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農機手話麥收
新華社濟南6月17日電 題:三代農(nong) 機手話麥收
新華社記者邵魯文
麥收剛剛結束,看著一粒粒金黃的麥子,86歲的老農(nong) 機手韓敬法站在山東(dong) 滕州市級索鎮前韓村的田間地頭,臉上露出了笑容。老人感慨道:“現在跟當年不一樣了,處處都是高科技。”
截至6月16日下午5時,山東(dong) 已收小麥4993.2萬(wan) 畝(mu) ,占應收小麥麵積的83.2%,其中棗莊市麥收已基本結束。韓敬法一家的新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剛剛結束了最近一段時間的忙碌。
韓敬法的女兒(er) 韓孝紅,今年51歲,是目前新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的負責人,也是家中的第二代農(nong) 機手。
“我父親(qin) 那個(ge) 年代,割麥子等農(nong) 活全靠人工,麥收既耗時又費力。1996年,一家人東(dong) 拚西湊,又借了一部分錢,花費1萬(wan) 元買(mai) 了一台拖拉機,犁地鬆土終於(yu) 不再用牛了。”韓孝紅說,他的父親(qin) 從(cong) 此成了家中第一代農(nong) 機手。
韓敬法老人說,過去家中隻有十幾畝(mu) 地,地裏的收成要解決(jue) 家庭溫飽,全家的收入並不多。女兒(er) 韓孝紅在2014年開始,承包了村裏的400畝(mu) 土地,開始搞起規模化種植,家庭收入逐年增高。
“我把村裏搬遷後留下的土地承包後進行複墾,當時土地肥沃度不行,地裏石頭、磚頭、瓦塊很多,又沒有錢一次性整理好,隻能慢慢修複。”韓孝紅說,2014年後,家裏又購置了幾台農(nong) 機,一邊整理土地,一邊搞種植,她也因此開上了拖拉機。
韓孝紅說,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雖然有了機械設備,但是很多工作還需要人工,尤其是土地的澆灌,要雇幾十人,在地裏拉水管,一處處澆水,幾百畝(mu) 地要一個(ge) 月才能澆完,不論是開拖拉機還是地裏的農(nong) 活,忙下來都要滿頭大汗。
“現在我們(men) 這一代人就方便多了,我媽常說,我們(men) 是全智能化設備,隻要按個(ge) 按鈕就行。拖拉機裏也有了空調,舒適多了。”韓孝紅的兒(er) 子韓魯玉說,作為(wei) 家裏的第三代農(nong) 機手,如今耕種已經變成自動化操作,打藥都用無人機,澆水也改成了噴灌,兩(liang) 天就能完成過去一個(ge) 月的工作。
更讓韓敬法一家三代人高興(xing) 的事,2020年下半年,在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的幫助、指導下,承包的幾百畝(mu) 土地,逐步打造成高標準農(nong) 田,讓糧食產(chan) 量上去了。
“有專(zhuan) 家一對一指導怎麽(me) 檢測土壤、講解施肥和打藥的標準、評估糧食產(chan) 量是否達標,現在種地更加科學了。”韓孝紅說,今年地裏的收成特別好,畝(mu) 產(chan) 達到757.6公斤,上半年利潤有40多萬(wan) 。
如今的新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一家三代農(nong) 機手的故事還在延續,農(nong) 場中已有農(nong) 機用品30多台,31歲的韓魯玉還開辦了糧食加工企業(ye) 。韓孝紅說,國家對糧食生產(chan) 越來越重視,如今種糧省時省力省心,三代人依舊幹勁十足,農(nong) 民的日子有奔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