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家上市公司半年度業績預喜 新基建等領域表現或超預期
吳科任
7月3日,華工科技、納微科技、恒通股份三家上市公司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ye) 績預告,兩(liang) 家業(ye) 績預增,一家預減。目前,A股合計有80家上市公司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ye) 績預告,業(ye) 績預喜公司數量為(wei) 65家,占比達到81%。
展望今年中報行情,東(dong) 北證券表示,必選消費、新基建、上遊原材料、中遊製造等領域的上市公司半年報表現或超預期。
兩(liang) 公司主業(ye) 實現較快增長
華工科技預計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5.4億(yi) 元至5.8億(yi) 元,同比增長54.66%至66.12%。報告期內(nei) ,公司聚焦新基建、新能源、工業(ye) 數智化等發展賽道,提升產(chan) 品研發效率和交付保障能力,三大業(ye) 務均實現增長。
智能製造業(ye) 務方麵,華工科技在新能源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快速擴容、智能製造加速發展,圍繞單機智能化、產(chan) 線自動化、工廠智慧化方向完善產(chan) 品體(ti) 係,加大投入快速開發專(zhuan) 精特新的高附加值產(chan) 品。報告期內(nei) ,具備自研核心技術的智能激光切割平台、應用自研智能製造信息係統的產(chan) 線項目的訂單和交付實現較快增長。
感知業(ye) 務方麵,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大幅提升,PTC加熱組件、車用傳(chuan) 感器訂單快速增長,華工科技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穩定供應、擴大產(chan) 能,重點保障關(guan) 鍵客戶交付。
聯接業(ye) 務方麵,伴隨5G應用場景日趨豐(feng) 富,華工科技緊抓5G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持續提升產(chan) 品研發和製造能力,光模塊、數字小站訂單增幅較大,交付提速。
納微科技預計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ye) 收入2.9億(yi) 元,同比增長75.10%;預計扣非淨利潤為(wei) 1.06億(yi) 元,同比增長75.27%。公司專(zhuan) 門從(cong) 事高性能納米微球材料研發、規模化生產(chan) 、銷售及應用服務。
納微科技表示,公司上半年圍繞既定發展戰略和疫情防控要求,充分發揮在生物醫藥分離純化領域積累的產(chan) 品性能優(you) 異、質量高度穩定、產(chan) 能充足可靠及應用技術服務專(zhuan) 業(ye) 快速等核心競爭(zheng) 力,重視人才引進,加快產(chan) 品迭代創新,提升市場運營能力,積極應對疫情造成的客戶訂單延期、物流遲滯等不利影響,實現色譜填料和層析介質、液相色譜柱、磁珠等產(chan) 品線銷售收入的快速增長。
部分行業(ye) 保持高景氣狀態
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17時,共有80家上市公司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ye) 績預告。其中,業(ye) 績預增、續盈、略增的公司數量分別有38家、9家和18家,合計65家,占比81%。
從(cong) 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幅度上限來看,上述65家業(ye) 績預喜的公司中,38家公司增速超過50%。其中,天華超淨、盛新鋰能、美聯新材三家公司盈利增速居前三,分別為(wei) 1068%、897%和828%。
國內(nei) 鋰鹽龍頭天華超淨預計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33.5億(yi) 元至36.5億(yi) 元,同比增長971.70%至1067.67%。公司表示,報告期內(nei) ,受益於(yu) 新能源行業(ye) 快速發展,市場對鋰鹽的需求強勁,公司電池級氫氧化鋰出貨數量及銷售金額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為(wei) 公司帶來了較大利潤貢獻。
上述65家業(ye) 績預喜的公司呈現出一定的行業(ye) 集中度。半導體(ti) 行業(ye) 公司最多,達到5家;通用設備、化學製品、化學製藥三個(ge) 行業(ye) 各有4家,同居次席;物流行業(ye) 有3家,排在第三。
分析人士表示,盡管目前全球半導體(ti) 行業(ye) 整體(ti) 處於(yu) 高景氣狀態,但從(cong) 去年四季度開始,受消費電子市場拖累,半導體(ti) 公司業(ye) 績逐步分化。晶圓代工、半導體(ti) 設備與(yu) 材料、功率半導體(ti) 等領域的半導體(ti) 公司業(ye) 績增長依然較為(wei) 強勁。
據粵開證券研報,近期部分中報預期較好的行業(ye) 表現強勢,體(ti) 現出市場資金對於(yu) 業(ye) 績確定性的追逐。從(cong) 目前半年度業(ye) 績預告披露情況看,基礎化工、電子、機械設備、有色金屬等板塊的業(ye) 績確定性相對更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