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製度 三方解憂
劉淑貞曾有三件發愁事。
一愁父母,二老癱瘓,躺得久了,褥瘡嚴(yan) 重;二愁自己,日日守在病榻前,沒法外出打工;三愁生活,給老人治病,掏空了積蓄。
2020年,劉淑貞還掰著指頭過著緊巴巴的日子;2021年,劉淑貞享受到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三件發愁事,終於(yu) 一並解決(jue) 了。
照料有保障了——
“農(nong) 村護理保險提升計劃”實施,農(nong) 村居民也可享受長護險
即墨區田橫鎮地處山東(dong) 省青島市東(dong) 北部,從(cong) 市區出發,驅車一小時,才能到崔詔村村民劉淑貞家。
劉淑貞父母腦梗多年,癱瘓在床。可進屋一瞧,房間幹幹淨淨,聞不到一絲(si) 異味。
過去,劉淑貞一家沒少遭罪。帶父母去市區醫院看病時,劉淑貞需要租一輛車,還要請鄰居來幫忙,來回一趟,耗大半天。“平日裏,鄉(xiang) 村醫生也沒法天天來。二老褥瘡清得不及時,遲遲不見好。”劉淑貞急得抹淚。
有一天,劉淑貞正坐在門前發愁,見幾輛車開進村,車上下來幾名宣傳(chuan) 員,手拿宣傳(chuan) 冊(ce) ,挨戶發放。
“啥是長期護理保險?”劉淑貞上前問,“俺家有不能動彈的老人,你們(men) 能管不?”
“老人通過評估,就能享受醫療和生活照料服務。”宣傳(chuan) 員遞上冊(ce) 子。
2012年,青島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製度探索實踐,後被確定為(wei) 國家首批長期護理保險製度試點城市之一。但政策覆蓋區域主要是城市,服務對象為(wei) 城區居民與(yu) 參保職工。
2021年,青島深化改革,實施“農(nong) 村護理保險提升計劃”。經評估為(wei) 失能三、四、五級或重度失智的農(nong) 村居民,可以與(yu) 城區參保職工一樣享受醫療服務和生活照料服務。
劉淑貞打算試一試。她報了名,當天便有評估人員上門,確定二老均符合條件,並製定了針對性護理計劃。
從(cong) 此,護理員定期上門幫老人按摩、翻身、清褥瘡。“醫護人員定期上門調整用藥。去年起,二老沒再犯過腦梗。”劉淑貞說。
生活壓力小了——
優(you) 化多元籌資機製,提高保險支付標準
長期護理保險製度在農(nong) 村推行,難在哪兒(er) ?
“過去,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渠道單一,僅(jin) 來源於(yu) 醫療保險基金劃轉,給護理機構支付標準低,隻支付醫療護理費用,二檔繳費居民每年為(wei) 2500元,一檔繳費居民每年為(wei) 3000元。”青島市醫療保險事業(ye) 中心生育和護理保險處處長田偉(wei) 說。
“到農(nong) 村服務一名居民,醫保部門一年支付兩(liang) 三千元,刨除成本,就沒多少了。”即墨全康診所負責人姚田說。
農(nong) 村短板要補齊,光有製度還不夠,得解決(jue) 資金問題。青島優(you) 化多元籌資機製,建起居民護理保險資金專(zhuan) 用賬戶,通過個(ge) 人和財政兩(liang) 個(ge) 渠道籌集,按照每人每年不低於(yu) 10元、20元的標準,分別從(cong) 居民醫療保險個(ge) 人繳費資金和財政補貼資金中,按年度劃轉至居民護理保險資金賬戶中,用於(yu) 支付長期護理保險費用。
