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傳統碑刻匠人的“孤獨人生”:千錘萬鑿中傳承手工技藝

發布時間:2022-06-15 10: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每一個(ge) 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wei) 億(yi) 萬(wan) 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ge) 奮鬥的你。讓我們(men) 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湖州6月14日電(施紫楠 吳建勳)碑刻,是書(shu) 法和雕刻藝術的結合,是用刻刀在堅硬的石頭上一刀刀刻出來的一項傳(chuan) 統技藝。中國的碑刻藝術有著長達上千年的曆史,而讓堅石變得服帖的,是碑刻師的匠心。

  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xing) 區東(dong) 林鎮青山集鎮上,有一位碑刻匠人章金桂,30餘(yu) 年來默默守護碑刻技藝,不僅(jin) 被評為(wei) 浙江省首屆優(you) 秀民間文藝人才,還有著“浙北第一刀”的美譽。

  然而一生碑刻無數,章金桂卻從(cong) 未留名,用一顆匠心默默守護和延續著傳(chuan) 統文化,“會(hui) 這項傳(chuan) 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它傳(chuan) 承下去。”

  在章金桂的工作台上,擺放著一塊長石碑。打磨好石麵,鋪上一層油紙,他俯下身用筆進行勾描,這是碑刻的第一步。為(wei) 了逼真還原每一個(ge) 字,他的每一道筆畫都格外細心,考驗的是刻工書(shu) 畫、文化的功底和耐心。

  章金桂在每一次碑刻之前都要反複研究,“這個(ge) 筆畫風化磨損掉了,這裏原本是連在一起的,刻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將其複原。”

  過程中遇到疑惑,章金桂就會(hui) 向博物館的專(zhuan) 家請教,反複求證。他說,“中國書(shu) 法得益於(yu) 碑刻技藝才世代相傳(chuan) ,我們(men) 複刻就要對曆史文化保持尊重。”

  勾描完成後,章金桂左手持刀,控製刀的走向,右手持錘,以錘打擊刀柄控製走刀的距離與(yu) 深淺,左右配合,遊刃有餘(yu) ,一筆一劃入石三分,字跡就在刀尖一點一點延展開來。

  如今,隨著機械化碑刻的興(xing) 起,像章金桂這樣純手工碑刻匠人越顯稀少,一天刻幾十個(ge) 字的速度,似乎已經不被這個(ge) 時代所接受。但章金桂卻始終認為(wei) ,手工雕刻才有靈魂。而一刀刀雕琢的過程,也充滿了外人難以承受的孤獨。

  今年66歲的章金桂,自幼家境貧寒。盡管沒上過多少學,但他自小就對傳(chuan) 統文字如癡如醉。如今,再難懂的一些隸書(shu) 、草書(shu) 、石鼓文,他幾乎都能識得。20世紀70年代,章金桂被江蘇蘇州碑廊裏的一塊塊名家碑刻所震撼,從(cong) 此與(yu) 碑刻結下不解之緣。

  “要想將碑帖的氣韻與(yu) 意境賦予石頭,不僅(jin) 需要深厚的書(shu) 畫功底,還要對刻刀的角度、雕刻工具十分講究,其斜度、坡度影響著線條的深淺及寬度。”作為(wei) 湖城碧浪印社的最初成員之一,章金桂不僅(jin) 精通篆刻,還寫(xie) 得一手好字。

  如今,章金桂還承接了湖州市博物館的一些碑文鐫刻任務。從(cong) 幾厘米的圖章到一米多的大字,他都能嫻熟駕馭。在錢業(ye) 會(hui) 館、妙西杼山、荻港等名勝古跡,也都能見到他的作品。

  在石碑上刻字非常辛苦,工作起來又髒,一般人吃不了這個(ge) 苦,章金桂卻堅持至今。他說,自己在碑刻中真正找到了樂(le) 趣和價(jia) 值。

  鄉(xiang) 村文化的振興(xing) ,讓章金桂的傳(chuan) 統碑刻技藝又有了用武之地。近日,吳興(xing) 區道場鄉(xiang) 菰城村的碑廊即將落成,陳列其中的30餘(yu) 塊曆代名家題詠湖州的作品,是章金桂曆時半年鐫刻而成,包括顏真卿的《湖州帖》、王獻之的《吳興(xing) 帖》等。

  章金桂說,湖州最早的碑刻東(dong) 漢“三費碑”就出自道場鄉(xiang) ,該市更是有著不少曆代名家碑刻,僅(jin) 唐代顏真卿書(shu) 法碑刻就有二十多方。“把這些名家題詠湖州的碑複刻下來,也是我多年的心願。”章金桂說。(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