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最快的快遞小哥”跑在抗疫一線

發布時間:2022-05-10 10:5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最快的快遞小哥”跑在抗疫一線

  透過防護麵罩上的霧氣,欒玉帥看到的是一座極為(wei) 安靜的城,無論他把電動車騎得快一點或慢一點,來自客戶的電話響個(ge) 不停,像在冬眠的街道也不會(hui) 被吵醒,隻有默佇(zhu) 的東(dong) 方明珠塔和樹梢的新芽在提醒他,這是中國最繁華的都市,它正在經曆一個(ge) 特殊的春天。

  “和想象中車水馬龍的‘魔都’完全不一樣。”欒玉帥曾因以1小時10分31秒的成績拿到北京半程馬拉鬆“非職業(ye) 選手第一名”,成為(wei) 熱搜上“跑得最快的快遞小哥”,他想過用腳步丈量十裏洋場,無奈兩(liang) 次報名上海馬拉鬆都沒中簽。不料和這座城市的照麵竟在它最脆弱的時刻,作為(wei) 北京京東(dong) 物流配送人員,欒玉帥是馳援上海抗擊疫情團隊中的一員。

  抵達上海的那天是4月18日,正好是周一,但這個(ge) 擁有近2500萬(wan) 人口、500萬(wan) 輛機動車的城市,人群和早晚高峰卻同時缺席了,交警堅守在“被掏空”的街道,指揮著偶爾路過的貨車。作為(wei) 少數能在馬路上行進的人,欒玉帥最先得熟悉的是徐匯區,可疫情在不斷變化,剛“補完課”,他們(men) 又得奔赴閔行區,早上6點出發,騎著電動車穿城20公裏,“中間得換次電才能到”。

  7年的工作經驗,早已讓欒玉帥擁有了迅速熟悉街道的能力,反倒是兩(liang) 輪電動車添了麻煩。沒了貨兜,效率低下,遇到微波爐、尿不濕這樣的“大件”,堆到個(ge) 位數就是極限,有時送一單也得來回跑,不過相對應的,剛開始送貨量也有限。

  盡管隻有21天的交集,但最先感受到上海疫情防控形勢變化的那部分人中就有欒玉帥。進入5月,送貨量漲得很快,“是剛來上海時的不知道多少倍”,一天三四百件的工作量讓他想起每年“618”人們(men) 購物狂歡後他們(men) 麵臨(lin) 的大考。貨量大時,公司臨(lin) 時加派了小麵包車,欒玉樹發現街上零星出現了私家車,小區門口除了原有的帳篷和“大白”,偶爾也有居民稀稀拉拉的身影。溫度也越來越高,在防護服裏被悶了一身汗的欒玉帥不時會(hui) 想起在跑道上汗流浹背的感覺,“還是跑20公裏來得痛快”。

  37歲的欒玉帥“從(cong) 小就跑慣了”,他的家鄉(xiang) 在吉林通化的一個(ge) 村莊裏,附近群山環繞,學校離家有4公裏,他都是跑著上學,因此,當他放棄了養(yang) 雞、當廚師、開饅頭店等營生跟隨母親(qin) 到北京打工時,“跑”在路上的快遞員成了首選。他常用“運動會(hui) 10項比賽能拿8個(ge) 冠軍(jun) ”證明兒(er) 時的運動天賦,為(wei) 自己沒機會(hui) 走專(zhuan) 業(ye) 體(ti) 育路而遺憾,可未承想,體(ti) 育沒有改變少年的命運,反而在他人近中年時投來橄欖枝。

  2017年,公司成為(wei) 北京馬拉鬆比賽的合作夥(huo) 伴,他因為(wei) “送貨速度快”得到參賽名額。“我上網一查,馬拉鬆居然要跑40多公裏。”欒玉帥坦言,他當下決(jue) 定拒絕,“我擔心跑這麽(me) 長的距離,撐不下來給公司丟(diu) 人,另外萬(wan) 一受傷(shang) 就沒法兒(er) 繼續上班掙錢了。”眾(zhong) 人勸說下,他“大著膽子”發了條“備戰北馬”的朋友圈。一對熱衷跑馬的夫婦是他的客戶,看見朋友圈後主動搭話:“你會(hui) 跑馬拉鬆嗎?”他們(men) 成了欒玉樹的啟蒙教練。

  如何計算配速、如何補水、“實在跑不動就走一走緩緩”,欒玉樹帶著資深跑者的經驗走上賽道,起點在天安門廣場,幾萬(wan) 人大合唱,“這種感覺太棒了”。4小時23分43秒後,他“謹慎”地跑完第一個(ge) 馬拉鬆,“我比幾個(ge) 完賽的同事早到終點一個(ge) 多小時。”成就感讓他喜歡上了這項極限運動。