有了資金,就可以提高居民護理保險支付標準。青島將醫療護理支付標準提高到5000元/年,並增加了生活照料服務。“護理機構服務一名農(nong) 村居民,不但能拿到最高5000元的醫療服務費,還能按照被照護人員失能等級,拿到54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照護服務費。”田偉(wei) 說。
機構有盈利,服務有動力。在全康診所牆上,貼有一張“布局圖”,定睛一瞧,圖上標著密密麻麻的小旗。“服務一個(ge) 村,插上一個(ge) 旗。診所業(ye) 務目前已覆蓋120多個(ge) 村,累計服務失能失智人員500餘(yu) 人。”姚田說。
“市裏加快培育照護服務市場,引導一批護理機構向農(nong) 村拓展業(ye) 務,並鼓勵鄉(xiang) 鎮衛生院開展照護服務。去年,區裏新增9家護理機構,全部投入到農(nong) 村服務中。”即墨區醫療保障局局長史修偉(wei) 說。
機構服務質量也上了新台階。走進全康診所器械室,記者戴上手功能康複訓練手套,手指不自覺地伸展,再緩緩蜷縮。“我們(men) 購入專(zhuan) 業(ye) 儀(yi) 器,幫助老人進行康複訓練。”姚田介紹。
“市裏建立定點護理機構社會(hui) 化評鑒機製,即墨有全康診所等3家機構被評鑒為(wei) 全市A級單位。”史修偉(wei) 說。
2021年,青島市新增定點護理機構198家,其中農(nong) 村地區新增116家。青島市享受待遇人數達到4.2萬(wan) 人,其中農(nong) 村參保居民1.8萬(wan) 人。
保險支付標準提高,劉淑貞生活壓力也小了。“過去每月買(mai) 藥花近1000元。”劉淑貞翻出醫藥單,“現在,經過報銷,藥費自付四五十元,生活照料1小時隻花5塊錢。”
工作有著落了——
培訓並聘用農(nong) 村勞動力為(wei) 護理員
生活漸好,劉淑貞盼著賺點錢。“可俺沒啥文化,又不能離村,能找到啥活?”劉淑貞皺起眉。
每次護理員服務,劉淑貞便在旁趴著看,久而久之,“偷學”了不少技能。聽說護理機構麵向村裏招人,劉淑貞動了心:“俺能試試不?”
護理機構也需要劉淑貞。“村裏業(ye) 務多,人手不夠用。從(cong) 城區聘護理員,還得額外支付吃住行等費用,增加了成本。”姚田說,“2021年,市裏出台新政策,聘用閑居在家的農(nong) 村婦女為(wei) 護理員,就地就近就業(ye) 。”
服務質量要保障。“市裏鼓勵各區縣優(you) 先在農(nong) 村開展技能培訓。我們(men) 開設培訓學校,免費為(wei) 農(nong) 村婦女進行崗前培訓。2021年以來,全區累計培訓1200人次,就業(ye) 率達93%。”史修偉(wei) 說。
規範培訓後,劉淑貞成為(wei) 一名護理員,服務同村8位老人。如今有了工作,劉淑貞眉開眼笑:“每月工資2000多元,工作離家近,也不耽誤照顧父母,一舉(ju) 兩(liang) 得。”
鄰居於(yu) 老太是劉淑貞的服務對象之一。老人腦梗多年,說話困難,半身癱瘓。
服務時,劉淑貞幫老人換下衣褲,耐心擦洗。接著,她拿出工具箱,左手持梳子,右手持剪刀,手起手落間,幫老人拾掇得清清爽爽。
劉淑貞臨(lin) 走前,於(yu) 老太緩緩從(cong) 枕下摸出了什麽(me) ,放在她手心,又拉住她的手,久久不鬆開。
“每次來,老人總會(hui) 把舍不得吃的留給俺,有糖、牛奶、地瓜幹。”劉淑貞離開後,手心裏的幾塊糖還有溫度。
“現在生活還愁不?”記者問。
“現在呐,生活盼頭足足的。”劉淑貞靦腆地笑了,“不僅(jin) 賺到了錢,他們(men) 說,俺這還叫找到了自個(ge) 兒(er) 的價(jia) 值。”
本期統籌:張佳瑩
本報記者 李 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