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見微)西北小城“種數”變“沙漠中的矽穀”
中新社寧夏中衛6月20日電 題:西北小城“種數”變“沙漠中的矽穀”
中新社記者 於(yu) 翔 於(yu) 晶 楊迪
你可能很難想到,當你在北京上海點下一單外賣,處理這個(ge) 訂單信息的數據中心,在千裏之外的沙漠小城。
寧夏中衛,一個(ge) 曾經“天上不見鳥,風吹石頭跑”的地方,如今引得亞(ya) 馬遜、騰訊、美團等企業(ye) 相繼落戶“種數”,成為(wei) 中國“東(dong) 數西算”工程的發展典範。
2013年,中衛作為(wei) 地級市剛滿十歲。位於(yu) 寧夏、內(nei) 蒙古、甘肅三省區交匯處,緊鄰騰格裏沙漠,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向來緩慢。“貧瘠甲天下”是其曾經真實寫(xie) 照。
但中衛注定與(yu) 數據“牽手”。
“數據中心號稱不冒煙的鋼廠或電老虎。”中衛市雲(yun) 計算和大數據發展服務局副局長龐娜告訴記者,電力成本占數據中心總運營成本的50%,能耗成本又分為(wei) 機櫃的耗電成本和機櫃散熱帶來的空調耗電成本兩(liang) 部分。
而中衛擁有12座風電站、38座光伏電站,電力資源充沛;地質構造穩定,地處中國陸地的幾何中心,是光纖網絡覆蓋全國最優(you) 路徑選擇點;年平均氣溫隻有8.8℃,大部分時間靠自然風就能達到冷卻目的。
此外,中國移動等4家運營商在此地已建成符合國際網絡標準的信息高速公路。“實測中衛到北京網絡時延10毫秒,到西安、太原網絡時延5毫秒,低時延、低成本的網絡優(you) 勢明顯。”
多管齊下,中衛適宜成為(wei) 麵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
十年間,中衛西部雲(yun) 基地已累計完成投資81億(yi) 元(人民幣,下同),安裝機櫃約3.3萬(wan) 個(ge) ,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64.2萬(wan) 台,上線服務器達到45萬(wan) 台。
“沒有數,哪有算?沒有過去9年打下的基礎,中衛大數據發展怎麽(me) 可能迎來新賽道?”龐娜坦言,“東(dong) 數西算”工程讓中衛“囤數”迎來拐點。
如今,中衛成為(wei) 中國首個(ge) 且唯一“雙中心”城市(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全國一體(ti) 化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在今年2月四部委聯合發文規劃“東(dong) 數西算”10個(ge) 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中占得一環。
記者近日走進中國移動寧夏數據中心,看到運維人員正在開展巡檢工作,確保機房裏的“數據大腦”運行正常。
中心項目經理郜平告訴記者,全國各地的企業(ye) 都會(hui) 在中衛租用機櫃,海量數據通過遍布全國的高速、低時延的網絡係統傳(chuan) 輸過來,通過服務器的算力資源進行計算存儲(chu) 處理後反饋回去。
近年來,世界雲(yun) 計算龍頭企業(ye) 亞(ya) 馬遜率先落戶中衛。隨後,美利雲(yun) 、四大運營商等一批大型數據中心相繼落地;騰訊、阿裏、百度等20多家企業(ye) CDN業(ye) 務開通;奇虎360、亞(ya) 信、美團等200餘(yu) 家企業(ye) 數據中心相繼落戶……
現在,中衛不滿足於(yu) 隻是“數據工廠”。龐娜認為(wei) ,“東(dong) 數西算”工程是加快推進新基建的機遇。“隨著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升,寧夏有望成為(wei) 創新技術的發源地、應用場景的‘實驗田’。而這也有望加速製造業(ye) 、農(nong) 業(ye) 和服務業(ye) 的數字化轉型。”
目前,中衛正積極構建完整的“雲(yun) 生態”,著力打造以東(dong) 數西移、東(dong) 數西儲(chu) 、東(dong) 數西算,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開發和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為(wei) 主的西部雲(yun) 基地。據規劃,到“十四五”末,中衛服務器裝機能力將達69萬(wan) 個(ge) ,上架率保持85%,孵化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上數字企業(ye) 300家,拉動寧夏大數據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收入達萬(wan) 億(yi) 元級,帶動就業(ye) 5.3萬(wan) 人。
屆時,這座沙漠城市將擁有一個(ge) 服務器規模達到100萬(wan) 台、年產(chan) 值400億(yi) 元、從(cong) 業(ye) 人員數萬(wan) 的完整雲(yun) 計算產(chan) 業(ye) 鏈。
在數字經濟大潮下,中衛正借“東(dong) 數西算”的東(dong) 風,努力向“中國鳳凰城”的目標邁進。(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