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 “科技小院”上升為國家行動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小院”上升為(wei) 國家行動
日前,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等三部門聯合發文,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將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學位授權點及涉農(nong) 學位授權點學科建設質量評價(jia) 的重要指標”。
十年磨一劍。在第一批研究生奔赴農(nong) 村十三年後,“科技小院”這一模式走進多份中央層麵文件,開始上升為(wei) 國家行動。
去農(nong) 民身邊科研
零時差無償(chang) 幫助
實驗室裏獲得的研究成果,到底能不能用到田間地頭?農(nong) 民們(men) 願不願使、愛不愛用?在“科技小院”出現之前,農(nong) 業(ye) 領域的師生是心裏沒底的。
2009年入讀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植物營養(yang) 係碩士研究生的曹國鑫,一開始就遇到一件心理落差極大的事:被“下放”到河北邯鄲曲周縣農(nong) 村。
“考研時我是專(zhuan) 業(ye) 第四名啊。”曹國鑫是沈陽人,生在城市,長在城市,考中國農(nong) 大是衝(chong) 著張福鎖、李曉林等專(zhuan) 業(ye) 領軍(jun) 人物,衝(chong) 著首都和中國農(nong) 大領先的實驗室設備,希望在科研上有所發展。
然而,在他眼前的是:土地、莊稼與(yu) 無盡的農(nong) 活兒(er) 。
研究生們(men) 不解的背後,是中國農(nong) 大環境與(yu) 資源學院時任院長張福鎖工作重心的轉移。
自1994年到2008年,張福鎖帶領研究團隊做出了一係列基礎研究成果,拿了多個(ge) 國家和省部級獎項,可這些實驗室裏獲得的研究成果,能否大規模應用到農(nong) 民那兒(er) ,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chan) 力?
從(cong) 2007年起,在張福鎖的帶領下,中國農(nong) 大陸續向河北曲周縣、吉林梨樹縣、黑龍江建三江農(nong) 場派出年輕教師和研究生,在生產(chan) 一線研究如何實現作物高產(chan) 高效。這三個(ge) 地方,分別是小農(nong) 戶、中等規模和大規模種植的代表。
2009年6月,在曲周縣誕生了第一個(ge) “科技小院”。
中國農(nong) 大教授李曉林說,師生們(men) 開始是在中國農(nong) 大河北曲周實驗站工作,發現離農(nong) 民太遠,新技術很難推廣。於(yu) 是,他們(men) 幹脆搬進了村裏居住。大門天天開著,農(nong) 民有事就進來,拿著苗,問有啥病了,該施啥肥,問題五花八門,學生們(men) 四處求解後再給出解決(jue) 方案。
村民們(men) 親(qin) 切地把這個(ge) 院子稱為(wei) “科技小院”。
張福鎖團隊給當時的科技小院下了一個(ge) 簡單的定義(yi) :科技人員常駐生產(chan) 一線,進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ang) 、社會(hui) 服務的平台。
在曲周縣,李曉林帶著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建起玉米種植示範點。耕種仍以農(nong) 民為(wei) 主體(ti) ,種植他們(men) 選的品種,按標準來澆地、施肥、進行田間管理。
示範區第一季玉米成熟後,比示範區外農(nong) 民耕種的田地平均產(chan) 量提高了16.8%。由此,農(nong) 民們(men) 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開始按照示範區、示範點的方法科學種植玉米和小麥。
看到北京來的專(zhuan) 家指導的玉米獲得高產(chan) ,後老營村村民們(men) 也上門求助。這個(ge) 村是西瓜種植村,村民正苦惱於(yu) 西瓜死苗、產(chan) 量低等問題。李曉林於(yu) 是又在後老營村建起了服務西瓜種植的科技小院。
“小院一來,解決(jue) 了西瓜連作的障礙,產(chan) 量增加,品質改善。”瓜農(nong) 說,“後來,我們(men) 還成立了合作社,打開了市場。”
很快,“科技小院”這種農(nong) 技推廣模式贏得了當地農(nong) 民的認可。
近年來,在國家原有的四級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體(ti) 係之外,湧現出院(校)地共建、專(zhuan) 家大院等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模式。
比起院(校)地共建、專(zhuan) 家大院,“科技小院”的特點是小巧玲瓏、低成本,不需要基礎建設。李曉林舉(ju) 例說,在廣東(dong) 湛江的菠蘿科技小院,最初建起來時租用農(nong) 民房屋,一個(ge) 月兩(liang) 百塊錢。同時,小院就在村裏,可以零距離、零時差地無償(chang) 幫助農(nong) 民這個(ge) “最小的生產(chan) 單元”,解決(jue) 遇到的各種問題。
