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雪衣豆沙:像雲像雪又像詩
中新社長春6月21日電 題:雪衣豆沙:像雲(yun) 像雪又像詩
作者 李丹
午間,吉林長春三道街小巷,“百年老字號”春發合飯店內(nei) 座無虛席。
“來這兒(er) ,就為(wei) 了這一口兒(er) 。”70歲的李寶長和老友趙明超、張玉芹相約老地方,點上一道三人心心念念的“雪衣豆沙”。
與(yu) 李寶長同齡的老板董恩莉還在忙著招呼客人。許多熟客根本不用看菜牌,喊一聲“董姨”,直接點菜。“雪衣豆沙”是店內(nei) 招牌,“以往點這道菜的中老年人居多,現在年輕人也都喜歡上了”,董恩莉說。
在“粗獷豪邁”的東(dong) 北菜中,吉菜“雪衣豆沙”是為(wei) 數不多的“婉約派”。
相傳(chuan) 乾隆帝做太上皇時,因牙口不好、腸胃不適,吃不了太硬的食物,禦廚便創造出一道白皮紅心、綿軟香甜的“雪衣豆沙”,乾隆吃後讚不絕口。後來清朝被推翻,這道宮廷菜也跟隨曾經的禦廚回到了家鄉(xiang) 吉林。
製作“雪衣豆沙”食材簡單,隻需紅豆沙、雞蛋、澱粉和綿白糖;流程也不複雜,將紅豆沙揉成球,裹上澱粉和蛋清糊,油炸後撒上白糖。然而看似容易上手的“雪衣豆沙”,曾經卻是許多廚師“不敢觸碰的美好”。
難點有二:攪蛋清糊和控油溫。
廚師季常喜已與(yu) “雪衣豆沙”相伴22年。隻見他將8顆雞蛋隻留蛋清,取4根竹筷,沿一個(ge) 方向攪打十餘(yu) 分鍾後,泡沫狀的蛋清糊可“立筷不倒”。
一般來講,徒手將蛋清打成泡沫狀需要10-20分鍾左右,而且必須一氣嗬成、中間不停頓,否則氣泡難以成形。
20世紀90年代,“雪衣豆沙”曾是吉林廚師的考級菜。吉林工商學院吉林省飲食文化研究院院長夏金龍回憶說,自己做學徒時與(yu) 這道菜“相愛相殺”,“每天不停地練習(xi) 打蛋液、一次次試油溫,晚上睡覺時胳膊都僵得抬不起來”。
如今打蛋器的普及解放了酸爽的手臂,也令這道“宮廷菜”走進千家萬(wan) 戶。不過大廚們(men) 依舊認為(wei) ,徒手打發的蛋清糊才有“靈魂”。
“打發後的蛋清非常脆弱,要在消泡之前立刻裹住豆沙。油溫要掌握好,油溫過高,蛋清表麵會(hui) 變色,不夠潔白;油溫過低容易浸油,影響清甜的口感。”夏金龍說,做好這道菜,火候的精準把控尤為(wei) 重要。
季常喜在炸豆沙球時,不斷舀油澆於(yu) 其上,雪白的豆沙球在油中自由旋轉,圓潤飽滿。幾分鍾後,出鍋瀝油,再撒上一把綿白糖,為(wei) 這道形似棉桃的甜點添上星星點點的浪漫。
食客們(men) 一口咬開軟糯的外皮,像是咬到“雲(yun) 朵”,細細咀嚼,豆沙餡和白糖像雪花一樣在口中慢慢融化,濃鬱的蛋香隨之綻放開來。
“滿盤白白的豆沙球,代表著團團圓圓。”在杭州生活的長春人李勇說,兒(er) 時每逢過年,父親(qin) 都要做一道“雪衣豆沙”,每次菜一上桌,還沒撒糖,他就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如今這份舌尖上的“甜蜜”已成鄉(xiang) 愁。
作為(wei) 吉菜傳(chuan) 承者,夏金龍曾帶隊赴中國澳門、法國、西班牙等地交流,“雪衣豆沙”是他經常向海內(nei) 外嘉賓展示的絕活。夏金龍說,即使歲月更替,但傳(chuan) 統的、有記憶的味道,永遠不會(hui) 消逝。(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