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核酸檢測能力從100萬提升到580萬管
■本報記者 張懿
核酸檢測是幫助上海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的重要武器。過去一個(ge) 多月,經過多方努力,全市核酸日檢測能力大幅增加,從(cong) 原先的100萬(wan) 管提升至目前的580萬(wan) 管。若按五人一管混采計算,最大可支撐每天2900萬(wan) 人次的檢測需求。據透露,對照未來複工複產(chan) 要求,上海還計劃進一步提升檢測能力,以更好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運行。
新產(chan) 能絕大部分來自本地
市經濟信息化委相關(guan) 工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共有60多家核酸檢測機構、近萬(wan) 名檢測人員,以24小時不間斷的方式,支撐防控所需的高強度、高精度核酸檢測任務。過去一個(ge) 多月驟增的檢測能力中,3/4來自本市檢測機構的設施擴張和內(nei) 部挖潛,約1/4來自外省市的援建。
目前在滬核酸檢測機構中,迪安診斷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家。一個(ge) 多月來,其在滬核酸檢測能力提升了約10倍。迪安診斷副總裁兼上海中心總經理師玉鵬告訴記者,該公司此前就在楊浦區擁有一間建立10多年的中心實驗室。今年3月初,該實驗室的日核酸檢測能力約為(wei) 4萬(wan) 管。本輪疫情發生後,在各方支持下,又先後在寶山、黃浦、浦東(dong) 、閔行等區新建了3個(ge) 方艙實驗室和4個(ge) 氣膜實驗室,形成了“1+3+4”的格局。目前,迪安診斷在滬的實驗室采取24小時聯動模式,日檢測總能力突破40萬(wan) 管。這些能力首先會(hui) 服務就近的采樣點,如果有富餘(yu) ,則會(hui) 在全市統籌調配之下向外釋放。
點滴節省匯成顯著效率提升
對一家檢測機構而言,最近一個(ge) 多月的“能力爆炸”,不隻是靠增加場地、設備、人手的“擴張型”發展,很重要的一環是推行24小時工作模式、不斷重構或優(you) 化流程實現的。
位於(yu) 浦東(dong) 的上海國際醫學園區,荻碩貝肯檢驗所這些天來一直是枕戈待旦,燈光始終徹夜通明。實際上,每天早上6點起,荻碩貝肯的接樣組小夥(huo) 伴會(hui) 陸續就位,接收標本、錄入信息,並分發到各個(ge) 檢測點位。後續的實驗室工作中,工作人員按流程一步步完成試劑配置、加樣、核酸提取、擴增等環節……整個(ge) 的輪動循環通常要延續到第二天淩晨。而後直到天色漸明,負責檢測報告生成和信息傳(chuan) 輸的小組,還需要繼續完成最後的收尾工作。可以說,為(wei) 了抗疫大局,全市核酸檢測機構和員工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和挑戰。
經過一個(ge) 多月的高強度曆練,采樣檢測流程在不斷優(you) 化,效率在持續提高,這也為(wei) 上海核酸檢測能力的躍升作出了貢獻。迪安診斷的師玉鵬表示,從(cong) 最前道的信息錄入,到實驗室提取、擴增,再到後道的信息上報,他們(men) 一直在發現問題,改進方法。比如,把樣本條碼從(cong) 原先的環貼改為(wei) 縱貼,就能從(cong) 每次掃碼中摳出幾秒鍾時間,在大樣本檢測流程中,這些點滴節省就會(hui) 匯成顯著的效率提升。目前,這一套多次迭代優(you) 化的檢測流程,已被複製到該公司在全市的各個(ge) 實驗室。從(cong) 樣本接樣到發出報告,通常都可以在三到四小時內(nei) 完成。
爭(zheng) 取讓檢測能力再上台階
單個(ge) 企業(ye) 能力的提升,與(yu) 其責任心和努力高度相關(guan) ;而從(cong) 全市角度看,也要歸功於(yu) 政府部門在特殊時期為(wei) 他們(men) 提供的協調機製和服務保障。目前,市經濟信息化委為(wei) 檢測機構安排專(zhuan) 人駐點,對企業(ye) 的需求進行24小時快速響應;同時,通過政府部門的調度係統,幫助每家企業(ye) 更好實現庫存安全,最大限度確保穩定的產(chan) 能輸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輪核酸檢測點位的新建擴建中,上海市、區相關(guan) 部門也探索出了“綠色通道”服務機製。以迪安診斷為(wei) 例,其位於(yu) 浦東(dong) 的一個(ge) 點位,從(cong) 第一天下午確認場地開始,連夜施工、安裝設備,第二天相關(guan) 部門就前來現場驗收,第三天實驗室就開始對外提供服務。而通常,完成這樣的驗收至少需一到兩(liang) 周。目前,該實驗室的日檢測能力已達15萬(wan) 管。
據市經濟信息化委透露,目前上海的核酸檢測能力處於(yu) “緊平衡”狀態,也就是說,短期內(nei) 供需基本相符,但未來仍需進一步挖潛,爭(zheng) 取讓檢測能力再上台階。師玉鵬也表示,未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全市對核酸檢測的需求將進一步增長,他們(men) 正計劃在近期將日檢測能力再提升10%到20%。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