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多地試水碳匯交易 成為撬動綠色經濟的新支點
中新網湖州5月25日電(胡豐(feng) 盛)2021年12月,浙江首個(ge) 縣級竹林碳匯收儲(chu) 交易平台在浙江安吉上線;2021年12月22日,麗(li) 水市森林碳匯管理局掛牌成立;2022年4月28日,浙江首筆濕地碳匯交易落地德清……“雙碳”背景下,東(dong) 部發達省份浙江有關(guan) “碳匯”的動作頻頻出圈,引發社會(hui) 不少關(guan) 注。
“碳匯”一時之間也成為(wei) 地方政府官員口中耳熟能詳的“熱詞”。
那麽(me) ,“碳匯”市場交易的推廣,對於(yu) 上下遊生態產(chan) 品的價(jia) 值轉化、對於(yu) 自然環境與(yu)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於(yu) 地方經濟的低碳轉型將起到何種推動作用?近日,記者赴浙江各地進行了采訪。
1萬(wan) 噸首筆濕地碳匯交易的達成
4月28日,浙江德清“兩(liang) 山銀行”與(yu) 下渚湖街道簽下首筆濕地碳匯收儲(chu) 合約,以每噸58.83元的價(jia) 格購買(mai) 下渚湖濕地一萬(wan) 噸碳匯量。同時,“兩(liang) 山銀行”又向該縣德清農(nong) 商銀行、湖州銀行德清支行、正大青春寶等9家單位分別出售碳匯量。
這意味著浙江首筆濕地碳匯交易的達成。與(yu) 工業(ye) 減排相比,濕地固碳具有投資少、效益大等優(you) 點,備受關(guan) 注。
下渚湖總麵積達36.5平方公裏,其中水域麵積3.4平方公裏。原生態美景的背後,蘊藏著巨大的碳匯能力,據當地測算,下渚湖濕地的年固碳能力可達1.7萬(wan) 噸左右。下渚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沈全播說,碳匯交易的獲益資金可用於(yu) 濕地綠化“擴麵”“水下森林”生態修複等工作,反哺濕地管護生態建設,可謂一舉(ju) 多得。
發生在下渚湖的濕地碳匯隻是浙江嚐試探索的碳交易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該省已經開展碳匯、用能權、生態產(chan) 品等市場交易機製創新探索:例如在衢州創新設立碳賬戶,在湖州安吉進行了國內(nei) 首筆竹林碳匯,在麗(li) 水設立首個(ge) 森林碳匯管理局開展碳匯等等。浙江省發改委主任孟剛此前表示,浙江作為(we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承擔著為(wei) 全國探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使命。碳匯,就是其中一個(ge) 著力點。
自由碳匯交易市場雙碳背景下的時代命題
“十四五”時期,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wei) 重點,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實現減汙與(yu) 降碳、改善環境質量與(yu) 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協同,成為(wei) 各地政策關(guan) 注的著力點。
“碳匯交易,是一個(ge) 比較好的切入點。山是那片山,森林是那片森林,但我們(men) 從(cong) 碳的角度重新認識這片森林,意義(yi) 就不一樣了。”在浙江工業(ye) 大學“兩(liang) 山轉化”和綠色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李軍(jun) 看來,在“雙碳”目標下,碳匯雖屢屢被提及,但如何開發利用仍是一個(ge) 新課題——隻有把碳匯變成“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持續”的產(chan) 品,參與(yu) 到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中,其作用才能真正發揮。
這一觀點也與(yu) 德清縣兩(liang) 山銀行副總經理沈駿鈺的看法相印證。沈駿鈺說,在濕地碳匯交易中,企業(ye) 是排碳方,屬於(yu) 買(mai) 方;濕地是固碳方,屬於(yu) 賣方;而“兩(liang) 山銀行”則是充當了一個(ge) 交易平台的作用。在他看來,“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德清,自然山水生態是其最大的優(you) 勢,如何把“重要”的森林、濕地碳匯資源挖掘出來,便是“兩(liang) 山銀行”的當務之急。
不過,沈駿鈺也有憂慮。目前購買(mai) 碳匯的組織者多為(wei) 政府部門,且次數不多。“有人買(mai) ,它值錢,沒人買(mai) ,還是那片普通的樹林或者濕地。”
“目前的碳匯交易多為(wei) 區域內(nei) 部、點對點的案例,沒有建立起對應的區域大市場。”李軍(jun) 的見解一語中的。在他看來,這兩(liang) 年,盡管上海已經建立碳交易市場、全國各地關(guan) 於(yu) 碳匯的交易也很熱鬧,但無論是購入方、購入地還是碳匯的價(jia) 格製定,都帶有政府色彩,處於(yu) 改革探索階段,而非真正意義(yi) 上的市場行為(wei) 。
以碳匯支點撬動區域經濟轉型
未來的碳匯交易探索將會(hui) 走向何方?如何去探索建立一個(ge) 跨區域的碳匯交易平台,讓政府、企業(ye) 、個(ge) 人,都可以在上麵自由交易?如何去培育碳匯市場的交易主體(ti) ?這些,在李軍(jun) 看來,都是一個(ge) 複雜係統性工程。“無形的森林碳匯、濕地碳匯如何開發測算?如何製定一個(ge) 統一的碳匯測量標準?等等這些,都需要逐步去探索,另外,既然要讓森林持續不斷產(chan) 生碳匯,就意味著也要對林地進行管理培育、進行後端管理……”
濕地碳匯的交易通道雖已打開,德清縣生態文明辦相關(guan) 負責人也坦承,等待他們(men) 的,將會(hui) 是一個(ge) 接一個(ge) 的挑戰——碳匯的交易主體(ti) 不夠活躍,相關(guan) 法律建設不足,交易製度亟待完善等等。
對此,德清縣金融辦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楊曉瀏的解法是,“把市場交給市場。”
他說,碳匯交易是一個(ge) 政策性市場,因此需要政府製定相關(guan) 政策,在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製的前提下,推動區域內(nei) 企業(ye) 進入市場。
“這也是德清對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有益探索。”楊曉瀏說,市場活躍了,對產(chan) 品的要求隨之而高。就拿下渚湖濕地來說,對濕地碳匯的培育關(guan) 注度就會(hui) 提升。
浙江是最早進行林權改革的省份,農(nong) 民是林地的實際經營主體(ti) 。可在碳匯開發過程中,也麵臨(lin) 一個(ge) 實際問題:運營主體(ti) 數量大而分散,如何把分散在農(nong) 民手中的碳匯集中起來開發,並且調動他們(men) 的固碳積極性,也是一個(ge) 值得思考的問題。德清的解法是,“碳匯指標”可以低息貸款,換算成“生態綠幣”,直接充進個(ge) 人的數字平台賬戶,換取日常生活用品。
“碳匯交易不是目的,隻是一個(ge) 撬動杠杆的支點,最終的目的,是企業(ye) 社會(hui) 減碳、森林濕地的碳匯量增加,實現經濟社會(hui) 的綠色轉型。”李軍(jun) 如是總結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