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出糧油——安徽推進“機械強農”一線觀察
新華社合肥5月27日電 題:“十八般武藝”出糧油——安徽推進“機械強農(nong) ”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水金辰、薑剛、曹力
5月25日臨(lin) 近晌午,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小甸鎮賈莊村,4台收割機在油菜田裏快速推進。隨著齒輪轉動,一株株油菜被收割機吞入“嘴”裏。不足半小時,烏(wu) 黑的油菜籽經輸糧管裝入運輸車,轉運至曬場集中晾曬。
“今年我們(men) 種了1050畝(mu) 油菜,用上了‘新’收割機,不到3天就收了三分之二。”賈莊村村委會(hui) 委員韓磊告訴記者,今年賈莊村改進了油菜收割機械,比傳(chuan) 統機械收割減損50%左右。
“三夏”時節,記者在安徽省多地采訪時注意到,田間很少見到種糧農(nong) 民俯背佝腰的身影,收割機機手、運輸車司機和全程保障收割的機修人員組成了麥收“三劍客”。機械化收割,成為(wei) 安徽夏收“新常態”。
“機械強農(nong) ”是安徽省今年重點推進的一項行動。安徽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今年安徽計劃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wan) 台,目標機收率穩定在99%左右,10天左右基本完成夏糧搶收工作。
看著眼前的收割場景,賈莊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韓子科說:“以前‘三夏’時節,農(nong) 村孩子有一周左右的農(nong) 忙假,越是烈日當頭,田間越是忙碌。這樣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如今,農(nong) 民種田省時省力,在夏季糧油作物播種、管護、收割等環節,各類機械盡顯“十八般武藝”,糧油生產(chan) 能力得到提升。
在一些地方,小麥複式播種機近年來被派上“大用場”。旋耕、滅茬、施肥、播種、鎮壓、開溝等工序一次性完成,播種效率大大提高。壽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二級研究員戚士章說:“以往小麥生產(chan) 三分種七分管,現在是七分種三分管。”
蚌埠市懷遠縣種糧大戶尚躍如今“玩起”無人機已經遊刃有餘(yu) 。植保、施肥、噴灑農(nong) 藥,無人機已成為(wei) 尚躍進行田間管理的“重要武器”。“上個(ge) 月防治小麥赤黴病,我上了4台無人機,8個(ge) 小時噴完一遍農(nong) 藥。”望著成片的金色麥田,尚躍表示,全程機械化讓他的種糧信心更足了。
在皖北地區,有的地方還興(xing) 起“無人農(nong) 場”。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xiang) “無人農(nong) 場”負責人焦魁說,以前人工施肥,一個(ge) 人一天隻能施五六畝(mu) 地,如今動動手指,啟動3套水肥一體(ti) 化自動灌溉係統,一天內(nei) 施肥澆水150畝(mu) 地不在話下。
長江沿線,一些市縣已基本完成小麥收割。在銅陵市,收割機留下的麥秸正成為(wei) 秸稈打捆機的“美食”。摟草、打捆,它們(men) 最終“走進”各鄉(xiang) 鎮秸稈標準化收儲(chu) 中心。據銅陵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業(ye) 環保站站長袁堅介紹,這些秸稈將作為(wei) 食用菌基料、肥料、動物飼料、工業(ye) 原料等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去年,銅陵市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率超過93%。
高速公路上,一輛輛載著收割機的農(nong) 用車正從(cong) 南向北疾馳。手握“跨區作業(ye) 證”的機手們(men) 追逐豐(feng) 收的腳步未曾停歇。截至5月26日17時,安徽省已收獲小麥378.2萬(wan) 畝(mu) ,從(cong) 長江沿岸到黃淮平原,安徽糧油作物正“顆粒歸倉(ca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