進村讀研
直接住進了農(nong) 戶家
曾有心理落差的曹國鑫,很快發現小院是搞科研的大舞台,但困難隨之而來。
河北曲周的農(nong) 村,沒有圖書(shu) 館,沒有便利店、咖啡館和快餐廳,迎接研究生們(men) 的,有物質上的不便,也有心理上的考驗。
習(xi) 慣了當學生,進村後要開始學會(hui) 當老師。回憶起第一次給村民培訓,曹國鑫說自己腿肚子從(cong) 頭一天晚上就開始軟,講課時緊張到身體(ti) 來回晃動,吐字都不清晰了。
講完課後,白寨鄉(xiang) 甜水莊村書(shu) 記袁蘭(lan) 章和老會(hui) 計袁新旭卻一直稱讚他表現得不錯。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乎的是科研人員帶來的知識,那些知識確實有用。
同樣在2009年入學的碩士生陳延玲,4月開始了在本校的學習(xi) ,12月跟隨導師米國華去了吉林省梨樹縣的科技小院。
隨後,陳延玲隨導師一起參加了梨樹縣玉米高產(chan) 高效競賽總結表彰會(hui)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科技農(nong) 民,印象深刻,記憶至今。他們(men) 對玉米品種試驗、光合作用、種植密度等說得頭頭是道,這些我們(men) 剛入學的研究生一般都很難講到。”
當時,陳延玲就跟導師報名,說要留在當地,但老師考慮到女生的安全問題,並未完全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陳延玲與(yu) 當地農(nong) 民、農(nong) 機推廣站人員打成一片,老師也同意她到農(nong) 村來學習(xi) ,並幫她重新設計了論文題目。
2010年3月,陳延玲和三名同學一起,來到當地農(nong) 技推廣站附近的院子裏開始工作。為(wei) 了拉近與(yu) 農(nong) 戶的距離,2010年4月17日,4個(ge) 人買(mai) 了被褥、鍋碗瓢盆,用卡車拉到了三棵樹村的一個(ge) 農(nong) 戶家。這是一個(ge) 在大馬路邊的二層小樓,外表看起來不錯,但下雨時會(hui) 漏雨。兩(liang) 名男生和兩(liang) 名女生住在一樓的兩(liang) 個(ge) 炕上,中間拉個(ge) 簾子。
陳延玲說,農(nong) 戶一開始以為(wei) 他們(men) 是推銷化肥、種子的,他們(men) 解釋是農(nong) 業(ye) 大學的研究生,每天堅持到田間地頭跟農(nong) 戶學習(xi) ,同時幫他們(men) 解決(jue) 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
2011年入讀中國農(nong) 大碩士的張江周,則來到了大陸最南端的廣東(dong) 徐聞縣菠蘿科技小院工作。他說,自己是北方人,到當地第一個(ge) 難題是聽不懂方言。“水土不服”的另一點,就是自己和老師、師兄都被當地的蚊子咬得很嚴(yan) 重。適應了水土,他們(men) 又發現推廣新技術有難度,隻好找到當地種植能手,以點帶麵搞實驗,很快打開了局麵。
曹國鑫、陳延玲、張江周,都在科技小院完成了整個(ge) 碩士博士的學習(xi) ,這也是一批農(nong) 大學子研究生經曆的縮影。
張江周認為(wei) ,科技小院給他們(men) 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從(cong) 生產(chan) 和產(chan) 業(ye) 需求出發,轉化成學術問題。因為(wei) 跟農(nong) 民、農(nong) 資企業(ye) 、基層政府打交道多,生產(chan) 問題抓得特別準,能力非常綜合。
科技小院進駐五年後,曲周農(nong) 民農(nong) 業(ye) 知識水平大幅提高,全縣糧食總產(chan) 量增長了37%,養(yang) 分效率提高20%以上,農(nong) 民收入增長了79%。2016年,曹國鑫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與(yu) 科技小院團隊成員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論文《科技小院讓中國農(nong) 民實現增產(chan) 增效》,係統梳理總結了科技小院這一模式。
論文指出,科技小院模式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體(ti) 係,實現了縣域尺度大幅度增產(chan) 增效的方法和路徑,對於(yu) 解決(jue) 糧食安全、綠色增產(chan) 和精準扶貧等都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甚至對小農(nong) 戶為(wei) 主的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有廣泛的借鑒作用。
在科技小院
從(cong) 當學生到做老師
在吉林梨樹縣的科技小院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學習(xi) 後,陳延玲回到了自己的本科母校——山東(dong) 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任教。2019年在學校和學院領導及張福鎖院士團隊的支持下,她再次步入科技小院,以教師的身份。
