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科技溫度 幫扶“銀發族”走出數字生活困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今年的主題設定為(wei) “麵向老年人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數字技術”。
5月17日是國際電信聯盟成立日,每年以一個(ge) 主題的方式回應社會(hui) 發展重要趨勢和行業(ye) 應對,全世界各成員國均在這一天開展紀念活動。從(cong) 1969年開始,國際電信聯盟還將這一天定為(wei) 世界電信日,後更名為(wei)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shu) 長趙厚麟表示,公平使用數字技術不僅(jin) 是一種道德責任,更對全球繁榮和可持續發展至關(guan) 重要。全球逾10億(yi) 6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成為(wei) 今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慶祝活動的焦點。
數字社會(hui) 必定始終以人為(wei) 中心,但全球仍有近30億(yi) 人,尤其是大部分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或尚未“聯接”起來,或陷入難以適應數字生活的困境。
生命的腳步終將放緩,而科技的發展卻日新月異,用技術關(guan) 懷“銀發族”已是信息通信行業(ye) 的重要任務,能為(wei) 他們(men) 做些什麽(me) ?今天,全行業(ye) 交答卷。
適老助老數字服務深化升級
為(wei) 推動老年人能用、會(hui) 用、願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2021年,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啟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zhuan) 項行動,傳(chuan) 統服務方式與(yu) 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組織全行業(ye) 為(wei) 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雲(yun) 明介紹,目前,已有375家老年人常用網站、App推出適老助老功能。
我國各級適老化和信息無障礙改造成效顯著,在場景上,貼近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常用的電信服務、出行、購物等應用需求;在流程上,實現了“一鍵訂票”“一鍵叫車”等簡易操作;在功能上,內(nei) 容朗讀、語音播報、人工直聯“一對一”熱線等暖心服務日漸豐(feng) 富。
趙厚麟說:“老年人群體(ti) 正在日益龐大,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能取得如此大的社會(hui) 和經濟成就,這一群體(ti) 實在是功不可沒,他們(men) 理應得到我們(men) 的關(guan) 心和幫助。”
“數字化”遇到“老齡化”,讓“銀發族”共享“數字時代”紅利,電信服務首當其衝(chong) 。目前,僅(jin) 中國移動就有超過1.8萬(wan) 個(ge) 營業(ye) 廳設立愛心通道,為(wei) 老年客戶提供優(you) 先服務,超過1.5萬(wan) 個(ge) 營業(ye) 廳為(wei) 老年客戶提供廳店下單、配送到家服務,超過1.8萬(wan) 個(ge) 網格為(wei) 行動不便的老年客戶提供上門服務。
在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hui) 日這一天,我國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宣布再次為(wei) “銀發族”升級服務,中國電信推出六大服務舉(ju) 措,中國移動推出“心級服務銀色守護計劃”,中國聯通升級“銀齡專(zhuan) 享”服務計劃。
全社會(hui) 伸出幫扶之手
共享數字紅利不落一人,已經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所麵臨(lin) 的“必答題”,但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理事長鄔賀銓所言,信息技術的適老化是一個(ge) 長期的社會(hui) 化係統工程。
中國老齡協會(hui) 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總工程師李強說:“中國是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政府也最關(guan) 心老齡群體(ti) ,能夠動員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到為(wei) 老年人服務的事業(ye) 中,能夠推動信息技術運用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麵麵,能夠盡快解決(jue) 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問題。”
如今,海量青年誌願者已走入社區,成為(wei) “銀發族”數字生活關(guan) 鍵幫扶力量。
夕陽再晨公益組織發起人、北京郵電大學青年教師張佳鑫說:“我們(men) 帶領大學生們(men) ,以高校覆蓋社區、青春陪伴夕陽的方式,手把手、一幫一地幫助老人更好地融入信息化社會(hui) 。”
迄今為(wei) 止,夕陽再晨公益組織累計帶動100所高校開展了12350多場的誌願服務活動,累計誌願服務時長達到410多萬(wan) 個(ge) 小時,服務社區老人超百萬(wan) 人。
麵對快速發展的新技術和數字生活方式,老年人群體(ti) 也在努力學習(xi) 和適應,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指出了這一重要趨勢,他表示:“很多老年人積極學習(xi) 新技術,甚至參與(yu) 到新技術的開發中,而不再是新技術的被動應用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