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屠呦呦:願青蒿素的故事一直寫下去

發布時間:2022-07-04 11:08: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用古老的中醫藥,促進人類健康,讓全世界的人們(men) 都能分享到它的好處。自己一輩子想的,就是老老實實把科研做好,把課題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開發出更多藥物來,造福更多人,這也是我自己的興(xing) 趣所在。”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後,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這樣說。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來,她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對獎項、榮譽,屠呦呦從(cong) 未刻意追求;對采訪、活動,她都是能避則避,“不習(xi) 慣這種場合上的事”。年過九旬的屠呦呦心心念念的,還是青蒿素。

  曆經曲折 艱難尋藥

  屠呦呦是新中國培養(yang) 的第一代藥學家。她說過,青蒿素是傳(chuan) 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而諾貝爾獎,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為(wei) 祖國捧回的一件禮物。

  1969年1月,屠呦呦了解到一個(ge) 全國性大協作項目——“523”任務,它涵蓋了瘧疾防控的所有領域。

  抗瘧藥的研發,就是和瘧原蟲奪命的速度賽跑。接手任務後,屠呦呦翻閱古籍,尋找方藥,拜訪老中醫,對能獲得的中藥信息,逐字逐句抄錄。在匯集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2000餘(yu) 種內(nei) 服、外用方藥的基礎上,課題組編寫(xie) 了以640種中藥為(wei) 主的《瘧疾單驗方集》。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鑄就了青蒿素發現的基礎。

  到1971年9月初,課題組篩選了100餘(yu) 種中藥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樣品200餘(yu) 個(ge) ,但效果並不理想。

  隻好再努力。從(cong) 《神農(nong) 本草經》到《聖濟總錄》再到《溫病條辨》……終於(yu) ,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關(guan) 於(yu) 青蒿抗瘧的記載,給了課題組靈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屠呦呦決(jue) 定用沸點隻有34.6℃的乙醚來提取青蒿。實驗過程繁複而冗長。1971年10月4日,在190次失敗後,191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結果出爐——對瘧原蟲的抑製率達到100%。

  屠呦呦報告該結果後,“523”辦公室要求當年就必須到海南臨(lin) 床,看一看效果到底如何。

  上臨(lin) 床就必須製備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當時,藥廠停了,課題組土法上馬,用7個(ge) 大水缸取代實驗室常規提取容器。設備簡陋,沒有通風係統,也沒有實驗防護。屠呦呦整天泡在實驗室,得上了中毒性肝炎。

  有了提取物後,在個(ge) 別動物的病理切片中,又發現了藥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藥理人員認為(wei) ,隻有確證安全性後才能用於(yu) 臨(lin) 床。

  為(wei) 了不錯過當年的臨(lin) 床觀察季,屠呦呦決(jue) 定“以身試藥”。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在醫院嚴(yan) 密監控下進行了一周的試藥觀察,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ti) 有明顯毒副作用。隨後,屠呦呦親(qin) 自攜藥,去往海南昌江瘧區救人。

  結果顯示,該藥品對當地、低瘧區、外來人口的間日瘧和惡性瘧均有一定效果。再之後,屠呦呦課題組的組員分離出了有抗瘧作用的有效單體(ti) 。再後來,青蒿素從(cong) 實驗室走向製藥廠……

  屠呦呦說,發現青蒿素,是一個(ge) 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cong) 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

  對青蒿素的研究遠沒有結束

  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屠呦呦和其他獲獎科學家在瑞典和媒體(ti) 進行了交流。

  在場的記者回憶,屠呦呦回答問題時,多次提到“工作尚未完成”。她關(guan) 心青蒿素的耐藥性問題,關(guan) 心青蒿素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在卡羅林斯卡學院演講時,屠呦呦也指出,瘧疾對於(yu) 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個(ge) 嚴(yan) 重挑戰。

  屠呦呦常常問這三個(ge) 問題: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沒有消除瘧疾?我們(men) 還能做什麽(me) ?我們(men) 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做好傳(chuan) 承創新,防控新的傳(chuan) 染病?屠呦呦也知道,對青蒿素的研究遠遠沒有結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升級,她希望能誕生更多的新藥。“我寄希望於(yu) 年輕的一代, 祝願他們(men) 超越我們(men) , 為(wei) 人類創造一個(ge) 更加美好的明天。”

  屠呦呦擔任主任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圍繞青蒿素的深化研究開展科研工作。團隊一方麵要麵向國家的重大需求,圍繞臨(lin) 床重大問題攻關(guan) ,維護人民群眾(zhong) 健康;另一方麵要積極探索重要的、基礎的生命科學問題,打破思維禁錮,借助新興(xing) 的技術,為(wei) 原始理論創新和創新藥的研發打好堅實的基礎。

  此前,屠呦呦將部分獎金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中醫科學院,成立基金用於(yu) 獎勵年輕科研人員,激勵他們(men) 產(chan) 生更多發現和創新。好奇心和興(xing) 趣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但青蒿素的研發曆程顯示,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yu) 擔當也是一種驅動力。屠呦呦說,中國科技工作者肩負著振興(xing) 中華的時代使命,投身於(yu) 科技創新發展義(yi) 不容辭,這也就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與(yu) 擔當。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