  此前的成就感和業(ye) 務有關(guan) 。欒玉帥派送的第一個(ge) 件在北京交通大學家屬區,這個(ge) 地址位於(yu) 海澱區,高校和互聯網企業(ye) 紮堆,客戶對物流時效要求很高。初來乍到,卸貨、碼貨、派送整個(ge) 流程都慢別人一拍,“人家老早下班了,一天能送150單,我送70單都得忙到晚上九十點。”欒玉帥想過,“這玩意兒(er) 適不適合我?”他觀察過同行,最終發現,“肯幹”是超越年齡、性別、背景的唯一“捷徑”。

  “打小眼裏容不下活兒(er) 。”欒玉帥省下吃早飯的時間,一車貨拉出去,“一口氣送完了再踏實吃”,在路上“能跑的絕對不走”,若樓層不算高,他便用爬樓代替等電梯,慢慢地,他跑出了數據也跑出了口碑,當同事們(men) 每天配送量為(wei) 一百三四十單,他能送到一百七八十單,大促期間二三百單也不在話下,一位客戶的“玩笑話”給過他鼓勵:“你在樓下按完門禁我就能開門,有的小哥,我得抽根煙再開門。”

  為(wei) 了追求“滿滿一車貨拉出去,‘刷’一下就送完”的感覺,欒玉帥把自己變成一根秒針,期待靠自己的腳步,把生活的時鍾調快哪怕一秒。早晨5點半起床,6點開始工作,中午略作休整,困了就在快遞車裏躺著休息一會(hui) 兒(er) ,一直忙到晚上七八點休息,周而複始,直到他跑完第一次馬拉鬆,“我要成為(wei) 跑者。”工作結束,欒玉帥會(hui) 換上跑鞋再跑10公裏。

  “累成熊樣兒(er) 還跑?”欒玉帥成了同行眼裏的“傻麅子”,可偷偷訓練也不能長久,啟蒙教練建議他平時派件時可以在腿上綁著沙袋爬樓,也能達到訓練肌肉力量的效果。加起來約5公斤的沙袋改變了他跑步的能力,也改變了工作的心態,“以前爬樓,多少覺得辛苦,但現在我就當成訓練機會(hui) ,每爬一層就覺得能力增強了很多。”

  再上賽道,欒玉帥的跑馬成績大幅提高,“獎勵”隨之而來,他得以加入知名跑團參與(yu) 訓練;借助20多場路跑賽事,他踏訪了國內(nei) 很多城市;2019年,因“跑出了點兒(er) 名堂”還上了報紙,而恰是這次曝光讓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職業(ye) 。

  “這把年紀了還送快遞,會(hui) 不會(hui) 顯得沒出息?”他坦言,工作頭兩(liang) 年,被人問及職業(ye) 他總是用“打工人”囫圇帶過,但當自己的經曆成為(wei) 報紙上的鉛字,自己的故事被體(ti) 校的老師用來勉勵小運動員,加上公司在2019年馳援武漢疫情的舉(ju) 動也讓他更有底氣,他解開了心結,“就是那句話‘勞動最光榮’。”

  今年2月2日,當他以北京冬奧火炬手的身份參與(yu) 火炬接力時,他字句清晰:“我隻是萬(wan) 千快遞小哥中的一員,這不是我的榮譽,而是我所代表的快遞物流工作者共同獲得的榮譽。”

  馳援上海的機會(hui) 來得很突然。出發前一天,欒玉帥剛跑完一個(ge) 全馬,身體(ti) 還沒來得及放鬆,精神先緊張起來,“一看消息,我的申請通過了,第二天車票都買(mai) 了,我還沒做核酸。”他著急忙慌地完成了出發前的準備,平時綁腿的沙袋已經來不及取,他便抓了雙跑鞋往堆滿防疫物資和食物的箱子裏塞,可惜20多天過去,這雙跑鞋還沒機會(hui) 踩上上海的街道。

  “這兩(liang) 年很多賽事都取消了,跑友都憋壞了,希望疫情早點兒(er) 結束,我還想爭(zheng) 取參加巴黎奧運會(hui) 大眾(zhong) 組的馬拉鬆呢。”但“奧運夢想”之前,欒玉帥想先跑跑上海繁華的街道,“以前和上馬沒緣,所以我現在要為(wei) 上海多付出一點,萬(wan) 一付出有回報,下次我就中簽了呢。”

  本報北京5月9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