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亂彈風”所來何處?
冬天
“燕雲(yun) 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ju) 。老魔小醜(chou) ,豈堪一擊,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土……”這是金庸為(wei) 《天龍八部》所創作的回目詞。不料,市麵上一本號稱銷量“突破300萬(wan) ”的《辛棄疾詞》竟將其收錄,說是辛棄疾友人韓元吉的作品。
金庸穿越回宋代,搖身一變成了韓元吉;小說人物蕭遠山慕容博,榮膺辛棄疾詞冊(ce) “座上賓”。如果在影視劇裏,大概會(hui) 演繹出一套大戲。可放到現實,就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出版事故了。近年來,圖書(shu) 行業(ye) “亂(luan) 彈風”盛行,接二連三的訛誤,可以說沒有最離譜,隻有更離譜。章太炎與(yu) 蔡元培、三毛與(yu) 張愛玲等各位名士頭像互用,雷鋒與(yu) 日本士兵等全然不同的身份也能插圖錯配,可謂極盡糊弄之能事。由於(yu) 一些錯誤過於(yu) “侮辱”大眾(zhong) 智商,許多網友吐槽,“從(cong) 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書(shu) 。”
問題反複出現、普遍發生,要找規律,尋症結。圖書(shu) “亂(luan) 彈風”,所來何處?急功近利是病根所在。蹭熱點式選題,趕工期式編輯,快消品式營銷,模仿秀式裝幀,賣書(shu) 號式盈利……行業(ye) 運營的指揮棒,越來越指向一個(ge) “錢”字。原先一年甚至幾年才能走完的流程,最快可以被壓縮到一個(ge) 月,有些出版單位編輯的招聘與(yu) 培養(yang) 也是“大幹快上”。如此心急火燎,焉能保證書(shu) 籍質量?
平心而論,今天大眾(zhong) 閱讀習(xi) 慣已經改變,圖書(shu) 行業(ye) 不得不求新求變求快,但這不是“無錯不成書(shu) ”的理由。如今市麵上,看書(shu) 的、買(mai) 書(shu) 的、談書(shu) 的都在增多,“讀書(shu) 日”“閱讀節”等活動迭出。但比起真假莫辨、魚龍混雜的“快消”信息,紙書(shu) 之重不僅(jin) 在重量,更在於(yu) 長久積澱而成的“信任”。
在互聯網浪潮的席卷下,如今圖書(shu) 行業(ye) 所麵對的,或許不是“最好的時代”。但一本書(shu) 若質量過硬,就會(hui) 有“自來水”吆喝,再小眾(zhong) 的內(nei) 容也會(hui) 獲得關(guan) 注。一位普通女性一生的故事可以暢銷,一位老人紀念亡妻的畫冊(ce) 可以大賣,冷門世界史研究專(zhuan) 著可以撐起一個(ge) 品牌……內(nei) 容永遠是出版業(ye) 發展的靈魂,無論載體(ti) 如何變化,形態如何更新,核心價(jia) 值不變。盲目追趕,卻忽視了內(nei) 容的把關(guan) ,無疑舍本逐末,難逃“失魂落魄”。
今年初,一家老牌出版社在看家本領“古籍整理”上出現了將詩作中的“石鍾”(地名)強行譯為(wei) “石鍾乳”等大量低級錯誤。百年口碑蒙塵、萬(wan) 千讀者灰心,同時也暴露出行業(ye) 積弊已經蔓延到了“老字號”。拯救行業(ye) 口碑,已經迫在眉睫。
古人敬惜字紙,會(hui) 將散落的文紙收集,歸於(yu) 惜字亭內(nei) 一並焚燒。《格言聯璧》還有“作踐五穀,非有奇禍,必有奇窮;愛惜隻字,不但顯榮,亦當延壽”之說。今天,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敬惜字紙”的形式似乎已不太重要,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那份敬畏之心應當常駐。這是對讀者負責,對社會(hui) 負責,對曆史負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