目前,陳延玲指導了萊西胡蘿卜科技小院、膠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萊西糧油作物科技小院及樂(le) 陵的小麥、玉米和金絲(si) 小棗在內(nei) 的兩(liang) 個(ge) 科技小院。在這幾個(ge) 科技小院,研究生們(men) 的年駐紮時間達220天。
去年,雙合村村民裴英地裏的西葫蘆秧苗枯了,她試了好幾種農(nong) 藥,都沒能控製住病害的蔓延。她到科技小院谘詢,能不能把秧苗拔了,埋到地裏還田培肥?
接待她的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研究生唐文慧覺得,秧苗馬上要結果,鏟除可惜,於(yu) 是一起幫助查找病因。她和同伴郭夢瑤到田裏查看,發現焦枯嚴(yan) 重的植株,既無蟲害,也無其他病害症狀,便打電話向導師陳延玲求助。
陳延玲幫他們(men) 聯係了青島農(nong) 大植物醫院,最後確診是霜黴病,並給出解決(jue) 方案:用烯酰嗎啉防治。按照這種方法,裴英的西葫蘆秧苗一周後就恢複了生機。這一茬西葫蘆上市後,收益2000多元。
“在科技小院的經曆,讓我從(cong) 一個(ge) 比較被動的學生變成了一個(ge) 主動積極、樂(le) 意去解決(jue) 問題的學生。”唐文慧說,自己進駐小院,了解到現代農(nong) 業(ye) 的真實情況,把握了農(nong) 戶的技術需求,這使自己對專(zhuan) 業(ye) 課學習(xi) 及畢業(ye) 設計未來的應用更有把握,因而也更有成就感。
目前,唐文慧已經考上中國農(nong) 大植物營養(yang) 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還是科技小院。
從(cong) 科技小院的學生到科技小院的老師,不僅(jin) 是陳延玲的路徑,張江周也在科技小院完成了碩士、博士、博士後的研究後,在福建農(nong) 林大學從(cong) 事教職。如今,他正在雲(yun) 南褚橙科技小院指導3名研究生。
科技小院的“大師兄”曹國鑫,在完成博士學位後,曾在深圳一家農(nong) 資企業(ye) 做研發工作。因為(wei) 在曲周縣知道了農(nong) 民夏天不願意鑽玉米地,他還研發了藥肥一體(ti) 化肥料,大幅節省工時。目前,曹國鑫回到北京,在一家連鎖超市負責生鮮種植和采購工作。
上升為(wei) 國家行動
科技小院的“大文章”
經過十餘(yu) 年的發展,科技小院已經在20多個(ge) 省份落地開花,先後設立了480家。
科技小院的承辦單位,也從(cong) 最初的中國農(nong) 大一家,擴展到地方農(nong) 業(ye) 院校、農(nong) 職院校等多元主體(ti) 。
北京將科技小院當作科技幫扶、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樣板。自2018年5月北京市委統戰部開始在北京推廣科技小院,迄今全市已建成科技小院63家,輻射帶動周邊303個(ge) 村,輻射低收入戶1900多戶,解決(jue) 2000多人就業(ye) ,實現農(nong) 民技術培訓2萬(wan) 餘(yu) 人次。
北京市密雲(yun) 區東(dong) 邵渠鎮西邵渠村科技小院,是北京市委統戰部引入北京的第一個(ge) 科技小院。截至2021年,這個(ge) 科技小院已完成對全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情況、全村果園土壤基礎地力情況的調查,先後引入有機肥替代等技術,甚至規劃了鄉(xiang) 村旅遊方案,參與(yu) 推動西邵渠村垃圾分類。
2021年3月開始駐紮西邵渠科技小院的中國農(nong) 大研究生朱成豔介紹,她日常要配合西邵渠村委會(hui) 工作,協助日常村委會(hui) 公務,一同參與(yu) 村內(nei) 誌願服務以及各種節日活動。對於(yu) 農(nong) 戶前來谘詢的各種田間問題,朱成豔會(hui) 和同學一起到地裏實際考察情況,幫助提出解決(jue) 方案。
隨著科技小院作用和影響的越發重要,近幾年,推廣科技小院模式已經成為(wei) 國家行動。
2020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門關(guan) 於(yu) 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建設的意見明確,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專(zhuan) 家大院、院地共建等創新服務模式。
2021年2月,中辦、國辦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意見提出,引導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開展專(zhuan) 家服務基層活動,推廣“科技小院”等培養(yang) 模式,派駐研究生深入農(nong) 村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和推廣服務工作。
