樣,容易被忽視,但同樣是英雄。
戲是“磕”出來的
真正投入排練時,已是一年半以後。
“因為(wei) 疫情,換了三個(ge) 排練場,排練了12天,最終不得不暫停排練。”那天的場景,查文浩依然在目,“大家有些失落,但互相承諾‘明年春暖花開際,白馬山三團突圍時’”。
戲是“磕”出來的。這次為(wei) 了潛心排練,劇組全封閉一個(ge) 多月。“大家的心思都在戲上,每天都在琢磨、爭(zheng) 論、修改、提高,甚至常常擊碎彼此,相互折磨。”查文浩說。
光舞台布置,舞美設計張武就提出十幾種方案,修改再修改。最終敲定的舞台上,沒有巍峨高山,沒有莽莽叢(cong) 林,沒有戰爭(zheng) 布景,而是數十個(ge) 白色積木塊,構成一個(ge) 神秘的電碼矩陣,透著簡約的“現代感”。
舞台上方的紗幕,由摩爾斯電碼符號組成,隨著轉台運動,影像在紗幕上移動,打著嘀嘀嗒嗒的發報節奏。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看後很欣賞,這樣的舞台設計,既是通信兵的戰場,也是戰士們(men) 艱難駐守的白馬山,舞台置景與(yu) 人物表演都充分顯示出寫(xie) 實寫(xie) 意的融合。
“內(nei) 容是寫(xie) 實的,人性是柔軟的。我們(men) 采用很多意象,讓舞台浸潤詩意。”查文浩舉(ju) 例說,演員陣容是“全男班”,但烈士身後的女性們(men) :妻子、女兒(er) 、母親(qin) 的形象,以不同方式融入戲裏。小柴火犧牲時,背景音樂(le) 是少女哼鳴的嘀嗒聲;大刀就義(yi) 時,音樂(le) 中也融進女性的歌聲和女孩的呼喚。女性符號潤物細無聲,陽剛鐵流變得柔軟。
太平本是烈士定,哪有烈士享太平。革命的故事,終歸是說給年輕人聽的。設計劇本時,采用雙時空敘事,在當下和曆史的變換穿梭中,在爺爺和李安本的交替閃回裏,揭開隱秘的真相,實現精神的代際賡續。
戴清頗為(wei) 認同,以當代年輕人視角表現黨(dang) 史革命史,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運用,兩(liang) 相對照,不難發現,《鐵流東(dong) 進》對時空交叉的呈現頗為(wei) 自然,這也是舞台表達的優(you) 長所在。
演員為(wei) 角色自我加壓
為(wei) 擺脫敵軍(jun) 追蹤,三團采取流動發報,腿傷(shang) 未愈的李安本坐轎上山。轎子是兩(liang) 根竹竿,李安本行走中間,口中念著發報口訣,身體(ti) 閃轉騰挪,吱吱呀呀,進進停停,人物的市儈(kuai) 、詼諧、睿智、清高,躍然於(yu) 舞台。
這出“轎子戲”,是侯岩鬆提議加的。接到李安本這個(ge) 角色後,他就在琢磨,怎樣演才不板。“角色層次很豐(feng) 富,個(ge) 性很鮮明,表演也要靈動。”
侯岩鬆是戲曲出身,一直探索戲劇民族化。他想,坐轎戲在傳(chuan) 統戲曲裏很常見,何不化用在話劇裏?戲曲是本土藝術,很接地氣,觀眾(zhong) 也許會(hui) 喜歡。
好看不好演!侯岩鬆台下且花了一番苦功夫。“為(wei) 了塑造角色,演員要自我加壓,這都是值得的。”侯岩鬆說。
田征是另一個(ge) 版本的李安本。“排練初期,侯老師就和我商量,A角和B角不是一比一複製,而是作為(wei) 一麵鏡子,各自演出優(you) 勢所長,讓哪個(ge) 版本都有看點。”
劇組把鐵軍(jun) 精神,搬進了排練場。田征有深刻感觸,大家有問題直接提,然後馬上改,相互幫襯,彼此扶持。
張真源是大一學生,從(cong) 未參演過話劇。從(cong) 這次演出中,他接觸了主旋律,認識到集體(ti) 主義(yi) ,切身感受到“創作是演員的中心任務”。
演員王挺也是第一次演話劇。他飾演的團長顧少斌是鐵軍(jun) 的靈魂人物,戲份很重。他出演過很多影視劇,但對演話劇一直有情結。
到了排練場,他有點兒(er) “傻眼”。
首先是台詞。王挺不僅(jin) 要轉換話劇腔,還要說四川方言。排練的那段日子,王挺時刻緊繃著:“晚上睡兩(liang) 個(ge) 小時,醒了,念念台詞,然後再睡,反反複複。”
王挺很珍惜這次演出:“它是我演員生涯裏的另一個(ge) 坐標,是再出發。”
“從(cong) 排練到演出,壓力一直在,頭上像頂座山。各方提了一些意見,演出後,會(hui) 繼續打磨修改,努力做一部實打實的精品劇目。”查文浩很篤定。
(本報記者 劉江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