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可考公務員,以公平打開職教廣闊未來
高職生可考公務員,以公平打開職教廣闊未來
■ 社論
更多大門對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敞開,職業(ye) 教育的價(jia) 值才能最大限度釋放。
高等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可以考公務員了。6月6日,北京市發布《關(guan) 於(yu) 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到要把北京市高等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納入公務員招考範圍,並在公務員招考和企事業(ye) 單位招聘中因崗設職,鼓勵公平競爭(zheng) 。消息一出,引發廣泛關(guan) 注。
從(cong) 職業(ye) 教育層麵看,北京此舉(ju) 有利於(yu) 打破職業(ye) 教育就業(ye) 歧視,為(wei) 人才提供公平競爭(zheng) 環境。從(cong) 更高維度而言,這也是首都為(wei) 未來厚植人才沃土,蓄積發展動能。
從(cong) 《方案》內(nei) 容看,從(cong) 職業(ye) 教育綜合改革到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分類發展,從(cong) 優(you) 化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結構到打通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jia) ,十條具體(ti) 舉(ju) 措頗具針對性。其中,高職畢業(ye) 生可考公務員,於(yu) “體(ti) 製內(nei) ”而言,拓寬了選才渠道,契合北京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對不同類型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於(yu) 廣大高職畢業(ye) 生而言,不僅(jin) 多了個(ge) 就業(ye) “門路”,更體(ti) 現為(wei) 一種對其身份的認同。
事實上,近年來,中高職學校的畢業(ye) 生已與(yu) 高校應屆畢業(ye) 生數量相當。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以2021年為(wei) 例,高職學校招生557萬(wan) 人,中職學校(不含技工學校)招生489萬(wan) 人,加起來也有千萬(wan) 餘(yu) 技能技術人才。
但與(yu) 普通高校畢業(ye) 生相比,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選擇麵相對狹窄。需求端就業(ye) 市場的唯名校、唯學曆的用人導向,無疑極大影響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的求職積極性,甚至影響到職業(ye) 教育的長遠發展。
北京此次《方案》的出台,釋放出一種信號,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不是隻能進入企業(ye) 、工廠,憑借自身過硬的技術,既能到清華大學任教,也能在公務員崗位上有所作為(wei) 。這對於(yu) 職業(ye) 教育,並非要落入學而優(you) 則仕的窠臼,而是敞開更多大門,讓其本身的價(jia) 值最大限度釋放。
而置於(yu) 首都功能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考量,提升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匹配度,從(cong) 而達到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北京產(chan) 業(ye) 需求同頻共振,無疑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布局。
比如《方案》提出,優(you) 先發展智能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chan) 業(ye) 需要的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加快建設養(yang) 老服務、學前教育、護理和托育等人才緊缺專(zhuan) 業(ye) ,撤並淘汰供給過剩、就業(ye) 率低、不符合首都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的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這是為(wei) 未來首都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畫像,也是在蓄積更多高素質人才資源。
與(yu) 此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離不開職業(ye) 教育的耦合聯動,《方案》加大了“人才共享”步伐,明確提出,人才緊缺專(zhuan) 業(ye) 可麵向京外地區,特別是津冀地區適當擴大招生計劃,切實增強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能力。
這無疑將在更大範圍內(nei) ,為(wei) 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為(wei) 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人才共享”也能更好為(wei) 北京“四個(ge) 中心”功能建設,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xing) 。在我國產(chan) 業(ye) 高質量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就業(ye) 前景必然更廣闊。北京於(yu) 此大趨勢之下,因勢而謀,提前開路布局。而促進職業(ye) 教育良性發展,根據城市發展方向和相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人才需求情況,為(wei) 職業(ye) 教育及更多技能型人才開拓更大發展空間,理應成為(wei) 各界共識,如此才能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