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當“生命策劃師”成為一門小眾職業

發布時間:2022-08-03 11:1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我第一次對生死問題有深入思考,是在外婆去世後。一個(ge) 80多歲的老太太,耳不聾、眼不花,一頭烏(wu) 發更是羨煞眾(zhong) 多小輩兒(er) ,唯獨腿腳有些不便。然而,一次上樓時的意外跌到,卻改變了這一切。據說外婆進手術室前,還能坐在那裏跟子女交流,大家也都覺得問題不大。但因為(wei) 顱內(nei) 出血,老人術後一直躺在ICU裏。從(cong) 最初的意識清醒但說不出話,到後來陷入昏迷,拖了幾十天,沒留下任何遺囑便撒手人寰,後事的倉(cang) 促也可想而知。

  從(cong) 墓地出來時,我忍不住感歎:生命真是脆弱啊,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ge) 先發生。這並非是一兩(liang) 個(ge) 人的感慨,對於(yu) 生死,中國人一向是很看重的。以前農(nong) 村還有土葬的時候,很多老人早早就會(hui) 備好自己的壽棺,時不時還要去看一看、摸一摸,再刷上一遍新漆,因為(wei) 那是他們(men) 身後的居所。後來推行火葬了,壽棺倒是不常見了,但對於(yu) 自己的身後事,老年人還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好在隨著時代變遷,風氣開化,如今人們(men) 大多已能正視死亡,對身後事也看得更開。海葬、樹葬、壁葬等新型殯葬形式的興(xing) 起便是例證。加之老齡化、少子化、獨身化成為(wei) 趨勢,過去身後事交給子女操辦的習(xi) 慣,已難以適用所有家庭。於(yu) 是,“生前契約”服務應運而生。

  所謂“生前契約”,可以簡單理解為(wei) ,這是一份當事人生前就自己或親(qin) 人逝世後如何開展殯葬禮儀(yi) 服務而簽訂的合約。既然是合約,那就需要有執行人,所以伴隨“生前契約”服務一同出現的,還有一種名為(wei) “生命策劃師”的新興(xing) 職業(ye) 。

  與(yu) 前些年受到較多關(guan) 注的入殮師一樣,“生命策劃師”目前也是一門小眾(zhong) 的職業(ye) ,但其重要性卻不可被輕視。其實,過去子女根據老人生前吩咐來執行後事——常見的如“遵照遺囑,喪(sang) 事從(cong) 簡,不收挽金”,某種意義(yi) 上,扮演的也是“生命策劃師”的角色。隻不過,現在這個(ge) 執行者變成了陌生人,內(nei) 容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個(ge) 性化。

  接受這一轉變,自然需要一個(ge) 過程。但同時,人們(men) 不願意找“生命策劃師”的擔憂也必須正視:“生前契約”作為(wei) 一項新生服務,目前在法律監管層麵仍存在不少空白地帶。萬(wan) 一碰到個(ge) 不守信用的“生命策劃師”,鑽了“逝者無法追究”的空子,不履行或者應付式履行原先約定好的殯葬禮儀(yi) 服務,那該怎麽(me) 辦?

  事實上,這樣的糾紛不是沒有發生過。查詢中國裁判文書(shu) 網後發現,湖南永順縣某殯葬服務公司就因“生前契約”未能按時履行而牽涉多起民事案件。被告原因多為(wei) 存款預存期滿後,沒有按協議履行退款義(yi) 務,故訴至法院。

  為(wei) 此有人建議,相關(guan) 法律法規管理應及時更新完善。這點我是認同的。但對於(yu) “生命策劃師”職業(ye) 本身,我覺得還是應該以平常心看待。就像電影《入殮師》裏說的,“我隻想讓你做普通的工作。普通是什麽(me) 啊,誰都會(hui) 死的吧,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

  當然,出於(yu) 對生命的敬畏,設置一些準入門檻、開展從(cong) 業(ye) 資格認證,以此來規範、監督“生命策劃師”的服務,或許也是必要的。

  塗格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