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世界上尾巴最長、中國最早的腫肋龍化石 首現雲南距今2.44億年

發布時間:2022-05-09 14:2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9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雲(yun) 南紅河發現一件2.44億(yi) 年前完整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通過深入分析研究,確認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尾巴最長、中國最早的腫肋龍科新屬種,並將這個(ge) 海生爬行動物命名為(wei) “長尾紅河龍”。

  這項遠古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重要發現及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對學界研究探討海生爬行動物演化及當時的海洋生態係統具有重要意義(yi) 。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徐光輝研究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指出,這件長尾紅河龍化石標本保存非常完整,經過專(zhuan) 業(ye) 修理後非常清晰,它發現於(yu) 雲(yun) 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中三疊世早期(約2.44億(yi) 年前)海相地層,全長47厘米,體(ti) 形像水生蜥蜴,其超長的尾巴尤其特別,比它身體(ti) 其他部分要長。

  研究表明,長尾紅河龍不僅(jin) 是中國腫肋龍科迄今最早的確切化石證據,它也代表了世界上所知尾巴相對最長(由69塊脊椎骨組成)、脊椎骨總數最多(121塊)的腫肋龍類。

  他介紹說,二疊紀末(約2.52億(yi) 年前)生物大絕滅之後,海洋生態係統在三疊紀發生重大變革,爬行動物在海洋環境中輻射演化,形成以魚龍類、海龍類和鰭龍類等為(wei) 代表的海生爬行動物支係,其中鰭龍類就包括楯齒龍類、腫肋龍類、幻龍類和蛇頸龍類。早在1854年,腫肋龍類化石就發現於(yu) 歐洲阿爾卑斯中三疊世海相地層。這些歐洲腫肋龍類共分為(wei) 五屬,都歸入腫肋龍科。

  中國最早發現並命名的海生爬行動物就屬於(yu) 腫肋龍類,由原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誌1957年在貴州省發現,中科院古脊椎所楊鍾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為(wei) “胡氏貴州龍”。

  論文共同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趙麗(li) 君研究館員說,這次新發現的長尾紅河龍比胡氏貴州龍的年代要早400萬(wan) 年,並與(yu) 歐洲的腫肋龍科更為(wei) 接近,因此成為(wei) 中國腫肋龍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論文共同作者、貴州大學博士生廖浚伶說,華南三疊係海相地層分布廣泛,保存有數量多、門類豐(feng) 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為(wei) 研究當時海洋生態係統的構成、食物網和營養(yang) 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她認為(wei) ,長尾紅河龍與(yu) 中國此前發現的腫肋龍類烏(wu) 蒙龍和黔西龍相似,但前者的牙齒外表麵比較光滑、齒冠沒有明顯的膨大,與(yu) 後兩(liang) 者顯著不同,這可能反映了它們(men) 之間的食性差異。

  徐光輝稱,研究團隊對中國雲(yun) 貴地區三疊紀海相地層已持續進行十多年研究,長尾紅河龍化石發現時曾和有關(guan) 專(zhuan) 家交流,當時被告之是一種烏(wu) 蒙龍化石,他對此持懷疑態度,決(jue) 定率領團隊對長尾紅河龍化石深入開展細致研究,以揭示化石潛在的分類學和生物地理演化意義(yi) 。

  他們(men) 研究發現,長尾紅河龍代表了烏(wu) 蒙龍和黔西龍之間的過渡類型,為(wei) 解決(jue) 腫肋龍類的內(nei) 部係統發育關(guan) 係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從(cong) 長尾紅河龍長長的軀幹和較纖細的前、後肢可以判斷,紅河龍在淺海環境中主要采用側(ce) 向波動前進,而它超長的尾部可以進一步提高側(ce) 向波動的效率。“通俗地說,長尾紅河龍的長尾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就是讓它在海水中遊得更快、遊得更穩。”徐光輝表示。(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