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活力足 鄉村振興步伐穩
黑龍江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集體(ti) 經濟活力足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步伐穩(深閱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堅持把發展壯大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作為(wei) 提升基層黨(dang) 建質量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堅持支部帶動、產(chan) 業(ye) 拉動、改革推動,逐步發展壯大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促進共同富裕。
目前,黑龍江已全麵消除集體(ti) 經濟“空殼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10萬(wan) 元以上的行政村達到97.5%,收入超百萬(wan) 元的達850個(ge) ,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支部帶動——
選對帶頭人 激活整個(ge) 村
嫩江西岸,齊齊哈爾市梅裏斯達斡爾族區大八旗村種有2.2萬(wan) 多畝(mu) 洋蔥。“大八旗村種植洋蔥已有30多年的曆史,但以往種植戶‘單打獨鬥’,市場行情波動比較大,有時辛苦忙活一年也掙不到幾個(ge) 錢。”村民崔洪彬說。
2014年4月,有著多年洋蔥經紀人職業(ye) 經曆的顏世偉(wei) ,當選為(wei) 大八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上任第一件事,顏世偉(wei) 就帶領村兩(liang) 委大力發展洋蔥產(chan) 業(ye) 。“我們(men) 成立合作社,投資興(xing) 建了兩(liang) 棟洋蔥倉(cang) 儲(chu) 庫,洋蔥通過倉(cang) 儲(chu) 實行錯季銷售,每噸可增收600元左右,僅(jin) 此一項便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30餘(yu) 萬(wan) 元。”顏世偉(wei) 說。
“選對一個(ge) 帶頭人,激活了整個(ge) 村。”崔洪彬感慨。
為(wei) 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黑龍江堅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從(cong) 致富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ti) 領辦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等群體(ti) 中選拔村幹部。
“去年,黑龍江抓住村兩(liang) 委換屆契機,選拔6524名致富帶頭人、大學畢業(ye) 生等人員進入村級帶頭人隊伍。並輪換選派2454支駐村工作隊、703名第一書(shu) 記,共8065名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幹部駐村幫扶建強黨(dang) 組織。”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馮(feng) 海龍說。
為(wei) 全麵提升村黨(dang) 組織帶頭人發展本領,黑龍江省委組織部深入實施“頭雁提升工程”,突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題,采取省級抓示範、市級抓重點、縣級抓全員的方式,持續開展常態化培訓。
“2021年村兩(liang) 委換屆後,綏化市實施了大規模輪訓,我們(men) 精心設置了政治理論、工作實務、產(chan) 業(ye) 發展、基層治理、廉政教育5堂必修課,有針對性地增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相關(guan) 課程。同時,建強實踐教學點,通過實訓拉練、擂台比武,把培訓課堂從(cong) 教室會(hui) 場延伸至項目現場、田間地頭,增強培訓體(ti) 驗感、實效性。”綏化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楊國寧說。
據統計,目前黑龍江全省共有144名優(you) 秀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進入鄉(xiang) 鎮領導班子、106人納入鄉(xiang) 鎮事業(ye) 編製、300餘(yu) 人提高補貼待遇,讓村級帶頭人有幹頭、有奔頭。
產(chan) 業(ye) 拉動——
增收不用愁 致富有奔頭
走進海林市海林鎮模範村,1000餘(yu) 棟標準化菌棚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
因為(wei) 自然條件適合食用菌產(chan) 業(ye) 發展,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村民開始人工培育猴頭菇。“由於(yu) 管理粗放、散戶經營,豐(feng) 年不豐(feng) 收的情況時有發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謝國強說。
2016年,模範村黨(dang) 支部牽頭領辦食用菌專(zhuan) 業(ye) 種植合作社,陸續吸納社員112戶。“我們(men) 新建標準化菌棚和菌包廠、拓寬銷售渠道,年產(chan) 猴頭菇1500多萬(wan) 袋。”謝國強說。
如何加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是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黑龍江始終堅持把抓產(chan) 業(ye) 作為(wei)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的根本方法,綜合各地的經濟基礎、產(chan) 業(ye) 特點、區位優(you) 勢、資源條件等,因地製宜發展農(no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不斷增強村集體(ti) 的“造血”功能。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離不開好政策的支持。“近5年來,中央、省級財政投入資金12.8億(yi) 元,扶持2693個(ge) 黨(dang) 組織戰鬥力強、有產(chan) 業(ye) 基礎的行政村發展集體(ti) 經濟。”馮(feng) 海龍說。
北靠諾敏河,南臨(lin) 呼蘭(lan) 河,綏化市北林區西南村素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譽。可前幾年,村民依靠單一水稻種植,日子過得緊巴。
“我們(men) 引入產(chan) 業(ye) 項目資金和企業(ye) 投資3000多萬(wan) 元,村集體(ti) 整合750畝(mu) 土地,打造現代農(nong) 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基地,將可追溯水稻種植項目與(yu) 旅遊觀光、親(qin) 子樂(le) 園等農(nong) 耕生活體(ti) 驗相結合,建設沿河路‘綠庭院’和‘農(nong) 家樂(le) 園’觀光帶,發展鄉(xiang) 村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村委會(hui) 主任劉立威說,去年西南村共接待遊客3萬(wan) 餘(yu) 人次,帶動村集體(ti) 增收4萬(wan) 多元、戶均增收3000元左右。
改革推動——
集體(ti) 有保障 農(nong) 民享分紅
車子停在富錦市洪洲村口,石碑上“山水田園洪洲村”幾個(ge) 大字映入眼簾。登高眺望,水泥路通村達戶,農(nong) 家樂(le) 、采摘園等旅遊項目一應俱全。
2017年,富錦市被確定為(wei) 黑龍江省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試點地區。第二年,洪洲村掛牌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我們(men) 利用毗鄰富錦國家濕地公園的優(you) 勢,把盤活集體(ti) 資產(chan) 的突破口放在‘現代農(nong) 業(ye) +旅遊’上,讓‘好風景’變成‘好錢景’。”洪洲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平芹說。
搞建設,錢從(cong) 哪裏來?“‘以獎代補’資金用一塊、引進社會(hui) 資本補一塊、村裏資產(chan) 折股入一塊。”李平芹說,“自主經營、風險共擔的運營機製使難題迎刃而解。”
如今,以洪洲村為(wei) 節點,一條集采摘、觀光、休閑於(yu) 一體(ti) 的生態農(nong) 業(ye) 長廊雛形初顯。“去年村集體(ti) 實現收入16萬(wan) 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0640元。”李平芹說。
為(wei) 夯實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底盤,黑龍江省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完善監管機製,讓農(nong) 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改革明晰了村民對村集體(ti) 資產(chan) 的股權,村民可以按股持有、分紅。”富錦市委書(shu) 記梁慶民表示,村民主動參與(yu) 村集體(ti) 的事,主人翁意識更強了。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不僅(jin) 要實現村民共管,更要實現成果共享。“在不斷完善村級集體(ti) 資金使用機製的過程中,我們(men) 推動農(nong) 村黨(dang) 組織把錢用在刀刃上,除發展產(chan) 業(ye) 、擴大再生產(chan) 投入以外,其餘(yu) 主要用在發展公益事業(ye) 、改善村容村貌、幫扶困難群眾(zhong) 等民生需求上,讓群眾(zhong) 共享集體(ti) 經濟發展的紅利,切實增強黨(dang) 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號召力。”馮(feng) 海龍說。
本報記者 郝迎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