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人物掃描丨沉到一線 衝鋒在前——上海下沉幹部戰“疫”記
新華社上海5月8日電 題:沉到一線 衝(chong) 鋒在前——上海下沉幹部戰“疫”記
新華社記者
上海戰“疫”的關(guan) 鍵時刻,在上海市委號召下,數十萬(wan) 黨(dang) 員幹部或向社區報到,就地轉化為(wei) 誌願者;或組成突擊隊,增援防控難度較大的區域。通過下沉到一線、為(wei) 基層解難分憂,這支隊伍有力提振了抗疫士氣、夯實了基層戰鬥堡壘,成為(wei) 打贏“大上海保衛戰”不可或缺的生力軍(jun) 。
“釘”在一線啃“硬骨頭”
在上海疫情中,方艙醫院的建設管理是一項基礎保障,也是一個(ge) 急活、難活。黨(dang) 員幹部下沉一線,就是要啃這些“硬骨頭”。
作為(wei) 上海市徐匯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薑湧從(cong) 3月24日開始,主持籌建了徐匯區第一個(ge) 方艙醫院——漕寶路方艙醫院,並擔任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其後又轉戰西岸藝術中心,通過四天四夜的奮戰,將這個(ge) 藝術中心改造成符合要求的方艙醫院,並擔負起醫院日常運行和管理的重任。
短時間要建好方艙醫院,靠的是一個(ge) “釘”字。薑湧和他的團隊,曾經連續70多個(ge) 小時守在施工現場,幫助解決(jue) 醫廢排汙等一個(ge) 個(ge) 難題。
管好方艙醫院,靠的是一個(ge) “細”字。“在方艙醫院內(nei) ,千餘(yu) 名患者同吃同住在一個(ge) 公共空間。要保障平穩運行,做事情必須細而又細。拿保障物資來說,大到床、被子、枕頭,小到眼罩、牙簽、棉花棒,還有給孩子們(men) 準備的學習(xi) 空間,這些需求都要提前考慮到。”薑湧說。
4月6日,上海市委發出致全市共產(chan) 黨(dang) 員公開信:“關(guan) 鍵時刻衝(chong) 得上去,危難關(guan) 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薑湧說,在西岸方艙醫院,黨(dang) 員要把黨(dang) 徽戴在胸前,通過細節把黨(dang) 和政府的關(guan) 心傳(chuan) 遞給患者。
不僅(jin) 身到更要心到、事到
吳培凱在黃浦區的小區裏為(wei) 居民檢測核酸掃碼(受訪者供圖)
黨(dang) 員幹部下沉一線,不僅(jin) 要身到,更要心到、事到。到了基層,就不能浮在上麵指指點點,而是配合社區幹部做具體(ti) 、務實的事情,幫助基層夯實戰鬥堡壘。
“我上崗,你休息!”在浦東(dong) 新區合慶鎮慶星村,有一支14人的拔點攻堅突擊隊,來自上海市的不同職能部門。組織核酸檢測、發放抗原試劑、送菜、運快遞……各項工作都有突擊隊的身影,幫助村委會(hui) 分擔疫情防控壓力。
來自上海市知識產(chan) 權局的幹部徐上,是突擊隊年紀最大的隊員。有一天,他上午穿成“大白”組織核酸檢測,下午去社區醫院做甲溝炎手術,晚上照樣去道口值守。“把大白穿成製服,讓群眾(zhong) 看到共產(chan) 黨(dang) 員該有的樣子。”徐上說。
最近一段時間,根據疫情形勢變化,來自上海市級機關(guan) 11家單位的200多名黨(dang) 員團員分批支援黃浦區抗疫一線。從(cong) 下沉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以來,上海市紀委監委幹部吳培凱已支援過約10個(ge) 社區。
“前一秒還在與(yu) 街道、居委會(hui) 幹部對接當天的核酸檢測流程,後一秒就與(yu) 外省的援滬醫療人員兩(liang) 人一組,前往相應點位開展篩查工作。”馬不停蹄中,吳培凱看到了戰“疫”前線的緊張,也燃起了內(nei) 心的昂揚鬥誌。
“五一”過後,天氣逐漸升溫,穿著“大白”滿負荷工作幾個(ge) 小時,裏麵的衣服早已濕透。“我真切感受到,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基層幹部日複一日是多麽(me) 不容易。”吳培凱說。他告訴自己:“要聽從(cong) 安排,不管做什麽(me) 都要盡全力,切實為(wei) 社區分擔任務。”
開動腦筋為(wei) 基層分憂解難
下沉的黨(dang) 員幹部,很多有專(zhuan) 業(ye) 特長。怎麽(me) 組織好、用好這些下沉幹部,上海很多區域都在探索合適的打法,開動腦筋為(wei) 基層分憂解難。
4月8日下午,上汽集團接到上海市國資委黨(dang) 委緊急通知,支援閔行區抗疫一線工作。“我們(men) 第一時間組織上汽大眾(zhong) 、安吉物流兩(liang) 家企業(ye) 的員工報名,50個(ge) 誌願者緊急集結,趕到目的地時已經是次日淩晨1點多了。”上海市國資委係統支援閔行浦江鎮突擊隊隊長、上汽大眾(zhong) 紀委副書(shu) 記劉正均說。
劉正均說,上汽集團下沉到浦江鎮的50名誌願者,絕大部分在產(chan) 業(ye) 一線工作。“大家把在生產(chan) 線上精確生產(chan) 、持續優(you) 化的理論方法都用在防疫一線,比如環境消殺,我們(men) 就編好門把手、電梯按鈕、腳墊的先後順序,流程順了,效率就高。”
同樣發揮自身專(zhuan) 業(ye) 特長的,還有閔行區醫療保障局的下沉幹部。位於(yu) 閔行區的康城社區是上海規模最大的社區之一,居民配藥需求量大且多樣。如何滿足這些需求,是下沉幹部的必答題。
“一到社區我們(men) 就發現,傳(chuan) 統的電話記錄方式效率很低、無法滿足居民需求。於(yu) 是我們(men) 改用小程序線上填寫(xie) 的方式,既有利於(yu) 信息收集,也能保證配藥的準確性。”閔行區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科科長武狄說。
由閔行區醫保局代配藥工作專(zhuan) 班設計的小程序,涵蓋了居民基本信息、疾病信息、藥品信息,目前每周在指定日期開放24小時。原有電話渠道也依舊保持,確保部分困難群眾(zhong) 仍能通過居委會(hui) 遞交需求。
為(wei) 了提高工作效率,閔行區要求全區醫療機構每天上報開診情況,及時梳理信息給到各街鎮,社區接收信息後,提供藥品清單供醫療機構提前備藥。據統計,從(cong) 3月18日起至5月7日,閔行全區代配藥工作已服務超42萬(wan) 人次。
“無論是在保供物資集散點打包蔬菜,還是戰鬥在核酸篩查一線,我們(men) 希望貢獻綿薄之力,守‘滬’城市早日恢複如常。”吳培凱說出了很多下沉幹部的心聲。 (記者何欣榮、郭慕清、郭敬丹、楊有宗、黃安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