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夏季艾灸正當時 祛濕抗病補陽氣

發布時間:2022-06-08 15:03:00來源: 北京日報

  郭靜

  在《傷(shang) 寒論》中,有這樣一段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nei) 微”。因此,古人從(cong) 農(nong) 曆五月就開始驅毒避邪,療疾養(yang) 生。在眾(zhong) 多祛毒風俗中,掛艾草一直傳(chuan) 承到現在。艾草在古代一直是藥用植物,中醫在此基礎上研究出艾灸。正確的艾灸應該如何做?有什麽(me) 注意事項?

  艾灸有冬病夏治之效

  艾草入藥,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治療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還可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寒濕痹痛、胃脘痛、腹痛等。現代研究證明,艾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且能平喘、鎮咳及祛痰,因而能治慢性支氣管炎與(yu) 哮喘。

  由於(yu) 艾草氣味芳香,性溫熱,具純陽之性,再加上容易燃燒,火力溫和,故為(wei) 灸法的主要原料。作為(wei) 艾草的常用方法,艾灸主要有3種功效。

  溫經散寒:治療寒凝血瘀、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關(guan) 節疼痛、痛經、月經不調、胃脘痛、腹痛、泄瀉等。

  扶陽固脫:臨(lin) 床上可見中氣不足或是中氣下陷導致的遺尿、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

  防病保健:調動機體(ti) 的正氣使人精力充沛。根據冬病夏治的理論,對於(yu) 一些冬季容易犯的疾病,像關(guan) 節疼痛、胃痛、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可以在夏季進行艾灸。

  此外,民間有艾草泡腳的方子,注意泡腳時間以15-30分鍾為(wei) 宜,每2-3天泡一次即可,過多可能會(hui) 引起頭暈不適。低血壓者、糖尿病患者不宜泡腳。

  穴位施灸不超過一刻鍾為(wei) 宜

  艾灸不能包治百病。盲目艾灸,不僅(jin) 不能起到治療和預防效果,甚至有可能加重病情。所以,我們(men) 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個(ge) 人體(ti) 質、病情製定合適的艾灸方法,包括穴位、艾灸時間、頻次、艾灸部位的順序等,還要避免燙傷(shang) 。

  為(wei) 了避免暗耗氣血、傷(shang) 陰助火,艾灸建議自上而下: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陽經後陰經,從(cong) 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艾炷先小後大,壯數先少後多。如果是艾炷灸,每個(ge) 穴位艾灸10-15分鍾,可根據體(ti) 質和病情適當調整;如果是艾條灸,距離一般在2-3厘米,以施灸部位有溫熱感但又不引起灼痛為(wei) 度。

  一般而言,上午人體(ti) 陽氣升發,此時段進行艾灸屬於(yu) 順勢而為(wei) ,特別適合陽虛、氣虛體(ti) 質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溫、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人群。

  艾灸的療法也有一定限製。就使用人群而言,嬰幼兒(er) 、昏迷者、有感覺障礙者,以及腫瘤晚期、糖尿病、結核病、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不宜艾灸;就艾灸部位而言,皮膚有潰瘍處、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艾灸;就使用時的身體(ti) 狀況而言,過饑、過飽、過勞、酒醉等不宜艾灸。

  艾灸後,一些人會(hui) 出現疲憊、頭暈、乏力、耳鳴等症狀, 需要進行適當休息,避免受風。因在艾灸過程中會(hui) 出現不同程度的流汗,建議事後適量飲溫熱水,水溫以60℃為(wei) 宜,可促進排尿,幫助機體(ti) 新陳代謝。

  (作者:北京中醫醫院針灸/康複/神經內(nei) 科主任醫師)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