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破五唯”後 學術評價如何走好量質“平衡木”

發布時間:2022-05-05 14:37:00來源: 科技日報

  “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建設和學術體(ti) 係、學科體(ti) 係、話語體(ti) 係、教材體(ti) 係建設等共同構成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目前來看,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建設成為(wei) 我國學術發展的瓶頸之一。”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術成果評價(jia) 發布論壇上,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王玉梅研究員指出,怎麽(me) 有效突破,形成新時代中國學術繁榮進步所需要的和與(yu) 之相匹配的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可以說是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

  在這場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書(shu) 報資料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術成果評價(jia) 研究中心承辦的論壇上,來自不同機構的學者,闡述了他們(men) 對於(yu) “破五唯”後學術評價(jia) 的思考。

  學術評價(jia) 必須要多元、分類

  “科學、合理、及時地識別創新、推廣創新是學術評價(jia) 的根本使命。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應該對推動學術創新有堅定的使命感、有效的針對性、良好的引導力和一定的包容度。”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術成果評價(jia) 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楊紅豔編審指出,學術評價(jia) 推動學術創新,是管理部門和學術界的共同需求。

  楊紅豔介紹,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選文、評文時,把推動學術創新作為(wei) 學術評價(jia) 的根本使命。評價(jia) 對象“不問出身”,隻看論文創新程度和質量;在評價(jia) 主體(ti) 的選擇上,則堅持同行對論文內(nei) 容價(jia) 值的分類直接判斷。

  對其他機構來說,要如何做好學術評價(jia) ?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卿教授直言,“破五唯”之後,高校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果評價(jia) 麵臨(lin) 新標準缺失的問題。“有時候,‘自家和尚念不了自家的經’,我們(men) 也希望第三方機構能夠有所作為(wei) 。”方卿說。

  《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主編韓召穎教授指出,“破五唯”後立什麽(me) ,是困擾大家的共同問題。不過,如果想再找出一個(ge) 唯一的、公認的標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他指出,必須采用多元化、多層次的評價(jia) 方法。

  文科學術評價(jia) 帶有鮮明的目的性和價(jia) 值性,而且人文學科成果多以著作呈現,代表作評價(jia) 成為(wei) 新時代文科評價(jia) 的基本原則之一。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學部薑春林教授做過關(guan) 於(yu) 代表作評價(jia) 的研究。他感慨,學術評價(jia) 是一項高度複雜和有挑戰性的工作。在不同的評價(jia) 場景下,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也會(hui) 有所差異。評價(jia) 方法要為(wei) 評價(jia) 目的服務,效果也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他期待,我國能建設專(zhuan) 業(ye) 的書(shu) 評數據庫,構建學術評價(jia) 研究共同體(ti) ,並更多利用技術的力量,比如基於(yu)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大規模著作全文本挖掘技術應用。

  建議推廣新文獻計量指標

  浙江工商大學學術評價(jia) 與(yu) 科技統計研究院院長俞立平教授則認為(wei) ,代表作評價(jia) 也存在適用範圍的問題。

  比如,它缺乏規模評價(jia) 的視角,無法進行跨學科比較;同一學科不同研究類型的學者代表作難以比較,學科異質性影響代表作評價(jia) 效果等。而在同行評議的層麵,評審專(zhuan) 家也有學識局限。

  俞立平大膽指出,不宜隨意擴大代表作評價(jia) 的適用範圍,尤其在宏觀評價(jia) 如學科評價(jia) 中不建議采用代表作評價(jia) 。分類評價(jia) 進一步細化是代表作評價(jia) 應用的前提條件,要建立量化考核與(yu) 代表作製度兼顧的評審製度,提高代表作同行評審的規範性和質量,給高校一定自主權,並建議推廣一些新的文獻計量指標。

  王玉梅建議,可以改進和完善現有的各種客觀評價(jia) 方式。比如把各種學術期刊辦得更好,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審稿、用稿程序和高質量稿件的遴選機製,加大對包括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在內(nei) 的各類二次文獻傳(chuan) 播平台客觀評價(jia) 數據的利用等。

  “學術評價(jia) 並不是對科研成果考核等級的一個(ge) 簡單評定,它是學術研究共同體(ti) 的一種總體(ti) 性精神文化氛圍和共同協作的工作機製。”王玉梅強調。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