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公路養護管理發展綱要》印發 發揮公路資產最大功用
目前,我國公路總裏程已達528萬(wan) 公裏,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wei) 骨架、普通幹線為(wei) 脈絡、農(nong) 村公路為(wei) 基礎的全國公路網,在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公路交通是覆蓋範圍最廣、服務人口最多、使用最廣泛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副局長周榮峰表示,維護好這些規模龐大的公路資產(chan) ,發揮其最大功用,需要進一步加強公路養(yang) 護管理工作。為(wei) 此,交通運輸部近期印發了《“十四五”公路養(yang) 護管理發展綱要》,明確了“十四五”公路養(yang) 護管理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周榮峰介紹,近年來,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公路養(yang) 護管理單位不斷加強公路養(yang) 護管理工作,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全國累計投入養(yang) 護資金1.29萬(wan) 億(yi) 元,實施預防養(yang) 護135.6萬(wan) 公裏、修複養(yang) 護165.2萬(wan) 公裏,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16萬(wan) 公裏,改造危橋5.8萬(wan) 座,基本完成鄉(xiang) 道及以上行政等級公路安全隱患治理。目前,全國公路網總體(ti) 技術狀況優(you) 良,高速公路優(you) 等路率達到91.5%,普通國省幹線優(you) 良路率達到84%。
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hui)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有更高質量、更加可靠的交通做保障。
周榮峰表示,綱要圍繞提升公路基礎設施韌性、維護路網良好技術狀況、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推動公路數字化轉型、提高公路運行服務水平等方麵提出了一係列要求。比如,強化公路危舊橋梁(隧道)改造、強化養(yang) 護工程設計、大力推進廢舊路麵材料等再生利用、研製推廣基於(yu) 人工智能的自動化巡查、持續加強聯網收費係統優(you) 化升級等。
為(wei) 實現這些目標,綱要強化了幾方麵的措施,尤其強調要在“技”與(yu) “錢”上加力。
一方麵,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持續開展公路使用性能分析研究,強化實踐總結和理論提升,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公路養(yang) 護理論體(ti) 係。發揮科技創新平台作用,強化關(guan) 鍵技術攻堅,研發公路橋隧和交安設施自動化快速檢測裝備、無人化養(yang) 護施工裝備,推動養(yang) 護技術進步。
另一方麵,要加強資金保障。落實中央與(yu) 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工作要求,推動各地履行公路領域支出責任。落實用好“以獎代補”資金政策,研究進一步拓寬養(yang) 護資金來源渠道,建立養(yang) 護管理資金投入增長機製。提前開展養(yang) 護資金儲(chu) 備政策研究,保證養(yang) 護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2017年以來,農(nong) 村公路總裏程由396萬(wan) 公裏提升至446.6萬(wan) 公裏,等級公路比例由88.9%提升至95.6%,優(you) 良中等路率由80.4%提升至87.4%,農(nong) 村公路成為(wei) 農(nong) 村地區擺脫貧困、實現小康、走向富裕的重要載體(ti) 。
但農(nong) 村公路覆蓋廣、等級低,維護難度大。為(wei) 此,在農(nong) 村公路管養(yang) 體(ti) 製中,交通運輸部門推進落實縣、鄉(xiang) 、村三級“路長製”。周榮峰介紹,截至目前,31個(ge) 省份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均在省級層麵製定了落實“路長製”的政策措施,全國農(nong) 村公路“路長製”縣級覆蓋率達89.26%。全國共有農(nong) 村公路路長57.6萬(wan) 人,其中縣級路長1.8萬(wan) 人、鄉(xiang) 級路長7.1萬(wan) 人、村級路長48.7萬(wan) 人,有效保障了農(nong) 村公路的管理維護。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對公路保障與(yu) 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國已有3102個(ge) 高速公路服務區建設了充換電基礎設施,共建成充電樁約13374個(ge) 。但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西部及東(dong) 北地區覆蓋率相對較低。
周榮峰表示,今年交通運輸部將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固定充電設施為(wei) 主體(ti) ,移動充電設施為(wei) 補充”的公路沿線充電設施網絡,提高公路的保障能力和綠色化水平。近期,交通運輸部已會(hui) 同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研究起草了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目前,行動方案正在征求各地意見。(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