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按下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快進鍵”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6】
中軸線上莊嚴(yan) 恢宏的殿宇樓閣、四合院裏質樸詼諧的京腔京韻,京劇舞台上的唱念做打、金字招牌下的技藝傳(chuan) 承,隨處可見的紅色記憶、星羅棋布的奧運遺產(chan) ……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匯聚起北京獨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
“文化,是北京最大的魅力。”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的作家梁曉聲這樣感慨!
的確,北京城裏的一磚一瓦,一條胡同、一個(ge) 地名都藏著說不盡的故事。如何擦亮文化這張“金名片”,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北京,按下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快進鍵”。
將紅色印記深深鐫刻在人們(men) 心裏
2021年,年度大劇《覺醒年代》火遍大江南北,新編現代京劇《李大釗》、話劇《香山之夜》在各地舞台上常演不衰……一個(ge) 個(ge) 動人心魄的故事,激蕩著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的滿腔豪情。
一百年前,紅色文化在北京這座城市孕育發芽、蓬勃生長;一百年後,紅色“課堂”吸引無數年輕人前來瞻仰追憶。紅色文化是當代首都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馬克思主義(yi) 從(cong) 北大紅樓開始傳(chuan) 播,‘七七事變’吹響全民族浴血抗戰的號角,香山革命紀念地見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解放全中國的偉(wei) 大勝利……”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常務副部長趙衛東(dong) 這樣定位,“為(wei) 了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北京全力打造了‘建黨(dang) ’‘抗日戰爭(zheng) ’‘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
以北大紅樓、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香山革命紀念地等為(wei) 重點,北京著力推動在京革命活動舊址保護連片成群。北大紅樓、《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亢慕義(yi) 齋”舊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舊址……31處與(yu) 黨(dang) 早期創建有關(guan) 的重要會(hui) 議場所、重大曆史事件發生地得到保護修繕、立牌存念。通過黨(dang) 史展覽館建設,重大紀念日、革命曆史事件蘊含的紅色文化價(jia) 值被深度挖掘……
綠樹掩映下的西城區椿樹街道京報館舊址,是最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先驅者之一、傳(chuan) 奇報人、共產(chan) 黨(dang) 員邵飄萍戰鬥過的地方。從(cong) 2021年至今,在這裏舉(ju) 辦的“聆聽四點鍾”紅色初心課堂已近百場。一批一批來訪者,在這裏緬懷先烈,重溫追求真理的革命歲月。“懷念您、致敬您,也相信您,隻是更早地看見了這一曙光……”無數觀眾(zhong) 和這位留言者一樣,將紅色印記深深鐫刻在心裏。
讓古都神韻永存於(yu) 城市記憶之中
不久前,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教授收到的一份請求,讓他頗為(wei) 感慨——北京史家小學的一群學生想拍一個(ge) 反映北京中軸線的短視頻,幾經輾轉找到他,希望得到專(zhuan) 業(ye) 指導。
中軸線,是北京古都文化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an) 。以往,這似乎是專(zhuan) 業(ye) 部門的事情,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甚至小學生都積極參與(yu) 其中。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出,這些年北京不遺餘(yu) 力推動古都文化保護的實踐,已經讓古都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重要的根脈。近年來,隨著“老城不能再拆了”理念的步步落實,北京更加注重保護傳(chuan) 承的長期性和整體(ti) 性。
北京前門的三裏河,曾有500多年曆史,在《明史》中有專(zhuan) 門記載,居民沿河而居,戲樓、會(hui) 館錯落其間。但到清末,隨著人口增加、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已被填平。2016年,北京啟動三裏河綠化景觀項目,讓三裏河重現於(yu) 世。“瞧,這腳下古石板、百年香椿樹,蜿蜒的溪流水……”漫步在河畔,在這裏工作生活近50年的老居民周麗(li) 連聲讚歎,“‘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象又回來了!”
還古都以曆史風貌,還市民以舊時記憶。在北京,不僅(jin) 更多的“三裏河美景”正重新回到市民身邊,還有眾(zhong) 多背街小巷,通過整治提升,一改髒亂(luan) 差的印象,恢複了古樸整潔的風格,成為(wei) 鬧中取靜的網紅打卡地。
“一個(ge) 城市的曆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目前,北京正努力探索曆史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北京路徑”,工作格局由城市站位轉向首都站位,工作理念由舊城改造轉向老城保護,工作對象由重點保護轉向全域保護,工作重心由靜態保護轉向活化利用,努力展現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
以豐(feng) 富的文化供給激活創新活力
“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8月5日,在修葺一新的正乙祠戲樓,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隨著杜麗(li) 娘長袖起舞,觀眾(zhong) 沉浸在淒美動人的故事裏。
位於(yu) 前門西河沿街的正乙祠戲樓,已有300多年曆史,被稱為(wei) “中國戲樓活化石”。在這裏,京劇大師梅蘭(lan) 芳祖孫三代都曾登台獻藝,留下了芳華絕代的身影。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經過深入調研,將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昆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如今,這裏已經成為(wei) “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演藝新空間。
“文藝院團演出進入會(hui) 館舊址,是首都文化建設的一個(ge) 創新之舉(ju) 。在有歲月感的建築中品味藝術之美,是一種格外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文化享受。”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楊碩深有感觸。
文化的根本,在於(yu) 服務人民。
為(wei) 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與(yu) 詩和遠方的相遇,北京全力推進“書(shu) 香京城”,近年來建設了2000家實體(ti) 書(shu) 店;
為(wei) 了讓曆史文物能夠浸潤日常“活起來”,北京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讓各類博物館的體(ti) 係布局與(yu) 城市空間發展珠聯璧合;
為(wei) 了讓觀眾(zhong) 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北京傾(qing) 力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品牌,大小劇場各美其美,2021年,北京13家市屬文藝院團和國家大劇院共創排舞台劇111部。
為(wei) 了克服疫情影響,北京打造“雲(yun) 端”演藝新空間。前不久,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版《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院方首開8K高清實時直播,創下了一場大戲5000萬(wan) 次播放量的紀錄。
剛剛發布的《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白皮書(shu) (2022)》顯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產(chan) 業(ye) 實現增加值3770.2億(yi) 元,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10.5%,這也是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經濟的比重首次超過10%。這一比重穩居全國第一……
“北京正在通過科技、金融、旅遊、教育的全麵融合,持續助推文化高質量發展。”北京市文資中心主任劉紹堅說,“特別是科技賦能文化發展,正在成為(wei) 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新的重要推動力。2021年,北京文化新業(ye) 態企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10246.5億(yi) 元,占全國文化新業(ye) 態企業(ye) 收入的比重為(wei) 25.9%。文化內(nei) 容與(yu) 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文化新業(ye) 態新模式已成為(wei) 北京文化產(chan) 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腳步仍在加快!
(本報記者 張景華 董 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