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老區窮山溝逆襲成“詩與遠方”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廣西老區窮山溝逆襲成“詩與(yu) 遠方”
中新網廣西淩雲(yun) 6月12日電 題:廣西老區窮山溝逆襲成“詩與(yu) 遠方”
記者 黃豔梅 楊誌雄
泛舟於(yu) 廣西百色市淩雲(yun) 縣的浩坤湖上,碧波蕩漾,山色青蔥,島渚星羅,景色迷人。今年52歲的淩雲(yun) 縣伶站瑤族鄉(xiang) 浩坤村村民勞尚傳(chuan) 怎麽(me) 也想不到,過去村民眼中的“石山枯水”,竟成為(wei) 遊客爭(zheng) 相打卡的“詩與(yu) 遠方”。
勞尚傳(chuan) 所在的浩坤村,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曾是“十三五”時期深度貧困村。過去勞尚傳(chuan) 靠種玉米為(wei) 生,如今他在浩坤湖景區開遊船。“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每到周末及節假日,我每天要開船六七趟,一趟要花一個(ge) 多小時。”
淩雲(yun) 縣是革命老區,地處大石山區。浩坤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土”之稱,曾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溝。大山阻隔了這裏與(yu) 外界的聯係,村民外出的唯一通道是一個(ge) 形似“豬籠”、近乎垂直、高70餘(yu) 米的天然坑洞,村民稱之為(wei) “豬籠洞”。
“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我們(men) 不得不背井離鄉(xiang) 外出務工。”浩坤村村民韋立新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他自2001年開始在廣東(dong) 的電子廠、燈飾廠務工,一幹就是15年。
浩坤村的改變源於(yu) 通村隧道的建成通車,村民從(cong) 此告別外出爬行“豬籠洞”的曆史。之後,浩坤水庫開始修建,2008年建成並下閘蓄水發電,浩坤湖永久成湖。隨著交通條件持續改善,淩雲(yun) 縣決(jue) 定依托浩坤湖資源,走出一條深度貧困地區旅遊脫貧的路子。
2016年,韋立新以浩坤湖鄉(xiang) 村旅遊景區建設為(wei) 契機,在浩坤村三合屯辦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壯家民俗風情農(nong) 家樂(le) 。“我的民宿有住宿有飲食,遊客多時入住率都是爆滿的,一天收入有一千多元(人民幣,下同)。”韋立新說。
韋立新的民宿提供的食材都是自種自養(yang) 的蔬菜、土豬、土雞、土鴨,在自家種養(yang) 的基礎上,每年還需向村民購買(mai) 3萬(wan) 元左右的食材,以此帶動村民發展種養(yang) 業(ye) 。此外,他將客棧管理技術和鄉(xiang) 村旅遊知識傳(chuan) 授給其他鄉(xiang) 親(qin) ,帶動村裏發展了13家農(nong) 家客棧(民宿)。
中新網記者近日到訪浩坤村,隻見村道平整寬闊,青瓦白牆的小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藍天白雲(yun) 下的浩坤湖風光秀麗(li) ,水天一色,渾然天成,讓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經過打造,浩坤湖旅遊度假區沿湖棧道、騎行綠道、旅遊碼頭、風雨廊橋、觀景台亭等一應俱全,先後獲得國家濕地公園、國家4A級景區等稱號。依托資源租賃、門票分紅、景區就業(ye) 、資產(chan) 入股、企業(ye) 帶動、發展產(chan) 業(ye) “六個(ge) 一”旅遊扶貧模式,浩坤村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我們(men) 的日子有奔頭。”村民韋美柳在景區擺了一個(ge) 小攤,她說,每年元旦、國慶等節假日,她通過擺攤每天收入超過300元。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黨(dang) 委組織部派駐浩坤村第一書(shu) 記陳思東(dong) 介紹,浩坤湖景區建成後,村民通過景區門票收益分紅、開展旅遊經營、在景區務工等,人均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浩坤村的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到20萬(wan) 元。2021年,浩坤村被評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
昔日“窮山惡水”,如今“詩意田園”。浩坤村的美景成了村民的致富“錢景”。韋立新打算把自家民宿重新改造裝修,搭乘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快車,好好幹一場。(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