同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提出,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等農(nong) 業(ye) 科技社會(hui) 化服務模式。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去年8月發布的“十四五”全國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規劃提出,發揮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作用,在生產(chan) 一線建立科技小院、實習(xi) 基地,指導科研人才參與(yu) 綠色技術推廣。
今年最新的政策已經出台。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日前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通知,對科技小院提出六項保障措施,如招生計劃增量傾(qing) 斜、納入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體(ti) 係、研製指導性培養(yang) 方案與(yu) 要求等。
六項措施中,科技小院人才培養(yang) 質量,將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學位授權點及涉農(nong) 學位授權點學科建設質量評價(jia) 的重要指標,這有益於(yu) 提升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ang) 質量和學科建設。
“剛開始幾年做科技小院,多數單位並不算教師的工作量,職稱評定也主要看學術論文、科研項目和獲獎成果。”李曉林說,今後把“科技小院人才培養(yang) 質量”納入“學科建設質量評價(jia) ”的重要指標,無疑將推動更多涉農(nong) 高校開設科技小院,讓更多研究生走進農(nong) 村,進一步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科技小院升級路徑已經非常清晰,兩(liang) 年來密集的政策出台與(yu) 各方肯定,正是各界對科技小院從(cong) “認識”到“重視”的過程。小院要做大文章,小切口將有大作為(wei) ,全國科技小院的後續想象空間已經全麵打開。而對所有熱愛農(nong) 業(ye) 、關(guan) 心農(nong) 民的農(nong) 業(ye) 院校老師來說,更可告慰的或許不是小院的什麽(me) 成就,而是學生們(men) 的職業(ye) 選擇。因為(wei) 按照曹國鑫和張江周的說法,他們(men) 的同學,隻要有過科技小院的經曆,畢業(ye) 後很多人都會(hui) 堅持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比例遠高於(yu) 一般涉農(nong) 院係,這無疑是科技小院給中國三農(nong) 的最好禮物。
科技小院發展史
全國第一個(ge) 小院
2009年,全國第一個(ge) 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縣成立。為(wei) 連接科研工作與(yu) 實際生產(chan) ,讓科研成果真正惠及農(nong) 民,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研究院張福鎖院士帶領研究團隊深入生產(chan) 一線,與(yu) 當地農(nong) 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探索科技創新、社會(hui) 服務和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
北京第一個(ge) 小院
2018年,北京第一家科技小院在密雲(yun) 東(dong) 邵渠鎮西邵渠村正式掛牌。彼時的西邵渠村,是北京234個(ge) 低收入村之一。當時,具體(ti) 負責駐村服務的仍是張福鎖院士帶領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團隊,張福鎖曾建議在北京低收入村建立“北京科技小院”,打造新型科技幫扶樣板,這是科技小院落戶北京的開始。
北京已有63家小院
自2018年5月北京市委統戰部開始在北京推廣科技小院,迄今全市已建成科技小院63家,輻射帶動周邊303個(ge) 村,輻射低收入戶1900多戶,解決(jue) 2000多人就業(ye) ,實現農(nong) 民技術培訓2萬(wan) 餘(yu) 人次。
三部門發文推廣
2022年3月22日,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三部門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 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通知》,決(jue) 定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通知》旨在通過研究生培養(yang) 單位把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xi) 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ju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產(chan) 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